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秀秀 魯林波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民俗體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等功能。[1]黨的十九大提出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表明文化自信對于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意義非凡,國家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具體指出:發展群眾喜愛的運動項目,針對不同地域和群體特點開發特色運動項目,大力扶持和推廣健身氣功等民俗體育項目。[2]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與民族體育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指導意見,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針對貴州省民俗體育特色資源傳承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持續發展對策,旨在為貴州民俗體育文化理論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國家在2011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簡稱“非遺法”),這也是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宏觀方面的法律規范,使一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到搶救與發展,但在地方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與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
1.1.1 國家頒布的《非遺法》缺乏實施細則
民俗體育文化資源是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我國是按《非遺法》施行的。然而絕大部分法律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制定的,真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方面的法律法規較少。相關職能部門不僅需要完善和制定法律與法規體系。同時,還需要依據這些相關規定做出具體的細化,制定相對應的實施細則。
1.1.2 地方法規政策的缺失及執行力度不夠
《非遺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了相對比較全面的規定,既包括傳承人的認定機構和認定流程,還包括了傳承人的權力和義務等。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區域內可行的制度對其進行保護。2012年《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但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程序化實施細則仍沒有出臺。同時省內各市州非遺保護法規與政策執行系統上的缺失或執行不力,導致一些管理混亂、層級過多、相互推諉的問題。導致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無法得到真正有效的法律政策保護。
民俗體育特色資源都是存活于項目傳承人的嫻熟的技藝和腦海中,然而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的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項目傳承人的口傳心授才得以實現。[3]對于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進行活態傳承的有效保護,主要是對項目傳承人或傳承群體進行的動態監測和保護。一些民俗體育文化傳承鏈條瀕臨斷裂的危險境地,加上傳承人的家庭壓力、工作壓力以及生活壓力所迫,傳承狀態和生存狀態不容樂觀。通過對黔南州訪談調查得知,通過國家級、省級、市州級、縣級認定的162名非遺傳承人的年齡都普遍偏大,大都超過了60歲。傳承人作為民俗體育特色資源傳承中最重要的主體,加上眾多的傳承人年老體弱,需要靠一定體力才能完成的技藝就無法完整展示,一些身懷絕技的老藝人突然離世,意味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此失傳。隨著這種“人亡藝絕”的現象的增多,貴州民俗體育資源的總量也隨之減少。
貴州民俗體育文化很長一段時間存在于封建社會當中,在物質匱乏的社會,項目傳承人非常珍惜從祖輩那里習得的技藝,在當時他們曾經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技藝用于養家糊口。因而這樣的本領是要絕對保密的,一般不外傳,采用單線的家族式傳承方式。有些技藝甚至出現了傳男不傳女的情況。這種保守而謹慎的傳承方式太過于單一,不利于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的傳承。同時在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中存在著許多難度高、耗時多、強度大的項目,導致較少有人愿意投入精力去學習,致使民俗體育特色資源傳承沒有傳承人或傳承人普遍偏少的情形。
貴州省擁有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族地域風情,具備了發展體育旅游的條件和優勢。[4]《關于貴州省創建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區的意見》提出依托貴州省多民族文化資源,以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到2022年建成山地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強省。[5]近些年,貴州省成功舉辦了民族特色體育賽事,地方也陸續開展大量的形式多樣的民俗體育節慶活動,明顯促進了貴州旅游事業的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逐步實現貴州省體育旅游化、生態體育化的發展目標。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職能部門非常注重產業經濟的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部分相關法律文件沒有及時出臺,導致許多服務型產業缺乏統一的規劃。民族傳統體育創意產業作為服務型產業中的組成部分,也存在著相關法律法規文件的缺失。[6]通過對貴州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考察和訪談了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地方政府部門對其保護意識不強,在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原真性的基礎上,缺少創新元素的注入;第二,政府職能部門對當前民族體育文化資源創意發展缺乏長期而統一的規劃和方案,沒有實施好民族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策略,一些優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瀕臨失傳;其三,地方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的保護體系不完善,缺少展示的平臺,導致許多傳承人改行或隱退,使傳統體育項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貴州人民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如獨木龍舟、耍水龍等民俗體育活動。[7]這與貴州獨特的自然環境,山水相映的古寨相互依存,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化生態區域。就總體發展趨勢來看,貴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挖掘深度不夠,打造屬于自己的主導產品太少,因而體育旅游用品隨之減少,更沒有突出地方特色。力爭將貴州打造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體育旅游目的地,發揮品牌效應,帶動民俗體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娛樂方式的改變、人民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保護意識的減弱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日益減少等因素造成貴州民俗體育特色文化資源生存環境的惡化,活態傳承后繼乏人。加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政府扶持又非常有限,使得傳統文化傳承及保護形勢更加嚴峻。
通過考察和走訪得知,用于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發展的資金是相對有限的,用于文化創意開發的資源更少。這使得旅游開發商很難對地方民俗體育特色資源進行整體的有效開發,因而資金不足是影響民俗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題。針對目前的形式,采取改革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拓寬資金渠道,有效結合外來資金渠道的融合。采取信用貸款、直接參與投資、企業參股等多效合一形式,才能為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較多針對申報工作制定的,從而對于非遺保護方面的內容較少。因此,非遺法需要具體細化,并保障各類主體的法律地位及相關責任,促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性傳承與動態保護的各環節都有法可依。[8]首先公眾要明確保護制度,構建公眾參與的法律制度;然后建立非遺的知識產權制度,政策執行系統;其次,建立非遺傳承人制度,包括集體傳承人制度;最后,建立金融與財稅保障制度。
增強宣傳效果,大力發揮新聞及媒體的輿論效應,擴大宣傳作用,強化民眾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意識;廣泛的開展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民俗體育特色項目,提高民眾的參與興趣。[9]高度重視專家指導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提升貴州民俗體育文化的精品意識;加大推廣宣傳力度,樹立貴州民俗體育文化的特色形象;注重科技創新,并與地方特色資源的有機融合,提高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的創新意識。
更新傳統的傳承方式,運用現代網絡傳承媒體技術。建立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數據庫及口述史資料庫,確認優秀傳承人,并且明確傳承人的義務和責任,從而針對傳承人給予津貼補助。同時,運用傳統與現代教育方法相結合,培養繼承人。精心挑選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大、中小學生體育課程,與現代體育有機結合。[10]可以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也可以促進貴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活態傳承。
貴州擁有豐富的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然而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的整體傳承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實施細則,地方相關政策缺失或執行力度不夠,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傳統傳承方式比較單一。保護體系不完善,傳承深度不夠,品牌效應不強,生存環境不斷的惡化,資金投入不足,融資能力有限是影響貴州民俗體育特色資源傳承與發展的因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如何借力國家生態化發展戰略機遇,充分挖掘貴州民俗體育特色文化資源的發展潛力,跨界多業融合開發貴州民族體育賽事和文化資源,促進貴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推動貴州體育旅游業發展,構建體育產業跨界多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