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武
福建省地術拳協會,福建 福州 350011
標準是“對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中某些多次重復的事物給予公認的統一規定,是為了在一定領域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1]標準化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過程”。[2]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標準化建設成為各行各業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體育作為一項惠及民眾、增進大眾健康的重要內容,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體育標準化是轉變我國體育發展方式,實現中國體育事業體育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技術制度和管理方法”。[3]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體育事業發展邁進了一個新的臺階。體育標準化的呼聲也愈來愈強。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指出:“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體育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環境和空間,標準對體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所起的技術支撐作用已經開始顯現”。[4]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組成部分,對促進大眾身心健康,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武術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使其標準化建設迫在眉睫。因為,門派眾多、拳種林立的中國武術,本身就存在著技術的多樣性,很難達成統一的評價標準。自由發展的中國武術拳種,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的境遇。傳統的師徒管理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傳播的需要,以及各種武術組織、團體、拳館等各自為政,傳播內容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給中國武術傳播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推動武術標準化建設是武術事業發展過程中一道無法繞過的研究課題。對中國武術標準化研究,不僅是中國武術傳播的需要,也是中國武術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2007年,文化部針對我國文化發展中“標準數量少、水平低、適用性較差、缺乏統一規劃等問題”,印發《文化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20)》的文件,用于“加強與國際有關標準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標準化經驗,全面提升我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國際競爭能力”。[5]2009年國家成立了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用于指導中國文化藝術的標準化建設。從以上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中可以發現,標準化建設首先開始于經濟領域,而后逐漸延伸至文化藝術領域,反映出文化藝術領域標準化建設的必要性。然而,對文化藝術領域標準化建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文化標準數量少、水平低、適用性較差、缺乏統一規劃”等日益凸現的現實問題。“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成為文化藝術標準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已經對其進行標準化建設。1956年,國家體育主管部門推出的24式太極拳,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7年國家體委“創編了甲、乙組和初級刀、槍、劍、棍等規定套路”,[6]大力推動了競技武術向標準化方向發展。后來就形成了競技武術的競賽制度、管理制度、訓練體系、技術體系等標準化發展模式。1989年,散打正式成為競賽項目。1990年,國家體委制定出版了第一部《武術散手競賽規則》。同時,也迎來了競技武術標準化建設的新篇章。2011年被確定為武術標準化年。至此,拉開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的熱潮。尤其是隨著中國武術的快速傳播和全面普及,標準化建設越來越成為武術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要任務。
對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的研究,孫鴻志,王崗(2011)認為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中的核心問題是缺失標準化的傳播理念;趙岷等人(2013)認為,以西方體育標準評價競技武術,其不夠量化、不夠標準仍然是制約競技武術國際的重要障礙;陳宏在總結武術入奧失敗的原因時指出:“在武術自身的標準上,尚缺乏足夠的國際吸引力”。[7]眾多研究成果指出,缺少標準是制約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重要障礙。因此,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認為:“中華武術要真正能夠屬于世界,就必須走標準化道路”。[8]也引發了學者對武術標準化的進一步研究。
