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茹 溫州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近幾年馬拉松賽事在國內的舉辦如火如荼,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也發生了多起意外事件,馬拉松醫療保障工作顯得格外重要。通過對歷屆舉辦的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工作手冊及相關資料的總結和分析,以及對2019溫州馬拉松的實地調研,發現溫州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進而為溫州馬拉松賽事提供更加完善的醫療保障。
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長距離的競技運動,也是一項周期性極限耐力運動項目,在比賽過程中容易出現意外傷亡事件,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1]。馬拉松賽參賽人數眾多,且多為非專業運動員,這些參賽者平時缺乏規范性鍛煉、準備活動不合理、競賽中體能分配不均以及個人身體素質也存在較大差異,在比賽中容易受傷或發病[2]。
多項調查研究顯示,在馬拉松這種長時間、遠距離、高強度運動的競賽項目中,發生最多的傷病為各類骨骼肌肉損傷和外傷[3],包括肌肉痙攣、水泡、踝和膝關節損傷等,多數傷病都是輕微的,但也有一些運動員發生嚴重的傷病,需要轉送醫院進行救治,如心臟驟停、嚴重中暑、休克等[4]。有研究發現,長期缺乏鍛煉者在運動時發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比經常鍛煉者要高50倍[5]。
溫州馬拉松的醫療保障體系共分為常規醫療保障和突發重癥醫療保障兩部分。常規醫療保障負責傷情處理,有抽筋、擦傷、輕度脫水等情況的選手,向沿途醫療區求助。組委會沿賽道從起點開始,每隔2.5公里設有醫療區,賽道共設19個醫療區。突發重癥醫療保障由20輛救護車(各配備1名醫生、1名護士和1名駕駛員)和50臺移動AED(由50名專業AED導師和50名救護員使用)以及400余名醫療志愿者共同構成無縫銜接的應急救援保障系統。
在溫州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工作方面,溫州市衛健委作為主要負責單位,統籌安排醫療保障工作并組織實施,保障工作主要包括:醫療保障組織機構的設置、醫療保障工作方案的制定、醫療器材和救護車的配備以及醫療救護人員和志愿者的培訓。
2019年溫州馬拉松賽事設置了醫療保障機構,醫療保障領導小組由溫州市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任組長,市衛健委保健處、保健中心及各醫療單位分管副院長為成員,還專門成立醫療保障部辦公室(由市衛健委干部保健處牽頭負責)。共派出醫護人員153名,專業AED導師50名,救護員50名(人員由市紅會培訓)。醫療志愿者450名。
(1)醫療保障領導小組辦公室
負責各有關單位的工作協調、制定馬拉松醫療保障總體方案并組織實施。
(2)現場救治與醫療轉運組
包括組長、醫師、護士和志愿者,負責現場參賽者突發傷病的急救,以及緊急調度救護車,將發生危重傷病或者不能行動的患者送至就近定點醫院。此外,對醫療救護人員和志愿者的賽前培訓也由該組負責。
(3)定點醫院
由表2可知,當進水氨質量分率在0.005時,壓力101.3 kPa,塔頂冷凝液為原水的2%,溫度30.3℃,氨濃度0.257,塔釜液氨濃度3.62×10-4。
安排定點醫院,成立馬拉松醫療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和救治專家小組,并在醫院安排專人負責馬拉松醫療保障工作。強調加強急診值班,開通綠色通道,在比賽期間保持通訊暢通,及時接受醫療救治指令,并將有關傷病員的診治情況逐級向上級部門報告。
2.醫療保障工作方案情況調查
在溫州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工作方面,溫州市衛健委作為主要負責機構,統籌安排醫療保障工作,負責制定醫療保障工作方案、應急預案以及相關急救操作規程并負責組織實施。醫療保障工作方案大致可以分為四塊內容:救護車配置、醫療站配置、移動AED和救護員志愿者配置以及人員培訓方案。
在救護車配置上,賽中共配置保障救護車22輛,每輛救護車配置駕駛員1名,醫生1名,護士1名,共派出醫護人員66名,心肺復蘇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和急救藥品等。
