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佳美 胡劍宏 譚娜 羅薇 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大學生社會適應力指的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后,主動改變自己創造條件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從而達到較高目標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和發展的具體體現[1]。運動競賽的多樣性為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參加運動競賽的過程對培養和提升自身社會適應力方面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健康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各項素質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基礎條件。近些年國內多家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目標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以調節員工心理健康、提高員工身體素質、培養員工終身鍛煉意識為目標,大力開展一年一次或一年多次的體育運動競賽,甚至有些省市會舉辦各企業間的運動競賽,這使得企業更加注重人才的運動競技能力,所以在進行校園招聘時,擁有較高水平運動技能的大學生往往更容易獲得企業的關注,從而在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因此,高校積極開展運動競賽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其進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現在很多高中為了提高升學率,幾乎將高三學生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補課,體育課的時間更是完全被其他科目所取代,在這種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讓學生養成了“體育沒用”的思想,導致這些學生到了大學參加體育課的目的就是修學分,對學習運動技能并沒有多大的興趣。運動競賽的娛樂性和交往性能吸引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并激發出學習與掌握運動技能的興趣,從而扭轉大學生對待體育課的態度,實現學校體育教學的目的。另外運動競賽的廣泛開展可以使更多大學生接觸到體育,初步了解各項運動的特點和意義,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興趣,吸引更多人參加體育鍛煉,進而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1]。
運動競賽為大學生提供人際交往展現才華的空間,在這里同學們通過技術的切磋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增加同學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鍛煉大學生溝通交往的能力;通過對競賽規則的遵守,學會進行自我約束,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力,對競賽中出現的優、缺點進行自評,從而提升大學生自我反思與調控能力[2]。通過與隊友間的默契配合與競爭對手之間的較量,培養大學生的競爭與合作能力;通過對勝利的渴望,在賽場頑強拼搏,想辦法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培養大學生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通過對比賽失敗的打擊,調整心態,克服心理障礙,將悲憤化為前進的動力,磨煉自己的意志,提高大學生的耐挫能力。運動競賽打造的平臺有助于高校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目前,我國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大型運動競賽主要有三種: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的四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下屬,大部分單項體育協會每年舉辦一次以學校為單位報名參賽的單項錦標賽;一般2-3年舉行一次的各省、市大學生體育運動會[3]。除了上述三種比較大型的競賽以外,各高校還會不定期舉辦邀請賽、交流賽等,但是這些比賽都是針對各高校高水平運動員開展的,普通大學生難以接觸到這些競賽機會。普通大學生參加運動競賽的機會基本上僅限于高校內一年一次的田徑比賽,以及一年一次的球類比賽,田徑比賽往往會引起各院系的高度重視,報名多是選取競賽水平相對較高的同學,各院系報名人數也會設限,使得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運動競賽中。球類比賽一般為“三大球”“三小球”的比賽,“三小球”運動較為普及,比較容易掌握,但多為單人或雙人競技項目,同樣報名名額有限,參與人數少。“三大球”均為團體競賽,參與人數較多但操作系數也相對較高,對參與者水平有一定要求。綜上所述在學生數量龐大的高校中,普通大學生參加運動競賽的機會寥寥無幾。
目前,高校運動競賽項目設置單一以及組織形式的不合理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參與運動競賽的積極性,高校內每年舉辦的以田徑運動為主的學校運動會,比較注重運動成績和運動技能。而大部分大學生只具備基本運動能力,對參與競賽沒有積極性,且大學生運動水平差異較大,一些天賦異稟并常年堅持訓練的學生,輕松便能拿到好成績,而另一部分有積極性或被老師強令要求參加的學生無論如何努力都很難將其超越,往往充當了“陪練”的角色,從而失去了參加運動競賽的積極性與信心。更多數大學生是被組織做觀眾或是服務工作,有些學生并不情愿甚至產生抵觸心理,由此可見這種組織方式只會引起學生的負面情緒,從而對運動競賽本身產生厭煩。
對于“三大球”“三小球”的比賽,高校則缺乏重視,報名方式不規范、比賽規則不完善、時間設置緊湊、裁判水平不夠專業等都會影響大學生的競賽體驗感。
運動競賽是推動高校體育普及的重要措施,是促進高校體育提高的有效途徑[4]。當前全國大部分高校都沒有這層意識,高校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科研、實驗等領域,只重視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忽視了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的重要影響。各高校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科研競賽以及辯論賽等各種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的競賽形式多樣、種類復雜,但運動類競賽還僅局限于每年一次的校內運動會,影響范圍小并且缺乏吸引力,難以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加。
高校運動競賽不應該局限于校園內,應該讓運動競賽走出校門與社會相貫通,高校可以與當地的其他高校甚至企業舉辦邀請賽、交流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運動競賽,增加鍛煉機會,通過運動競賽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學生在參加運動競賽的同時不僅可以拓寬自己的交友圈,還能學習社會經驗、鍛煉社交能力以及尋找就業機會。而與此同時,老師們則應該提醒大學生增強自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意識,謹防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受到損失,提高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辨別能力。
由于高校運動競賽項目設置的不合理導致許多學生缺乏接觸運動競賽的機會,高校可以通過讓更多學生參與運動競賽的組織策劃,來提高學生接觸運動競賽的機會。將運動競賽策劃組織全權交由學生進行,拉贊助、進行宣傳、場地布置以及競賽規模、競賽時間、競賽規則、獎勵機制等制定都交由學生自己完成,最后由老師進行審核。通過對運動競賽的組織策劃,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提前為步入社會工作奠定基礎,有利于大學生走出校園后盡快的進行身份轉換,更加輕松的融入社會工作中。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重視體育運動競賽的作用,將運動競賽與就業理念進行有機結合,為學生提前建立就業理念,使其更早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有效提高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校可以通過啟發和教育大學生將運動競賽當作一個小型的社會,將運動場當作今后工作的職場;將賽場上的對手當作面試時與自己競爭的對手、工作中的競爭對手;將賽場上的隊友當作工作中的同事,使大學生在運動競賽中體會職場上的競爭壓力,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尋求生存,培養出迎難而上、勇往直前的品性;把競賽中的困難當成工作中的挑戰,始終堅信自己可以戰勝困難,形成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把訓練中遇到的惡劣環境當作是今后艱苦的工作環境,養成吃苦耐勞的品德;把競賽中的規則當作是工作中的規章制度,養成自覺遵守規則,嚴于律己的習慣;把提高運動技能的愿望轉化為對工作中專業技能提升的動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為今后就業奠定素質基礎,強化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5]。
運動競賽是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力的有效手段,但目前高校開展運動競賽的情況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運動競賽開展次數少、規模小,普通大學生參加運動競賽的機會匱乏;運動競賽項目設置單一,組織形式不完善,影響大學生參加運動競賽積極性;高校對舉辦開展運動競賽不夠重視,忽視了運動競賽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運動競賽為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高校應該鼓勵學生更多的參與運動競賽,教育學生將運動競賽與就業理念有機結合,為今后工作奠定素質基礎;組織學生參加運動競賽組織策劃工作,學以致用,將理論結合實踐,為今后工作積累實踐經驗;讓運動競賽走出校門,利用運動競賽作為媒介,鼓勵大學生親自接觸社會,豐富自身的社會交往經驗,并從中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