阿勒騰·比庫麗
(新疆阿勒泰市阿葦灘鎮寄宿制學校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焦點。人們生活在環境中,對環境問題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是當務之急。環境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日益重要的領域。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努力推進環境教育,充分發揮本學科在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方面的優勢,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這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也是學校教師的職責所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道德屬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范疇,自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務”。因此,環境教育中的語文教學不僅有希望,而且有必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態道德的重要載體。學科滲透是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能及時、恰當地滲透到環境教育中,就會收到語文教學與環境教育相輔相成的效果。本文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
在四年級第二冊《鳥的天堂》第二十五課的教學中,作者借助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在情感上朗讀,感受自然之美,體驗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美好意境。在指導學生大聲朗讀和欣賞大榕樹的美景后,一些學生問:“這么大的榕樹有多大?”在這個時候,筆者抓住難得的教育機會,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們說:“這么大的樹已經到了一定的年齡了。一棵樹能存活多年的條件是什么?”孩子們說:“陽光雨露”、“肥沃的土地”。這時,我用多媒體播放了土地裸露干裂、山洪暴發泥石流、樹木遭受砍伐等一組破壞環境的圖片,引導孩子們思考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環境,所有的災難都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學生只有熱愛生命,才能自覺參與保護,才能對環境或其他生物的破壞或傷害產生強烈的同情,進而抵制造成這些迫害的人。在《鳥的天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中,主要描寫了上百只鳥在大榕樹上飛翔,上千只鳥在大榕樹上一起歌唱的熱鬧場面。為了喚起學生對鳥類的熱愛,我在教學中首先抓住了關鍵詞,利用多媒體直接反映鳥類的各種顏色、姿勢和聲音,使學生在思想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以良好和愉快的心情,觀看大自然的美。在學生沉浸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的同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人們肆意殺戮動物、許多小動物無家可歸的畫面,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當《鳥的天堂》里沒有鳥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家園會是怎樣的一幕?在課堂上,孩子們的心再次受到沖擊和洗禮。孩子們深深地意識到:地球是我們所有小動物的共同家園,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動物。
在學習《桂林山水》、《小樹死因調查報告》之后,我及時開展了課外拓展活動,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感受自然之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觀察家鄉風光,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和認識人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我結合課文內容問:“同學們,桂林山水很美,很迷人!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去看看。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去嗎?”孩子們高舉小手說他們想和老師一起去。“但我們周圍也有青山,變成了荒山。可愛的鳥兒無家可歸。我們怎樣才能保護美麗的大自然,讓鳥兒在未來有個家呢?”然后我問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們重新想象。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相繼發言。于是,我進一步啟發:“你的想法很好,那你要如何表達對自然的熱愛呢?”第二天,學生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有的學生畫了一幅名為“美麗的小河”的畫。小河的水清澈明亮。河兩邊的樹都很茂盛。樹上有很多鳥,有的在飛,有的在拍打翅膀,非常生動逼真。有同學寫了一篇作文“家鄉的山路”。文章描述了道路建設對家鄉生態造成的嚴重破壞。觀察視角獨特,他對如何保護家鄉的環境有著更深層次的思考。有個同學畫了“當天堂沒有鳥”的畫,生動地展現了我們的生活家園被毀的場景,引起了很多孩子的關注和討論。可見,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環保教育,激發了他們熱愛自然、樂于善待生命的情感和意識,使他們明白自己應該隨時隨地做環保的衛士,從一點點開始。
有些教材是隱性的,課文中所包含的環保內容就像地下寶藏,需要教師進一步挖掘。如《西門豹》、《語言的魅力》、《我站在祖國地圖前》等,都包含了許多環境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刻理解編輯的編排意圖,深入挖掘環境教育因素,自覺地將語文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從書本和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盡可能多地了解到如何維護生態環境。
學科滲透是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能及時、恰當地滲透到環境教育中,就會收到語文教學與環境教育相輔相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