在醫療站配置上,在賽道的起終點和賽道沿途科學設置醫療救護區和賽道救護車,設置現場救治與醫療轉運組,確定賽道沿線定點醫院并明確其職責。比賽沿線共設置19個醫療救護區,分別是沿線每2.5km設置一個(共20個),起點和迷你馬拉松終點各1個,會展中心設2個。每區配備內科、外科各1名醫生和1名護士,比賽期間共派出醫護人員71名。
在移動AED和救護員志愿者配置上,比賽沿線共設置50個AED點(1km設置一個),50名專業AED導師和50名救護員(人員由市紅會培訓),每100m設立1名救護員,救護員由市紅會組織培訓和選拔。每1km配置1名專業AED導師、1名救護員和1臺AED,共47個站點。終點配置4名專業AED導師和1名救護員,4臺AED。
在人員培訓上,組織醫療保障人員,包括救護車人員(包括司機)、醫療點醫務人員以及使用AED的醫務人員參加賽前馬拉松急救專業培訓,協助市紅十字會做好醫療救護志愿者培訓,統一指揮調度賽事醫療救護專業醫生、醫療救護志愿者和各類醫療救護資源,對比賽選手進行全面立體化的保障。
醫療保障工作方案整體上涵蓋了馬拉松醫療保障的內容,能夠滿足馬拉松參賽者的基本安全需求,但是工作方案也存在整體不具體、部分不合理等缺陷,比如缺乏惡劣天氣情況下的保障預案,在救治流程和人員培訓內容方面不夠具體,使得在全方位保障參賽者安全方面存在漏洞。
3.醫療保障器材及急救藥品配備情況調查
比賽現場配置保障救護車22輛,救護車內備有心肺復蘇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和急救藥品等。定點醫療站配備有急救箱(內科常用藥)、氧氣袋、吸氧管、冰袋、冷凍噴霧劑、創可貼、血壓計、聽診器、膠布、繃帶、棉墊、敷料、無菌手套、棉球、棉簽、血糖檢測儀、簡易呼吸器、剪刀。此外,比賽沿線共設置50個AED點(1km設置一個)、50輛電動車和50部對講機(設備由市體育局負責安排)。
4.對醫護工作者和救護員志愿者的人員培訓情況調查
為確保比賽的正常進行,比賽開始前賽事組織者要對醫護工作者以及志愿者進行培訓。2019溫州馬拉松醫療保障人員,包括救護車人員(包括司機)、醫療點醫務人員以及使用AED的醫務人員,于賽前一天、兩天分兩批次,參加賽前馬拉松急救專業培訓。培訓結束后,救護車人員及救護車進行賽道演練。AED醫療人員和救援隊志愿者也逐一進行實戰考核。
培訓內容包括馬拉松賽道急救與醫院內急救的區別、馬拉松賽道內搶救心臟驟停的原則及救護車轉運原則、熱射病的早期發現及搶救原則、馬拉松賽道內如何正確的使用AED、馬拉松應急通報和指揮系統的設立以及對講機的使用方法。培訓時每一個使用AED的人員要在現場逐一進行實戰考試,并且對于對講機的使用注意事項、各自的工作崗位及公里位置,進行現場提問。
從總體來看,溫州馬拉松賽事組織者對醫療保障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參賽選手的比賽風險,使參賽選手在發生運動損傷時可以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救治,確保了賽事的順利進行。但是在馬拉松賽事進行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賽前對于馬拉松運動的潛在風險宣傳不夠、醫療保障工作方案還不夠具體和完善、對于醫療救護員和醫療志愿者的培訓還需加強,以及醫療設備和物資的利用率還待提高等問題。
醫療保障工作方案在醫療設備和救護車的布局,以及醫療救護人員和志愿者的培訓方面不夠具體,應進一步完善。
1.醫療設備和救護車布局不合理
醫療保障工作方案中在醫療設備和救護車的布局方面,沒有完全根據路段傷病發生概率進行合理分配,比如終點或者靠近終點3~5km以內是猝死發生率最高的路段,從提高利用率和保障率考慮,醫療設備和救護車的分布應根據路段情況做相應調整,從起點到終點逐漸密集。
2.對于醫療救護人員和志愿者的培訓不足
一場馬拉松的醫療保障任務十分艱巨,招募的醫療人員和志愿者基本上是來自各醫院的內外科醫生,他們在醫院工作經驗豐富,但是對于馬拉松現場常見的一些危重傷病缺乏相應的處理經驗和能力,對于心肺復蘇技術掌握不足,因此對于他們的培訓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組織專業培訓僅在賽前兩天進行,培訓的時間和頻率太少,在兩天之內完全掌握培訓內容是不容易的,同時也不能保證受培訓人員對于培訓內容的掌握和鞏固程度。
國內外有很多馬拉松賽事辦賽經驗豐富的城市,他們在醫療保障方面的做法可以說相對完善,比如北京馬拉松賽事中設置了50名具有執業資質的在職醫護人員作為醫師跑者進行全程跟跑[6],這樣就可以隨時發現危險情況展開救助,極大減少了參賽運動員的參賽風險。而溫州馬拉松雖然也招募了醫療跑者,但是數量僅有北馬的五分之一,這對于全方面保障參賽運動員的安全的需求還是遠遠不夠的;上海國際馬拉松在每一段距離都有醫療小組手舉醫療提示牌提醒在特殊時段加強保護[7],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直觀的提醒參賽運動員注意在特殊時段和路段加強防護,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現賽事組對于參賽運動員的人文關懷,值得溫州馬拉松學習。
