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輝 空軍工程大學
在軍隊院校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是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當前軍隊院校普遍存在重視軍事體能技能教學,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學生也大多更加重視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體能訓練,對于人文知識和民族歷史文化的學習相對輕視,因此具有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等問題。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問題無法得到完全杜絕,世界觀與價值觀也與國家和軍隊所提倡的有所偏差。加強軍隊院校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迫在眉睫。
“人文”繁殖所有人類社會文化現象,但對于人文教育而言,只有優秀的、能夠提升人的精神與價值的文化才能納入教育范疇。人文素質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包括但不限于觀念、知識、能力、意志及情感等,也會表現在外在的氣質、人格及修養上,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課程教學、環境熏陶及實踐,將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優秀文化成果傳承下去,以此來內化學生的氣質、人格及修養,使學生能夠逐漸形成穩定的內在品質。
在軍隊院校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學會處理自身的意志與情感問題,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性境界,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及社會價值。這種教育既重視學生由內而外的文化素質形成,更重視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因此,通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提升學生的勇敢、頑強、拼搏向上等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創新、艱苦奮斗、責任感、榮譽感等精神。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方面,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會更加強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要求教學不僅要鍛煉學生的體魄,還要同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通過理論知識傳授、活動組織等方式來想學生表達對生命的關愛、珍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新時代國家軍隊建設的人才。另一方面,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更加尊重學生的精神價值,即人性與人權,充分彰顯對人的尊重,堅決反對人性壓抑,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不僅需要磨礪學生的身體,使學生的身體素質達到軍隊的人才培養目標,還需要用軍隊特有的方式給予學生關愛,使學生在精神上豐滿,逐漸樹立起獻身國防的遠大抱負。
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戰爭與古代戰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傳統的機械化戰爭轉變成現代的信息化戰爭,因此,世界各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武器裝備,但我們需要知道,不論有多么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些從來都不是一場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真正能夠在環境復雜艱苦且瞬息萬變的戰爭中贏得先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只有組建高素質的軍隊才能發揮出先進武器裝備的最大作用,而高素質軍隊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身體素質,還要具備頑強拼搏的戰斗精神、勇于奉獻的使命感以及較高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人文素質教育是新軍事變革的必然要求,院校只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為新軍事變革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中加入人文素質教育,會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帶來直接影響,在無形中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逐漸具備較強的適應社會能力與創新能力,并擁有當代軍隊人才所需要的社會責任感。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學生會學習到許多民族文化與歷史知識,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克服日常枯燥單調的訓練,啟發引導學生的人文修養,幫助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訓練中。
軍人這個職業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軍隊院校的學生參與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去,承擔起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軍事體能技能教學中,尤其是加強學生對中外歷史中軍事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有助于為學生夯實民族文化根基,培養學生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良好精神品質,承擔其作為軍人的職責,真正為國家、社會和民眾服務,傳承和發揚文化精神。
我國的大多數軍隊院校在建立之初,其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國家軍事技術落后的現狀,因此多數課程設置都帶有功利性,教師的教學重點也都放在體能技能訓練及理論知識學習上,認為科學技術的學習比人文素質教育更加重要。長久以來,這種教育觀念也深深影響著軍隊院校學生,即便是現代軍隊院校已經增加了許多人文素質教育相關課程,但學生仍舊對這些課程不重視,態度不積極,無法符合新時代軍隊組建的人才需要。對此,軍隊院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認識到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同樣重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首先,要樹立人文類課程在所有課程中的地位,轉變當前軍隊院校人文類課程是邊緣課程的現狀,調整軍事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其次,軍隊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僅僅是表現上的人文知識講解,還應當重視學生對人文思想的理解,真正讓學生掌握人文方法并遵循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軍事人才。
現階段我國的軍隊院校大多屬于理工科類,人文類課程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不光是學生認為人文類課程的學習不重要,就連代課老師也會認為人文類課程是輔助課程,主要是緩解學生長時間體能技能訓練的疲勞。因此,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加強軍隊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便需要調整人文類課程體系。首先,根據當前的課程安排增加人文類課程的課時,結合新時代對軍事人才的要求不斷擴大課程的內容及涵蓋范圍,逐步構建起完成的人文課程體系;其次,適當增加人文類選修課程的類別,確保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的質量,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人文素質對軍事人才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對對人文素質更深一層的思考;最后,招聘專業的人文類課程教師并定期安排培訓,因為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越來越重視人文類課程學習,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非常大,因此作為人文類課程的教師,自身應當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之外,還會對學生產生其他影響,例如教師自身的形象會影響學生,這就是所謂的身教重于言傳;教師的思維方式也會通過課程教學過程影響學生,另外,任何課程都有其內涵,有著其社會應用和現實教育意義,因此,不論是從事哪一門課程教學的教師,都應當注重自己的文化素養提升,尤其是對于人文類課程教學來說,這類課程是學生獲得系統人文科學知識的主要方式,教師的人文素質會對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質量有較為直接的影響,應當自覺加強人文類知識填充,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人文素質,轉變自己只是代課教師的認知,將人文類課程與其他學科融合互補,發揮出人文類課程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顯性作用以及其他學科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隱性作用。
人文素質教育不像其他學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良好的環境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措施。在軍隊院校中應當將人文素質教育全面融合進軍事體能技能訓練中,為學生貫徹我國軍隊的歷史使命、戰斗精神、理想信念及社會榮辱,培養學生逐漸擁有強大的愛國精神、革命精神以及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向學生詳細講述我國軍隊的光輝歷史與優秀軍事人才,令學生置身在濃厚的人文環境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情操。例如,學校可以創建讀書角,增添人文類書籍,還可以舉辦人文類知識演講與講座、文藝表演、美術或音樂鑒賞、歷史事件點評等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緩解學生體能技能訓練壓力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人文素質教育,學會一身本領的同時也學會更好的做人做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學會在競爭中磨礪自己、在訓練中壯大自己,始終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拼搏、不放棄的精神,全面提升自己,成為軍隊建設的優秀軍事后備人才。
綜上所述,軍隊院校是培養軍事人才的地方,在新軍事變革的今天,軍事人才不僅僅需要具備較強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只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當前軍隊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此,我們可以從調整人文類課程體系、提高教員隊伍人文素質以及創設練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等方面入手,使學生牢牢樹立“忠誠黨和國家、熱愛人民、獻身使命”的軍人核心價值觀,成長為新時代所需要的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