郭玉成,康戈武(2009)認為,2009年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義。當前“武術的標準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體現在武術段位制和競技武術方面”;[9]王國凡(2009)對競技武術套路國際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認為:“競技武術(套路)所使用的器械,在形狀、質量、紋飾等方面應進一步標準化”;[10]李蕾(2012),對中國武術段位制標準化進行研究,認為“要引導和規范武術不同拳種之間的競爭,要規范對武術不同拳種的合格評定程序和方法,只有加強武術段位制的標準化管理,才能促進武術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健康向上發展,才能更好的滿足群眾對武術的需求,為武術的普及和推廣做出更大作用”;[11]陳蓓(2011)則對中國武術標準化的基本原則、形式、內容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對競技武術標準化是有利的,但對傳統武術標準化則可能影響武術文化多樣性;趙發田(2011)則研究了中國武術段位制標準化存在的問題。認為服裝、裁判、經費管理等方便不夠標準,影響了武術段位制的推廣;張震宇,郭玉成(2013)則對競技武術器械標準化進行了研究。以上學者圍繞著競技武術、段位制的標準化建設,對促進武術標準化建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占據中國武術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武術標準化建設也迫在眉睫。因此,一些學者針對傳統武術標準化建設進行了研究。石愛橋,王英璟(2014)對武術集體商標、證明商標、馳名商標、特殊標志等4項武術基本商標形式的標準進行了研究;李守培等人(2013)研究傳統武術套路標準化,認為傳統武術標準化必須滿足“該拳種各主要流派套路技術體系的權威古譜和文通武備的權威人士兩個條件,以及簡潔性、綜合性、特色性、美觀性和科學性5個特征”。[12]從以上成果可以看出,盡管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已經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重視,但當前對競技武術和段位制標準化研究較多,對傳統武術標準化建設的關注度仍然不夠。對中國武術技術標準化研究較多,而針對中國武術文化事業標準化建設研究較少,文化產品質量不高、且缺乏統一規劃。導致中國武術在與域外體育項目的市場爭奪中始終處于不利的局面,大大制約了中國武術的普及與發展。因此,如何從國家層面研究中國武術進行標準化建設,正確發展競技武術、合理引導傳統武術,促進中國武術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提升武術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是弘揚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內容。
關于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的推進,在當今社會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以國家體育總局和部分高校學者為代表的武術標準化建設堅守者,認為“中華武術要真正能夠屬于世界,就必須走標準化道路”。[13]另一部分是以民間武術傳播為代表的反對者,認為“推行武術標準化,已造成很多小門派的武功失傳”,[14]以段位制為代表的中國武術標準化勢必造成中國武術技術“同質化”現象的出現,不利于中國武術發展。這兩種不同的聲音造成了以官方為代表的競技武術標準化的快速發展和以民間武術為代表的傳統武術標準化的相對滯后。“官方”與“民間”對武術標準化認識的差異,導致了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發展的“二律背反”現象,進而也使部分省市武術協會在執行武術標準化的過程中無所適從、不知所措。這勢必影響著中國武術標準化工作的快速推進,同時也影響著中國武術的發展。因此,統一思想,明確中國武術標準化的重要性,是推行中國武術標準化的首先條件。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有制定標準的權力,誰制定的標準為世界所認同,誰就會獲得巨大的市場,進而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對今天的中國武術傳播而言,其標準化化建設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因為,盡管中國武術國際傳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狀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武術實現真正‘走出去’的最大障礙”;[15]中國武術國際傳播缺乏標準、管理松散,已經嚴重影響著中國武術的國際推廣與開展。如技術動作要求標準不統一、缺乏統一規劃等原因,直接影響著太極拳在韓國的推廣;[16]“無標準現狀已經影響到了武術的學術傳播,以在國際上方興未艾的太極拳研究為例,缺乏“太極拳”標準,使學術研究沒有比照,難以重復,真假太極拳難辨”。等等一系列問題表明,中國武術在國際推廣過程中,缺乏相應標準、不夠規范等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武術健康前行中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是國際傳播的必然選擇。這一點我們必堅持標準化建設路線不動搖。誠然,對中國武術而言,由于流派眾多、技術繁雜,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規劃所有拳種的發展。再加上很多民間拳種長期處于自由發展狀態的慣性,很難適應統一標準的發展模式,由此也產生了很大的阻力。但“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理論告訴我們,中國武術國際傳播中所遭遇的種種問題,已經逼迫我們必須進行其標準化建設。
