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亞利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蒙古族中心小學 內蒙古 赤峰 024300)
小學教育階段屬于啟蒙階段,此時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具備顯著的影響力。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教材內容,還需要學會融合、貫通,從文本內容角度著手,更好的發揮教材資料的教學價值。教師可以借助多種途徑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拓展,促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更好的滿足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對此,探討拓展教材文本,實現立德樹人的嘗試顯著教育價值。
語文教材屬于許多專家學者在長期采編的基礎上出版的,其質量有著較高的保障,并且內容中還帶有豐富的人文涵養元素,對于學生的思想深入以及情感體驗等存在深厚的影響[1]。另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無法離開語文課堂,因為長期遭受語文學習的思想浸潤,此時學生對于教材當中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也存在一定的感悟能力,這也更有利于教師在道德思想方面的滲透。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與反應,準確掌握思想情感,并結合實際生活實現教材情境的拓展,借助學生的討論分析更好的滲透并理解道德實現那個,從而理解道德,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程教學中,可以搜集關于毛主席帶領眾人挖井的事件案例,其中涉及到挖井的困難、社會環境、居民的情感等,在學生閱讀之后可以開展討論,讓學生先表達自己對于這一事件的情感理解。此時部分學生會說以前生活過于艱苦,并圍繞學生的表達進行追問,“那我們應該做什么?”,借助學生的思考逐漸衍生出感恩、樂于助人等結果,借助對問題的討論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在平常教學中可以明確,所有的真知都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知曉[2]。與此同時,也只有借助實踐措施才可以更好的形成真實感受。語文本身是一門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生活當中存在大量的語文感受內容,學生想要獲得道德體驗,只有主動的參與到實踐過程中,才可以更好的展現并呈現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教材內容,尤其是課外資料,這樣的措施可以更好的拓展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豐富自身的理解視野,并在實踐參與期間形成強烈的學習興趣,更樂于學習,并在主動搜集資料的同時強化對于教材的理解,更愿意付出行動培養自身的道德素養[3]。
例如,在《絲綢之路》教學期間,可以讓學生自己回到家中應用電腦搜集關于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案例,借助對絲綢之路的途徑路、運輸貨物以及相關故事,可以更好的形成對文章的全面性理解,并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加入表演的元素,讓學生搜集資料并以表演的方式分享給同學,借助這樣聲情并茂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愛國品質以及不愛艱苦的精神意識,從而獲得到的體驗,強化自身的德育素養。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豐富課外資料的呈現方式,例如可以借助多媒體作為途徑豐富教材內容,并滲透相應的價值觀。在《七顆鉆石》教學中,便可以應用多媒體的方式將課文故事內容以及搜集的外資料呈現出來,借助幻燈片為工具,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吸引學生的關注,并認真觀看。借助鮮明的圖片、配樂,促使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此時可以更好的引導、教導學生,并學習善良的品質,并從內心上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屬于理解與應用素材的重要教學途徑。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應用教材并實現教材文本的有效拓展顯得非常重要[4]。在將拓展性閱讀應用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積累意識的培養,只有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才會帶來下筆如有神的感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拓展性閱讀中,對不熟悉的字詞語,優美的語句,文章典故等進行整理和熟讀,最后轉化為自己腦中的知識,在寫作時靈活應用這些語句與典故,從而使得自己的作文在語言文字和內容上都有顯著進步。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名言警句進行仿寫,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語文風格[5]。例如針對《觀潮》一文,教師可要求學生讀完后對其中優秀的比喻、擬人語句進行摘抄,并試著用同樣的修辭手法描述自己身邊的景色。另外,在閱讀中應當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的情操培養,無論在閱讀還是寫作中,學生都需要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深厚感情。在進行拓展性閱讀中,教師可選用一些飽含情感的文章,對文章進行深刻解讀,讓學生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感情。例如教師可對學生講解二十四孝的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對自己親人的深厚感情,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引導學生在課后去體會親情,用心感受爸爸媽媽的愛,并為爸爸媽媽做一些事,例如寫賀卡,然后將這些思想感悟寫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寫作中的真情實感。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屬于小學語文教學期間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拓展教材文本內容,更好的適應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規范的思維行為、道德品質,并兼并良好的品德素養,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