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軍 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果子市小學
乒乓球是小學體育學科的重要分支,落實乒乓球教學任務,是鍛煉小學生體質、培養學生乒乓球素養的必經之路。由于小學生的乒乓球基本功存在差異,有必要探討分層教學法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式。
1.提升學習積極性。借助分層教學法,能夠提升學生學習乒乓球的積極性。分層教學法關注到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根據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教學方案,確保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符合對應階段的學生現狀。乒乓球教學中使用更豐富的教學手段,有效消除傳統乒乓球教學中的枯燥因素影響,對乒乓球運動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在分層教學法環境中,學生表現出更好的乒乓球學習狀態,并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接近乒乓球學習目標。即便是乒乓球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在分層教學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乒乓球學習中有所受收獲。乒乓球課堂教學氛圍也是活力滿滿,分層教學思想的引入,也為教師安排乒乓球教學課程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乒乓球教學質量更高。分層教學法強調動態分層理念,對學生乒乓球學習狀況的評價更加精準到位,在乒乓球教學領域實現積少成多的教學效果。
2.提升技能素養。乒乓球教學本質上屬于體育鍛煉,因此乒乓球教學也承擔了強身健體的部分職責。在乒乓球教學中采用分層思想,充分考慮學生身體素質層面的差異,為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量身定做乒乓球教學計劃,兼顧強身健體和課程教學的雙重要求,同時有助于樹立終身學習乒乓球、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每個學生在分層教學環境中,接受到與本人運動能力吻合的教學方案,能夠快速適應乒乓球教學節奏并有意識地加練。與此同時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處于優勢的學生,還能夠幫助偏低層次的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實現乒乓球學習的共同提升效果。因此分層教學能夠真正提升乒乓球素養,并獲得較高的學習成績;乒乓球教學中的密度和強度也趨于合理,學生對于乒乓球動作的理解和掌握效果更佳。
3.選拔潛力人才。分層教學促進課內外教學環境的融合,學生在完成課堂乒乓球教學之余,在課外環境中積極加練乒乓球,發揮課外體育活動對乒乓球教學的促進作用,兼顧乒乓球知識教學與練習習慣培養的雙重要求。由此發掘一部分在乒乓球領域具有一定特長的“好苗子”,構建乒乓球特長生群體。特長生在乒乓球教學中可以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實現教學過程的下沉。因此分層教學法可以及時發掘乒乓球領域的潛力生,并實現對全部學生個體的尊重,學生在乒乓球分層教學中能夠有貨真價實的收獲,保證個人接受的乒乓球教學是經過“量體裁衣”的。乒乓球特長生的選拔與培養,也為學校組建乒乓球隊、參加同年齡段的相關比賽奠定了人才基礎,這些特長生在乒乓球教學中發揮帶頭作用,也作為學校乒乓球隊的后備人才,為其在更大場合中發揮自身潛能創造有利條件。
4.促進學生交流。分層教學法意味著多套乒乓球教學標準和方式并行的局面,每一層的乒乓球學生相互之間基本情況差別不大、水平接近,相互之間的溝通切磋難度較低,便于同一層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每一層學生接受的乒乓球教學重點也與自身情況吻合,也為開展合作式教學提供良好條件,實現合作學習與分層學習的融合效應。即便是不同層次之間的學生,也可以在乒乓球分層教學中切磋交流,實現不同層次的互補效應。學生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過程,也是促進交流表達以及構建人際關系的過程,進一步提升乒乓球課堂教學的深度;同層次或者不同層次同學之間的交流,意味著乒乓球教學中的積極因素逐步增多。
5.促進教師教學。分層教學法對于乒乓球教師也是一次難得的改進提升機會,教師在分層教學法的指引下,對乒乓球教學材料和思路進行充分回溯,定位乒乓球教學過程的難點和突破點,確保教學方法與分層教學法的理念吻合。乒乓球教師要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待教學過程,注意收集現有乒乓球優質教學經驗和經典案例,并對這些經驗和案例進行總結分析,并與本人的教學特點以及過往乒乓球教學經歷相融合,實現優質乒乓球教學經驗的轉化。分層教學重塑了學生與教師的定位,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是數個層次不同、情況各異的群體。乒乓球教師只有在全面掌握學生情況、定位學生能力級別的基礎上,方可實現合理分組,并推動乒乓球分層次教學;分組過程中要注意動態性要求,應對分層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學生分層調整情況。分層教學法對于教師本人也是促進和提升過程,乒乓球教師在新型教學方法的影響下,積極探索乒乓球教學的新思想,并對本人在分層教學中表露出的不足進行彌補,真正體現乒乓球教學與時俱進的特征,并貼合分層教學法的要求。
1.確定學生層次。乒乓球教師對本人執教的學生進行全面測試,掌握學生的身體和乒乓球技能素養兩方面內容,并針對兩個測試大項分別設置測試小項目,對每個小項設置量化考評分數。身體素養測試小項包括立定跳遠、短跑等等,技能素養測試小項包括顛球、打單球等等,獲取每個小項分數后計算總分數并確定學生的層次。