標準的制定最初發生于經濟領域,目的是為了“運用標準化手段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促進技術進步,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使標準化工作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對外貿易的需要,解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深入改革對標準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標準化也是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的必須。然而,相對于文化產品而言,標準化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獨特性。文化的獨特性很難適應現代工業生產的標準化要求,容易扼殺文化的多樣性。如“在工業化生產模式及商業邏輯的支配下,大眾媒介生產制作出的媒介文化產品缺乏獨創性、缺乏個性、千篇一律,呈現出標準化、齊一化、程式化或趨同化的特征。今天,媒介新聞文化、娛樂文化、廣告文化這三個組成部分均已不同程度地烙上了標準化印記”,使文化產生同質化現象。因此,完全以經濟領域的標準化思路發展文化的標準化,則不利于文化的發展。
中國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標準化也不能完全模仿經濟領域標準化的思路,以技術的標準促進整個武術的標準化建設。誠然,對競技武術發展而言,技術動作的標準是武術國際化,或是武術入奧的必然選擇。而當前中國武術發展中存在的運動技術標準差異,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影響中國武術傳播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武術的標準化建立在技術動作統一性的基礎上,那么只能扼殺了武術技術的多樣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最終成為整齊劃一的樣板武術。因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武術,其技術動作體現出典型的“直覺體悟”的特征。“曲而不屈、直而不直”,“含胸圓背、屈膝松髖”的技術要求,其標準完全從習練個體體驗出發,依據不同個體所提出的標準,并非完全意義上的以標準的技術動作要求所有人。因此,對當下中國武術標準化而言,技術標準化不是對武術技術動作的統一或整齊劃一。武術技術標準化只能是建立在拳理拳法基礎上的標準。也只有符合拳理拳法的標準才能規避武術技術動作的虛假、夸張的內容,才能引導中國武術健康發展。
行業標準是指“由我國各主管部、委(局)批準發布,在該部門范圍內統一使用的標準”。中國武術的行業標準是指由武術管理部門頒發的,適用與武術行業內部并具有指導意義的標準。在當下的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過程中,缺乏行業標準是影響武術推廣的重要因素。盡管以競技武術和段位制為主的標準化取代了顯著成效。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對規范的競技武術標準,對促進競技武術的國際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段位制推廣,在“加強武術運動行業性和規范化管理,促進武術社會化、規范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促進我國武術運動的普及和推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競技武術標準化不能代表中國武術行業標準,尤其無法滿足傳統武術標準的需要。“只能是與競技武術相關的技術體系以及諸如場地、器材、產業開發、管理、服務等與武術相關工作的標準化,對于上述內容實施標準化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而對于傳統武術或者社會武術的技術體系而言,標準化發展可能會抹殺武術的民族特色,造成真實的武術文化流失”。而段位制在推廣中也存在諸多弊端,如考評形式不夠規范、器械、服裝不統一、以及監管無力等問題,也影響了段位制在武術中的地位和形象。尤其是對考試內容的限定,導致一些民間武術拳師無所適從,并產生了抵拒心態。
對中國武術行業標準的建設,采取以競技武術和段位制為突破口,引領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的思路無可厚非,但競技武術和段位制并不是中國武術標準化的全部。中國武術標準化建設必須統籌兼顧,亟需建立中國武術的行業標準。如針對當前武術國際推廣過程中“管理松散”的問題,武術管理部門應該建立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制定武術推廣的準入機制。這一點跆拳道的推廣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針對傳播內容“魚龍混雜”的問題,應該出臺拳種的技術要求標準化,即依據拳理、拳法原理基礎上的技術要求標準化。針對武術拳種眾多、各自為政的現象,應該結束武術傳播過程中的名稱混亂現象,建立行業規范,統一武術拳種名稱,如少林武術、少林拳與少林功夫、太極拳與太極等,使武術傳播步入軌道上來。針對武術傳播過程中“理念缺失”的問題,應該規范武術傳播禮儀,凝練出代表中國武術核心價值的傳播理念。武術場地、服裝、器械、標識等等問題,也亟需建立行業標準。總之,武術的標準化應該統籌兼顧,基于武術行業特征的基礎上,建立中國武術的行業標準,以此推動中國武術的全面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奧運會體育項目為參照發展的標準化思路,快速建立了競技武術的標準化體系,推動了武術的體育化發展”。但這種以西方體育文化為標準,“在模仿西方體育文化、依靠奧林匹克運動的同時,不斷改變著自身的文化結構”,使中國武術產生了異化現象。站在西方體育文化立場上,“衡量中國武術的技術標準,使傳統武術的訓練方法和技術體系被貼上了非科學的標簽”,導致中國武術越來越偏離發展的路線,最終迷失了自我。因此,站在哪個立場上,以誰為準繩制定中國武術的標準化,成為中國武術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中國武術的標準只能堅守中國立場,彰顯中國本土文化特色。這就要求對中國武術技術標準的制定,避免依據西方體育標準的思維,衡量中國武術技術動作。而只能是按照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依據拳理、拳法的要求,對中國武術技術動作進行規范。如太極拳技術動作的標準化,只能依據“立身中正、含胸圓背、虛靈頂勁、松靜自然”等要求評定技術動作是否符合標準,而不是依據高、難、美、新的判斷動作是否標準。對于中國武術行業標準的制定,要有選擇地凸顯中國文化立場。如對一些西方體育項目的商業運作模式,可以作為武術產業化發展、武術管理等提供借鑒。但對中國武術傳播理念、中國武術禮儀標準化、中國武術服飾、場地等方面的標準化就必須體現中國文化元素,堅守中國文化立場。也只有堅守中國立場的標準化,中國武術發展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彰顯中國形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