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鳳玲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青云中心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情別緒的詩歌,是抒寫離別之情,描述分離時所迸發的感情火花。所常用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而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送別詩”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對于我們如何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體會我國傳統文化,體會古人那真摯純潔的深情。我認為基本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欣賞古離別詩的寫景藝術。
借景物的描寫為人物的出場渲染氛圍,烘托離別的特定情境。這是一般“送別詩”所采用的最普遍的寫景手法,根據送別的情景充分地運用特定景物的描寫創設離情別緒相諧的場景。
如在小學中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鼻皟删鋵懥宋汲堑捏A道、客舍及其兩邊的柳樹,一切都極為平常但細讀品味卻風光如畫,畫面顯然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俺隂徘鍓m”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送別之人安排這一特定環境;“客舍”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則更是離別的象征,總欲離愁別緒相關聯,以此畫面表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詩人為這一場深情離別營造了一個特定的典型環境,因情造景,意蘊深明。
又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笔拙洹扒Ю稂S云白日曛”極目遠視,視野開闊,充分地展示西北黃土高原上風卷沙入云端的獨特地域風光;“北風吹雁雪紛紛”則寫出了送別的時令與氣候,耳邊又傳來鴻雁的陣陣悲鳴。它使整個送別場景都沉浸依依惜別的感情氛圍之中,這兩句詩景中寓情,場景空曠,筆力粗獷。使送別的情調益發濃重,為后兩句對朋友的蓋世美譽的贊揚及對朋友光明前途預言,作了充分鋪墊。真可謂景為情動、因情而生,全詩的基調由深沉抑郁而轉向放達高遠。
更有因情造景的離別詩全詩不著一“別”字。如,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背踝x簡直就是典型的寫景詩,所寫之景優美動人,給人以無盡的遐想。這種以寫景代送別,十分別致構思新穎而巧妙。詩人筆下西湖如此美景,怎不使人流連往返,言外之意,朋友啊面對如此良辰美景,你又怎舍得離去,而我又怎舍得和你離別呢?像這樣以純景傳情的“送別詩”,真可謂是高妙雋永。
這類送別詩直接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它不是以景作畫來烘托渲染情感,而是用詩的收束直接來表達。抒寫離情別意的深厚。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有這兩首詩: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的后兩句作者以深湛的桃花潭水觸動離人的情懷,難舍汪倫的深厚情誼,運用比擬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轉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將水深情深自然的結合一體。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汪倫對自己的那份真摯深厚的濃濃友情。正如清代沈德潛言“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奔丛姺且郧閷懢埃且跃胺匆r情,境界迥異,是故厚重的比擬化無行為有形,空靈而有余韻,自然而又真切。
又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谶@首詩的末兩句乍一讀來看似寫景,然而細讀卻見景中有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描寫,李白送孟浩然上船,友人乘船揚帆而去,帆影遠去,而李白卻仍佇立江邊目送遠去的白帆,直至那點帆影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盡頭。帆影漸逝,而送者仍矚目凝視,眼中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處水天相接之處,仍不肯離去。“唯見”看似寫眼前之景,可誰又能說它是單單的寫景呢?從詩中不難看出景中貯滿了情,景中反襯出李白對友人的一片深情正體現佇立江邊神馳目注之中;浩浩東去一江春水怎不翻動著詩人起伏的心潮呢?以此景襯情充滿詩意,內蘊深刻而感人。
這類“送別詩”將情與景融合得出神入化。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正是這類詩的典型之作,草與別情自“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北憬Y了緣,以春草之景寫行人之懷思,而白居易從其托化而來又不著痕跡。作者抓住草的頑強生命力,以“野火燒不盡”,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烈火再猛,也無奈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便會復蘇并且長勢訊猛。詩人語三分而含義十分的寫景,不難使人體悟,別情也勢如這有旺盛生命力的春草,稍有觸發便會傾瀉而出。頸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再繼寫頷聯“又生”,再一次突出了生存競爭的強者(野草)的形象。詩人表現的正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更增的送別愁情,在作者眼里似乎每一片草葉都包含著別情。真可謂“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在詩中雖至尾聯點“別”但其情又何嘗不起于首句“離離”呢?。縱觀全詩將“古原”“草”之景,早“別”之情融為一體,景中見情,情中見景。二者有機交融,意境渾成,堪稱送別詩的絕唱。
以上對“送別詩”的寫景抒情的淺析僅是我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一孔之見,旨在前后勾連,融會貫通,從而啟導學生能從各種角度去品味、鑒賞我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美。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審美素質教育得到切實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