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元
體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相當緊密的學科,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運用的能力。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需要較為系統地掌握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訓練、體育保健學、教育心理學等一系列基礎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要較為全面和熟練掌握常見的運動基本技能,并且要在這些較為全面的專業技能上能夠有所專長,此專業主要是為小學、初中、高中、體育教師方面培養相關人才,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主要有學校體與健康的教學、運動訓練、體育競賽,社會體育指導、健身教練等工作,本文通過對體育教育畢業生就業意向進行調查研究,為今后畢業生更好的規劃職業生涯提供較為可靠的信息,為今后學校實施教育管理及有關政府實行有關政策提供一些數據和建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更好的適應我國現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
經過調查發現對當前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十分了解的16.28%,有將近80%的學生不太清楚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 甚至還有3.39%的學生對就業形勢和政策不了解,這種現象反映出許多大學生與社會脫節,對社會上的事情關注不夠,學校應盡可能大的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信息,加強學生對社會的熟知度,學生自己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業余時間,增加自身綜合能力,提升對社會就業狀況、就業政策的了解,更好的為以后的就業做好規劃與準備。

表1 學生對目前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的了解情況
目前不光體育教育學生就業壓力大,許多大學生畢業都要面臨找工作難的問題,但同時用人單位需求量與就業人數不平衡、地區差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通過調查發現有81.36%的學生愿意接受不對口的工作,說明大部分學生渴望畢業能有份工作,11.86%的學生則不愿意接受專業不對口的工作,還有6.78%的學生對此表示不清楚,不能準確定位自己今后就業意向,心態比較盲目消極。

表2 學生對專業選擇情況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將面臨如何就業、就業方向等問題,如何正確的擇業,是學生面對的主要問題,其中學生的就業意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些學生并不愿意從事體育教師的行業,這些學生中大部分是高考時為考上大學,半路出家選擇報考體育專業,其實對自己的專業并不感興趣,也就導致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并不理想,對自己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信心不足。
(2)同時也有學生認為本科畢業,進去中小學任體育教師的工資較低,不能滿足自己的生活追求,而選擇了報考公務員、自主創業、參加企業招聘、升學等。
(3) 愿意參加基層就業項目的,如三支一扶、西部(山區)計劃的學生僅占13.56%,其原因不外乎學生認為偏遠地區生活條件艱苦,19級畢業生屬90后學生,90后大學生常被稱為“幸福的一代”,這批學生大多95后,在家里基本是獨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和社會條件也使他們成長的道路更為平坦,減少了他們面臨挫折的機會,對家庭依賴性較大,自力更生的念頭萌生較晚。
(4) 選擇參加教育局教師資格招考的人數和選擇升學的人數相當,這表明選擇招教考試和升學考試仍然是畢業生選擇的主流,也是對未來職業規劃中目的性較強、較直接的選擇,學校要加強對這兩個方面的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相關信息。

表3 學生就業意向
(1)在對求職的影響因素方面的調查發現,工作和實習經驗、個人性格以及獲得有關職業資格證書是影響求職的主要因素,教師資格證改革后畢業生還存在就業視野窄、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觀念不合理的問題;
(2)競賽獲獎情況對求職的影響要大于學習成績,因此學校應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更好的發現個人特長各專業技術能力,使得學生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術,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同時加強學生對教師技能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授課方法與授課技巧;
(3)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就業,就業就需要有豐富的工作和實習經驗,學校應合理安排學生實習的時間、課時、實習的作業以及實習基地,努力做到有效實習,使學生在實習中體驗過程總結經驗;
(4)另外個人性格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體育教師要有良好的儀容儀表,在課堂上的言談舉止要落落大方,這和個人性格是分不開的,因此學校可以多開設社團、興趣小組等活動,使得學生在團隊生活中展現個人特長,加強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

表4 各因素對求職的影響程度
經過調查發現,我學生對自己能否滿意就業的信心不大,僅有26.67%的學生很有信心,學生對目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普遍不太清楚。面對就業壓力,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為主,大部分學生愿意接受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但對就業地區要求大多選擇沿海地區或是居住地,不愿接受偏遠地區的基層就業項目,學生對工資的要求不高,工資在2000元以下的人數為0,多數人選擇在3000左右,選擇在4000以上的人數占28.33%,有為數不少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或是參加教育部招教考試。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過校內招聘會和老師以及親友的推薦,對校內、社會招聘網站運用較少。
在對學生素質調查過程中發現,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工作、實習經驗是自己最欠缺的,同時這兩個素質也是對求職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那也就說明很多學生對自己是否能勝任體育教師這一行業并不看好,另外有50%的學生表示以及并不具備溝通協調能力,對于突發事件不能很好的處理,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高校應當從人才培養上需要梳理明確的培養目標,在考慮教學條件、師資力量、學校的地理環境等各種條件情況下的培養目標才能實現為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提供相應的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并在課程質量上進行優化,提高學生的興趣,突出專業特色,幫助大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以及根據大數據進行宏觀的行業分析。
1.學校為學生提高就業方面的指導,如創業指導、升學輔導、求職技巧等,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能力,培養學生樂觀的情感;
2.多開展關于就業方面的座談會,為學生提供更多有關當前就業形勢和各種就業政策的信息,使學生為就業做好提前的準備,并且更好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3.對于考研的學生按院系劃分增加考研輔導課程,提供關于考研方面的信息,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學校,選擇報考專業,避免出現扎堆、不切實際等報考現象,指導學生如何準備復習,如何報名,如何調劑,如何復試一系列問題;
4.同時增加物流方面有關的考試培訓,如增加教育局招教考試筆試、面試環節培訓和注意事項,隨時發布各地區招教考試信息;
5.還可開設自主創業團隊,在這里師生可以共同研究開發項目;
6.對于學生專業知識個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我建議可以取消專選課,取而代之可增加某些項目的專選社團,每個特長安排一位專選老師做指導,學生在這里可根據自己的愛好來提高各自特長,同時多組織學生參加省級以上的競賽;
7.增加適合中小學體育運動項目的技術課,課時建議一周三次(6課時),保證一周五個工作日,隔一天有一次的技術課,另外在課上也要增加學生對專業技術理論知識方面的了解,比如競賽規則,技戰術方面的指導;
8.其次對于比如運動訓練、運動生理、運動解剖學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的安排,一學期可安排兩個科目,每周大概四個課時,其余時間可安排其它公共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