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 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高校教育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綜合國力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對精神上物質享受要求不斷提升。因此新時期下各種新興體育項目與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了;同時各種外來武術運動更是層出不窮;這為我們研究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使之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
武術的發展與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傳統文化和體育,而且也滲透在體育運動、娛樂活動中。目前高校對民間武術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舞蹈作為課程教學內容之一。例如云南版《陽話西格里》里就專門編排了“三道彎舞”來進行教學;還有一些以武醫助長為特色而編創出來的“扭腳跳月”等,都是在傳統節日慶典活動中所創造和傳承下來并流傳至今日。
由于武術的特殊性,高校在傳播中面臨種種困境,主要體現在:第一是傳播渠道受限。新時期下文化背景下網絡、媒體等新技術發展迅速。但是受傳統觀念和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以及“重文輕武”思想影響嚴重制約了民間武術傳承與交流;第二則是宣傳方式單一化導致影響力有限且難以形成強大輻射力的推廣效果,而這也從側面造成高校很難在學生中廣泛地了解其專業技能、教學理念及方法,更別說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傳播。
由于民間武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而新時期網絡和媒體對傳統武術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中人們往往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例如:“現在我們學校里有很多人都會出現上課鈴聲四起”“還有些同學不遵守課堂紀律就開始打擾老師或班內其他學生休息或者睡覺等等一系列不好行為……這些都反映出民間武術傳承者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著很大程度上積極性[1]。
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集中體現。在高校中開展武術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其意志品質和道德情操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各所學校沒有將體育教學資源融入課堂之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體現在教師隊伍力量不足且專業化水平不高;其次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傳統武術套路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現代大學生的要求[2]。
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從單一枯燥到多樣有趣,是高校體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新時期下民間傳統武術文化融入教學模式成了社會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對武館、學校以及專業院校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首先以“龍燈”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相對單調乏味無趣且缺乏針對性;其次武術與其他項目相比具有鮮明特點但其發展速度較慢,難以滿足學生對于武術鍛煉需求、武術教材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通過對民間武術文化與高校體育教育融合進行初步探尋和研究后提出了“新時期”發展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武術人才的培養應與高校體育教育相結合,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以“健康第一”為主導。但是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沒有專門設置相應的武術專業。首先是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和身心發展水平進行考察。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以及教學模式落后等因素制約“重智育輕武學”思想嚴重盛行導致了武術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其次是課程體系不完善,教材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慢,難以適應現代高校體育教育的需要。
武術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科學合理規劃,在高校開展教學活動時,要以“人材”為核心。首先是對場地器材進行創新。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傳播手段和新媒體等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中去后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利用計算機、手機微信以及微博等媒介來實現資源共享;其次是對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強管理人才培養,在武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以應對突發事件并做出合理有效解決。
在武術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管理,導致學生學習武術時間過長。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高校為了培養出優秀、專業技能強健型人才為目的開設了一系列課程或班組進行專項訓練;同時也有一些教師因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將所教內容及時傳授給學生們,使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無法解決和糾正從而影響到武術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3]。
高校武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是以傳統院系、系部為中心,通過建立學校與社會之間合作關系。這種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在新時期下,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資源共享交流學習資源信息資源等方式來實現對人才素質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要積極構建“校園+傳媒”聯合發展機制來促進文化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有機整合及協同發展,將武術運動與高校學生培養模式相融合后形成一種新型教學體系。
武術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在高校發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武場知識和技能掌握、提高自身精神境界與道德修養水平。通過建立起“合作”平臺來實現武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以學校為依托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活動以及社團組織建設工作;將體育學院作為主體進行“大練合一+校內校外聯合訓練”等一系列實踐教學,在高校內部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去鍛煉身體素質、提高自身精神境界與道德修養水平。
高校武術課程是學校的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之一,通過開設各種選修課、進大學生活動等形式來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校園建設和武術培訓讓更多優秀人才積極融入民族民間文化體系中。組織“全國中小學運動會”“中華龍口杯表演比賽”等一系列大型賽事吸引高校師生參與其中;舉辦各類傳統民俗體育項目,如:中國舞獅、獅子滾輪球大賽等以活動形式宣傳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高校武術教學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多與學生互動,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到學習中去。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讓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或者是邀請一些民間武術高手如武校拳王、劉鐵斗等優秀選手進行交流比賽和表演來增強他們對于民族傳統文化認識了解以及對中國國粹的喜愛程度等等都有利于培養高校師生之間相互配合,融洽相處之余,在學習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引進專業武術人才。武術人才的競爭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其培養與引進,需要國家、高校以及學生個人三者共同努力。首先學校要加強對傳統民族文化教育課程改革力度。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多種多樣地教學活動來吸引更多專業性強、熱愛武打運動者參與進來;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校內外聯合辦學模式以提高武術人才在社會中地位為目的進行“跨界”發展和培養工作,實現資源與生俱進的新時期體育產業化進程。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深厚而深刻的民族內涵和社會價值。因此在高校開展武術課程時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宣傳弘揚我國悠久燦爛文明。例如舉辦大型運動會、校園藝術節等活動或邀請學校領導參加開幕式表演、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比賽等等一系列有效形式使人們認識到中華武道精神與精髓所在;或者以武術競賽活動為契機激發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習興趣,培養其愛國之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熏陶之感。
通過宣傳武術文化,使人們對其有深刻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培養高校大學生武術專業人才的目的。首先要加大網絡、電視等新媒體平臺傳播力度。在傳統新聞媒體上播放關于“武會”視頻短片;利用各種形式來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度;同時也可以舉辦大型活動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去等一些宣傳方式讓人們對其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使之了解武術這一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4]。
武術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不斷探索,最終形成成熟體系。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研究。通過實踐來提高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精神的傳播;同時也要借鑒西方國家武術管理模式中先進經驗、動作標準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精華之處加以改進創新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需求,使其真正成為促進中華武術發揚光大之“體育”這一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