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討論體育文化,首先面臨一個基本的問題:什么是體育?大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了共識,即體育相較于其他實踐,具有身體活動性、游戲與娛樂性、競技性、教育性與文化性等五大基本特征。現代世界的競爭更有思想文化等軟實力的比賽。具體而言,體育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代表了國家的重要文化利益,是國家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現代體育活動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體育與經濟互相促進的時代已經到來,日益成為國家的重要產業部門。體育相關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新發展格局之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科技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體育與科技互相促進,體育科技文化也是科技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作為文化系統中的體育文化,在與其他社會文化的互動過程中,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師生參與最廣泛。學校體育文化以其有形與無形的特有氛圍塑造和影響著廣大師生。當下,我國正在加速建設教育強國,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體育作用與人才培養的認識,對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科教興國的校園體育文化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之下遭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適應社會需求,滿足互聯網社會多元智能的要求,體育必須有新的作為,校園體育必須發力,創新發展,從根本上實現超越技能,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
作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長期工程。基于前述,結合學術界對體育文化的研究,我們加強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必須審視和研判既有文化建設存在的現狀與問題。
根據體育專業人士的調查,當前各類學校,特別大學校園師生對體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趨強烈,然而,受中國幾千年來傳統重文輕武、重理輕文的偏見性觀念的影響,目前,人們對體育認知的偏差還很大,認為師生只要身體健康,跑跑蹦蹦跳跳會活動就可以了,至于體育意識觀念,非學業、專業、就業所需大可不必強化。部分學校領導日常不重視體育,熱一陣冷一陣,會上說的多,文件強調的多,經費給的少,但是基于體育的曝光度,卻會迫不及待地追求一年一度的學校運動會或外出參與的體育比賽交流創佳績,不顧自身實際,追求短平快體育項目,或者是突出抓一兩個體育項目,強調合格化建設或評估建設中達標項目,表面形式的轟轟烈烈,熱鬧之后又恢復沉寂,一切原樣依舊。這種面子主義、形式主義的作風,會從長遠傷害學校體育文化建設。
強勢的行政文化與弱勢的體育文化形成強烈的對比,并造成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失語。學校體育文化建設明顯受到行政文化干預下的“應試文化”“專業文化”的嚴重影響。此外,特別是對學校體育的核心價值觀缺乏涵育,體育文化的主體建設者教師存在重技不重理、重藝不重神的傾向,特別是民辦學校由于從資源成本節約考慮,更加劇了這種傾向。
體育法是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伴隨著體育事業的成熟而出現成長起來的行業法。體育法強調在體育社會關系的空間領域,也需要法律制度的規范和調整,它的范圍不僅包括國家涉及體育行業的立法,還包括體育行業組織制定的自治性規范。現代大學的理念,一所大學要想實現自我約束管理的目標,必須做到章程至上、權利保障、權力制約、正當程序等。校園體育文化的中層是制度文化。制度作為一種行為準則,是任何社會活動的規矩,它在所有的文化建設中都扮演著網結聚合的角色。集中體現于體育法紀、體育活動章程和組織機構體系的學校體育制度,反映著學校體育價值、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學校體育制度文化建設對接落實上辦法不夠,過于停留在自治法規層面。
具體而言,學校體育制度文化有三個指標:一是組織領導,二是校園體育制度,三是學校體育傳統。據筆者觀察調查,在組織領導層面學校普遍做的比較好,但是在校園體育制度方面,對照體育管理、健身管理、運動員守則、校園體育文明規范等指標,許多學校沒有形成制度體系,將教師獎懲、工作守則等方面、在課堂常規和社團章程等方面與其他師生或社團進行同質化管理,更缺乏校園體育文明規范。至于學校體育傳統方面更顯薄弱,在體育傳統的形成方面建設不夠,體育知識講座的舉行隨機性大,體育知識競賽太少,沒有結合校情組建高水平運動隊等等。