學生分層是開展分層教學法的初始步驟,在分組過程中要慎之又慎。乒乓球教師要認識到分層教學的策略屬性。分層測試結果不宜公開,同時要強調分層不是最終的結果,僅僅是教學過程的起始環節,避免學生產生額外錯誤認知,因此分層結果不應當公開。決定乒乓球分層教學結果的關鍵在于教學對象定位,乒乓球教師始終意識到學生在分層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方法、思路的制定不能脫離每個層次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若要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運動基礎等參數指標是必不可少的。分層過程要注意靈活性,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分層模式,而是要與每一次乒乓球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緊密相關,因此要具備動態調整的屬性,以“發揮特長、融合差異”作為基本原則。要注意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具備決定性意義,僅僅是一種策略或者手段。
2.教學目標與方法確定。乒乓球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層次小組后,按照每個層次學生的情況設定乒乓球教學目標。對于層次較高或者較低的學生,分別采取能力提升和培養基礎兩種原則;層次較高的學生,在鞏固現有乒乓球基本功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提升對抗強度,培養這部分學生的比賽意識和節奏意識,提升學生的反應能力和競賽能力。層次較低的學生,則以學習并鞏固乒乓球基本功為主要教學內容,適當添加身體素質的練習內容。完成每次乒乓球課程后,對兩個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同時引導兩層學生互評,從而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乒乓球課程學習效果教學。由于高層次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課程進度通常快于另一組學生,因此高層次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也可以對低層次學生給予一定指導。
根據乒乓球教學目標設置配套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兼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雙重要求,對于乒乓球的知識與技術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針對較低層次學生的教學過程,偏重于球感的培養、基本功的鍛造,對于層次偏高學生的乒乓球教學,則在傳授乒乓球技術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要求,注重乒乓球技能的理解應用與綜合教學,提升這部分學生的乒乓球實戰能力。
3.教學內容設定。乒乓球教學內容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學過程中注重與趣味性因素的融合,通過趣味盎然、互動性強的教學活動,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在乒乓球教學中有所收獲。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嘗試將游戲方式引入到乒乓球教學中。尤其是對于低層次學生的教學,更要注重乒乓球游戲教學的作用,在游戲環境中逐步培養這部分學生的球感,同時逐步降低對乒乓球運動的怯懦心理。乒乓球教學內容中必須要有足夠的基本功教學內容,通過顛球、對墻推擋等基本功練習,不斷鞏固學生的乒乓球基本功。教學內容需要與測評相結合,對不同層次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具體學習表現進行測評,兼顧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及調整后續乒乓球教學方案的雙重要求。例如在乒乓球推擋教學過程中,首先由教師講解乒乓球推擋內容,隨后組織學生進入到對墻推擋教學階段,通過反復練習對墻推擋逐步提升推擋技能,對于技能接受相對偏慢的學生則加大指導力度。乒乓球教學內容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推擋教學中,從原地推擋進入到對墻推擋教學,逐步靠近乒乓球技能教學目標。
4.教學組織形式。乒乓球分層教學中,根據初步測試結果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內的學生乒乓球基礎接近。在開展分層教學的同時,可以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混合教學,發揮較高層次學生的帶動能力,與教師的分層教學相輔相成。針對低層次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以培養球感作為該層次教學的重要內容;針對高層次學生則要兼顧技能鞏固與提升的雙重要求。乒乓球分層教學實際上指明了因材施教的道路,為每個學生打開乒乓球技術學習發展之門。
同樣以推擋教學為例,教師在講授乒乓球推擋技術要領后,首先由學生自主練習,隨后開展推擋技術的分層練習。高層次學生在練習并掌握徒手推擋技術后,進入到對墻推擋教學階段,同時較低層次的學生則逐步鞏固個人的球感,并由教師指導進行對墻推擋。隨后進入到高、低層次小組交流的教學階段,并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在推擋練習后進入到單步移動配合教學階段,高層次小組在練習中注重腳與手的配合,低層次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步伐練習。各層次小組完成練習后進行交互切磋,通過比賽方式驗證每個小組的進步情況,對各小組學生產生激勵效應。
分層教學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乒乓球基礎,有效避免教學過程中“一刀切”的尷尬局面,是提升小學乒乓球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要積極應用分層教學法,不斷總結分層教學法的應用經驗,為乒乓球教學開辟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