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芳
目前各高中體育教育情況不佳,高中生在校大多是學習文化課程,對于體育學科及其不重視。長久的端坐學習,加上學業的繁重,使得他們很少進行體育運動,因而體質測試成績不理想,反映出高中生體質水平不高的現狀。依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觀察高中生,發現他們肺活量、體能和體形多方面體質測試成績都呈下降趨勢。其原因在于不少高中生有挑食或厭食習慣,而部分學生營養過剩,同時各種電子產品改變高中生課余生活,使他們更傾向于電子競技類活動,室外體育活動減少,不少測試項目均低于標準。對此,要尋求提升高中生體質成績與身體健康的方法,本文就影響高中生體質測試成績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現階段,雖然有不少人重視運動、關注體質健康,但是高中生的體質各界實際關注較少,表現在思想上不重視。具體為以下四方面:
一是學生方面。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少學生深受影響,他們意識中文化成績更重要,對于體育學習不重視。也有不少高中生對于運動后的身體疲憊感有抵觸心理,因而不會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日常疏于鍛煉。且高中生處于青春期,他們自我感覺身體機能良好,不易受疾病侵襲,因此不少高中生滿足體質現狀,不能自主進行體育鍛煉;雖然部分學生也會在課余時間進行籃球、足球等活動,但僅僅是愛好性的活動,并未系統進行訓練。同時,他們不會主動尋求體育教師指導,體育運動時因缺乏體育知識而易受傷,對高中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有一定打擊。
二是家長方面。一方面,不少家長對孩子文化成績更重視,而體育體質成績則不在家長的考慮范圍內,家長在工作之余更多的是敦促學生進行文化學習,極少有家長主動帶領學生進行運動鍛煉,因此高中生在家校均不能進行更多的體育運動。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節奏較快,不少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缺少管教的時間和精力,文化方面的督促都很少,更不用說是需要花費大量體能的體育運動了,因此家長與孩子均不能進行更多的運動,使得體質均佳。
三是學校方面。現階段,高中學校雖然重視學生全面發展,但是更對的是針對學生文化、思想、技能與才藝等方面的培養,而體育學科成績占比雖有所上升,但是不少高中依舊不能重視學生體育鍛煉,不能明確體育教學標準與目標。而部分學校雖然重視體育,但是由于資金等影響,科學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體育運動需求。
四是社會方面。雖然社會各界也在關注高中生的發展,但是更多的是對于文化方面,對于高中生體質提升方面關注不足。城市社區雖有建設少量活動區域,但是這些設施更多的針對幼兒或老年人的基礎設施,而各類球場建設較少。
社會不斷進步,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少高中生營養過剩,肥胖人群逐年增多,較為肥胖的學生運動時更易出汗,輕度運動就會有急促喘氣現象,且自身身體負擔較重,導致這部分學生不愿運動,如此惡性循環,導致體質進一步下降,繼而體質測試成績不佳。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有挑食、厭食或為保持“苗條”身材,他們則表現營養不良,運動時一方面體能跟不上,另一方面容易在運動中受傷,同樣這部分學生也漸漸抵觸運動,體質和體質測試成績不能提升。而且現階段不少的高中生選擇住校,而學校食堂食品結構較簡單,營養不全面,導致學生更喜歡零食和碳酸飲料,長期吃這類食品,學生營養失衡,使得肥胖率增加。加之,學校周圍常見的奶茶店、快餐店等的出現,許多學生選擇吃這些營養價值不高且易導致肥胖的食品,促使高中生中出現更多肥胖學生。
現階段,高中學校學生文化成績以及才藝技能方面的培養,導致高中體育活動少、體育教學不受重視。不少學生學業任務重,文化課教師占用課余和體育課時間,使得高中生體育鍛煉時間更少。教學觀念的偏差,不少體育教師習慣直接開展體育活動教學,對于體育專業知識講解較少,不能將體質健康與教學目標統一起來,教學模式簡單、活動單一。也不主動關注學生個性特點,教學創新性不足,不能激發學生自主體育運動的激情,限制了高中生體質水平和體質測試成績的提升。
科技飛速發展,互聯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給我們帶來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不利影響,對高中生體質健康有許多不利影響。公交、地鐵、小汽車等的普及,高中生要么由家長開車接送,要么乘地鐵、公交上學;而電梯的普及,導致城市居民上下樓也幾乎不用動;電腦、手機走進每個家庭,家長休閑娛樂也更多的是使用電子產品,高中生也深受影響,他們大部分喜歡使用手機看電視、電腦玩游戲等的休閑娛樂。各種電子產品的開發,使學生運動的機會減少,現代高中生運動量減少、體質水平低、體質測試成績降低。
一是學生意識的提升。學生自身思想轉變是重點,要讓學生自身意識到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不是矛盾體二是有互相促進作用的,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學業發展的重點,而身體健康、良好的體質才能有更飽滿的狀態繼續文化學習,學生要確保兩者的平衡。
二是家長意識的提升。加強家校聯系,學校利用視頻、講座等提上家長健康運動的意識,讓家長正確理解體質健康與孩子全面發展的關系,讓家長意識到良好的體質才能保障孩子成績的提升、學業的進步和全面的成長。
三是學校的重視。學校需要重視體育課程安排,關注學生體質發展,只有良好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投入文化學習。學校要嚴格制定并執行規章制度,嚴禁學校出現文化課擠占體育課現象,確保體育課順利開展。
四是社會的重視。一方面提升社會對體育運動與體質健康的意識,理解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們體質健康基礎,教育部門要重視高中生體質健康。積極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強化監督與扶持力度,定期檢修設施設備,提升其使用效率,同時嚴格管控公共體育設施的開放情況,避免形式主義,確保公眾運動場所基礎,提升民眾體育運動的參與度,確保社會重視體育運動與體質健康[5]。另一方面教育部積極創新高考體育相關考試制度,借此引導社會關注高中生體質健康與體育教育。將考生身心綜合素質特征列入其中,科學設置標準限度,提升高中生體育運動的參與度。同時規范體育評估體系,對高中生進行多遠評估,將日常體育表現與體質測試成績均納入評估體系。
高中階段,不少體育教師日常教學中對學生要求不嚴,一般利用游戲實施教學活動,雖然能調動部分學生的興趣,但是卻不能保證體育課堂學生應達到的運動強度和量度。教師要在課堂內對學生耐力、力量、速度等多方面的體質能力進行訓練,確保學生體質水平全面提升。高中體育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個性和習慣,科學整合教學目標,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確保高中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因高中生文化課程學習任務重,不可能讓學生長時間體能訓練。對此,教師可以將憋氣的科學訓練方法講解給學生, 利用課間時間進行憋氣訓練,可以強化高中生心肺功能,為其繼續體育活動奠定體質基礎。
高中與初中、小學不同,這個階段學生壓力更大,諸多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高考進行,為高中生進入更好的高等學府做準備。因此,不少高中學校教學傾斜較嚴重,呈重文化輕體育現象。但是體育教育關乎高中生體質水平,是其素質的重要組成,影響著其長久、全面發展。想要提升高中生體質測試成績和體質水平,就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體育,關注高中生體質健康;多方行動起來為高中生打造積極的體育鍛煉氛圍環境和設施基礎,給予學生更多的運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