新的發展理念強調“共享”,與此相應建筑學科也興起了共享的發展潮流。《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其中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實現體育建筑的共享發展。據統計,社會體育建筑資源分布中以高校占比最高幾乎達到一半,城市公共體育館遠不能實現民眾對體育運動需求。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制約,比如經費問題、管理手段、思想觀念等,使得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不平衡嚴重,硬件設施過于強調標志性建筑的建設,其他設施建設投入不足,體育硬件設施設計、安裝和使用缺乏內部共享、外部共享或內外部共享理念,使得學校體育資源為參與者或社會大眾服務既不便捷,也不易得。比如,場館使用人群流交叉、停車空間不足;使用時間系統化不足使得部分體育場館和設施閑置或利用率不高;多數學校體育設施藝術性不足、功能簡單平面化。國標之外體育設施數量有限,且過于集中,遠離生活區;此外,管理不科學,維修維護跟不上,設施老化損壞替補更新不足,既影響正常鍛煉,也影響校園美觀。
基于上述分析,學校建設體育文化應當從校情、學情和屬地社會情況出發,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我國文化建設的寶貴成功經驗。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園文化發展創新中發揮著重要功能,自然在體育文化傳承創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校園體育文化不僅可以助力大學生體質健康,而且還會涵育學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養成。新時代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堅持做好課程思政,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以凝練校園文化的靈魂。具體而言,通過做好體育課程思政工作,積極踐行和宣傳中華體育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轉變體育教育文化觀,構建“大體育”的格局,注意依托學校屬地傳統資源、社會資源和優勢資源,進行“紅色體育”教學實踐,實行體育、思政與關聯學科的學習借鑒,融合發展,從內容方面實現立德樹人工作的協同。
大學之大不在高樓,而在大師。但是,當中國教育事業進入新時代,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學校建設體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號或意識層面。“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新時代的偉大任務,如果把學校教育視為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消費與供給關系看的話,學生無疑也是體育消費者,他們對于體育健身場所場地的需求,開始越來越不滿足于幾塊球桌、幾塊操場、幾個場館,他們更追求身心享受,更追求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的文化品位和個性、藝術氣息。因此,學校建設體育文化就必須從建設獨具特色的體育場館等體育設施方面用心思,進行資源投入,在體育建筑設計和建設中更加強調體現多元化的特征,為校園文化增添亮點,更要在促進體育場館文化建設與經營管理的協調上進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將“開齊開足體育課”,要讓體育在育人育才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每個學校都會舉辦周期性、定期性運動會等大型團體體育活動。如何充分利用這種體育嘉年華的盛大節日,同時又節約綠色環保經濟的進行花樣專題體育節,是形成新時代校園體育文化的重大命題。開放是新時代的發展特色,這就要求學校體育文化建設要開門辦體育,又要扎根社會辦體育。如何利用體育這個好紐帶,建設和諧體育文化和友鄰文化?可以從與社區互動方面用力,比如派出體育指導員和體育志愿者對社區或公園民眾進行專業互動。同時,也可以吸收民間體育愛好者或運動達人進校園,兼職社會體育指導教練,讓體育的天然群眾性基因發揚光大。從文化強國建設方面來看,這幾年亟須重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傳承開發和創新發展。作為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文化符號,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區域文化共同體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培育出來的文化財富,它集中體現著民族或社區文化特質或地域精神,可以積極引入進行教育價值開發。根據典型學校的成功做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別重視學校社團作用的發揮。
新時代中國學校教育特別是高校發展向內涵高質方向邁進。全國以消滅水課,打造金課為目標開始了新改革征程。“享受快樂、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健全人格”是體育課擔當的人才培養任務與使命。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必須以此作為發展機遇,舉全校全員之力打造體育金課,堅持致用之道,成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主體力量。為此要細化教育目標,拓展教學內容,讓健身性與時尚性成為體育教學內容核心,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讓科學和公平都有的體育精神品質融入校園文化精神河流,從而實現體育文化建設的高階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