國外的馬拉松賽事如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靈活設置參賽門檻,根據不同的性別、年齡分別設置了最低報名標準,成績達標的報名者經審核通過后方可參賽,報名系統一般要開放7-15天參賽名額才能報滿[8],這種做法能夠在賽前就對賽事進行嚴格把關,使得參賽者都具備良好的體能和豐富的參賽經驗,從而能夠在賽中更好地分配體能、把控身體狀況、防止人身意外事故的發生。而溫州馬拉松甚至現階段的國內馬拉松,在報名系統開放數小時后參賽名額就被哄搶一空,其中沒有參賽經驗、未參加過系統訓練就貿然報名的參賽者大有人在,因此大大增加了賽事安全風險。
國外頂級馬拉松賽事舉辦方會基于賽事特點,在賽事主頁上提供醫療建議和指導、訓練計劃、比賽指導、常見癥狀特征判定和處理措施(脫水、抽筋等)、殘疾人運動員須知、各跑步團體報名方法甚至旅游方案等,這種做法可以增強參賽者的安全風險防范意識,一定程度上緩解馬拉松現場醫療保障工作壓力,還可以給廣大跑者留下良好的印象,體現除了賽事組織方的人文關懷,值得借鑒。而溫州馬拉松賽事主頁上沒有關于醫療建議和指導以及比賽中常見癥狀特征判定以及處理措施的介紹板塊,也沒有馬拉松常見損傷、安全預防等方面的相關信息內容板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溫州馬拉松在對于馬拉松運動的潛在風險,以及安全防范知識的宣傳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在醫療設備和救護車布局方面,總結之前的經驗,根據路段情況,從起點到終點逐漸密集,定點車輛完成任務后逐步向終點推進,并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重現場指揮協調,如出現起始路段救護車跟隨3名以下的少量參賽運動員,則將救護車換成醫療摩托車進行跟隨,而救護車繼續向前推進支援傷病發生率較高的路段,避免醫療設備“浪費與短缺共存”的現象。
其次,在對醫療救護人員和志愿者的培訓方面,應增加培訓時間和頻率,至少在賽前一周進行一次培訓,以確保參加培訓人員有足夠的時間鞏固培訓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馬拉松急救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提高醫療工作者對于馬拉松知識的普及和掌握度。
在賽事中招募更多的具有執業資質的醫師跑者進行全程跟跑,滿足參賽運動員的安全需求,全方位保障參賽者的人身安全;在每一段距離的醫療小組設置人員手舉醫療提示牌,進行安全防范提醒,既可以增強參賽者的安全防范意識,也可以體現賽事組織方的人文關懷;在賽前對參賽運動員進行馬拉松運動風險和安全防范醫療常識宣講,使參賽者加深對馬拉松運動風險的認識,提高防范意識,從根本上保障參賽者人身安全;靈活設置參賽門檻,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合理設置參賽門檻,吸納既有參賽激情又有參賽能力的選手加入賽事,進一步加強對參賽運動員的保護。
在溫州馬拉松官方網站主頁上提供醫療建議和指導、訓練計劃、比賽指導、常見癥狀特征判定和處理措施(痙攣、抽筋等)等內容,為馬拉松參賽者、馬拉松運動愛好者以及社會大眾提供專業全面的運動損傷預防和安全防范信息。同時,動員賽事組委會各方力量,開展馬拉松運動風險和醫療保障的宣傳工作;可以成立專門的馬拉松運動安全宣傳小組,組織專門人員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和馬拉松參賽安全宣傳活動,并充分運用現代網絡媒體的作用,進行廣泛深入地宣傳,使參賽者充分認識到馬拉松參賽風險,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本文主要對2019年溫州馬拉松的醫療保障做法進行了調查,溫州馬拉松自2015年辦賽以來雖然沒有發生過重大醫療事件,但是每一年發生運動損傷的人數并沒有減少的趨勢,在醫療保障工作方案的制定和馬拉松運動潛在風險的宣傳方面還存在不足,與國內外高水平馬拉松賽事在醫療保障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為了提高溫州馬拉松的醫療保障水平,應注重對每一屆賽事舉辦后醫療保障工作的總結,完善醫療保障工作方案,加強對馬拉松潛在風險的宣傳,并且向國內外高水平馬拉松賽事在醫療保障方面的做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