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霞 陵川縣人民文化館
舞蹈作為通過肢體語言來向人們表達情緒與情感的一種藝術類型,在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下,舞蹈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由于舞蹈突破了語言文字障礙,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更為便捷,并且舞蹈自身也具備其特殊魅力,不但可以鍛煉人們身體,同時也能夠陶冶人們情操,因此,人們把舞蹈和群眾生活之間進行了緊密結合。
群眾文化不但能夠把文化和群眾之間進行緊密結合,并且其本身也是具備獨特內涵的一類文藝,即是為社會性文化。廣大人民群眾占據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地位,因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多元化文化娛樂形式,能夠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娛樂與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廣場文化活動與全民健身比賽在我國各個城市極為普遍,諸多人民對這兩類群眾文化活動有著較高的參與積極性,而且對于群眾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可以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群眾文化的審美情趣得以升華,進而進一步加強人民群眾的藝術修養與文化素養,這同樣也是群眾文化的一個關鍵特征。
舞蹈作為一類普遍的藝術形式,具備極為悠久的歷史,并且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愛與追捧。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出現了巨大變化,進而擺脫了以往思想理念的約束,對待自身生活也有了多樣化選擇空間,使得人民群眾開始越發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開始慢慢享受人生樂趣。在此大背景下,更多的人開始步入到舞蹈行列之中,將其對于生活的喜愛、生命的體會、內心深處的情感皆通過舞蹈藝術來充分表達出來,同時也可以通過舞蹈來將質樸的民族情感進行歌頌,因此在群眾文化之中,大范圍普及與發展舞蹈藝術,對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加強我國文化建設,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能夠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其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孩童時期,各類舞蹈培訓班比比皆是;學生時期,學校開設了體育課程,來為學生們講解一些基礎舞蹈動作與各類藝術節活動所需的舞蹈節目;青年時期,喜愛舞蹈的人慢慢成了專業或業余的舞蹈演出者,并且在工作單位中也會積極參與相關活動;而在老年時期,廣場舞這一形式受到了老年人的認可與喜愛。由此可見,舞蹈教育不但能夠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同時能夠充分體現出舞蹈所具有的德育教育意義。在我國遠古時期的舞蹈,通常應用在慶典、祭祀等一系列大型活動之中,各個舞蹈都有其特殊含義,我國舞蹈文化底蘊極為深厚,諸多現代化著名舞蹈皆是通過我國上千年以來所流傳下的舞蹈而改編出來的,而社區舞蹈作為舞蹈精神的有效延續,使其不再約束于專業舞者或專業舞臺,群眾于舞蹈活動之中體會舞蹈藝術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舞蹈文化的良好熏陶,對舞蹈展開了深刻的認知與了解,能夠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通過不同舞蹈形式,來抒發對于社會、家庭、生活的贊美。另外,舞蹈活動對于人民群眾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健身意義,這是因為現階段人民群眾大部分都長期坐在工位上面對著電腦進行工作,此種生活習慣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極為不利,而舞蹈活動不但能夠鍛煉人們的身體,同時也能夠通過愉悅、輕松的氛圍,使勞累一天的人們得以放松自身身心,將自己良好的心情,通過舞蹈來進行表達。另外,社會所組織的舞蹈娛樂活動,也使人們由家庭中走出來,接觸與了解他人,提升了人民群眾對于社區的歸屬感,能夠形成優良的社區精神,以及鄰里間互相幫助的和諧氛圍。
對于舞蹈而言,其能夠在某些方面上推動群眾文化構建大眾化,即是指可以進一步貼合普通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追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舞蹈內容大多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際生產生活之中,所以在對群眾舞蹈進行創作過程中,應當在人民群眾平時生活提起具備象征性價值的素材,以便于能夠創作出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審美情趣的舞蹈作品。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為了能夠充分表達出對于地震中逝去同胞的想念與懷念,創作出了《舞集·大地》這一舞蹈作品,該作品則是通過汶川地震所發生的諸多事件中而提取出來的素材,其可以充分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唯有將舞蹈與人們的實際生活之間進行有機結合,才可以創造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群眾文化活動。
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其具有緊跟社會時代發展步伐的特征。因此,在建設與發展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舞蹈也能夠進一步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性,對開拓與創新群眾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推動作用,而舞蹈藝術發展有極大概率會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直接影響,無論是舞蹈本身的發展規律,或者是其外界環境的改變,都有可能對舞蹈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有效保證舞蹈藝術可以與社會發展步伐相一致,則應當進一步提升舞蹈藝術形式的時代性,借此來有效提升舞蹈本身的活力及生命力。建國以來,我國舞蹈發展也逐步反映出開放性特征,特別是在近幾年以來,人們的思想認知取得了持續更新,在對舞蹈藝術進行創作過程中,其主體意識也取得有效凸顯,從而使得舞蹈中蘊藏的時代性氣息更為濃厚,如此則可以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建設與發展的時代性。
我國有著諸多形式的民間舞蹈類型,不論是藏族舞蹈、傣族舞蹈,都是在特定區域中形成且服務于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藝術類型。在這其中,大部分舞蹈形式都是由人民群眾于數千年以來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持續積累與沉淀之后所形成的。因此,其表現形式、歷史文化背景等具有一定差異,人們可以通過類型不同的舞蹈形式,來觀察出個民族與地區中的生活文化習慣。因此,重視起最大程度發揮舞蹈于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中的價值及作用,可以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實效性極地域化。
除此之外,現如今舞蹈于群眾文化活動之中,得到了大范圍普及,從而使得諸多民族舞蹈都逐步深入至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中,并且通過平時生活作為出發點,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來充分展現出現代化文化所具有的內涵,從而推動社會與舞蹈間的結合、舞蹈與文化間的結合及舞蹈與時代的結合。通過舞蹈藝術能夠充分反映出人們的實際生活,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能夠進一步推動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在舞蹈進行表演以及訓練過程中,要不斷通過各種各樣的動作來進行實現,是身體與思維的高度契合。舞蹈通過舞臺音樂、演繹者動作以及具體的節拍而形成,可以說是一種綜合性體現形式,讓舞蹈擁有震撼人心的壯觀輪廓。在具體的舞蹈演繹環節,需要對節拍精準的掌握,通過將動作與音樂協調一致,讓舞蹈演繹形成一個整體,這能夠讓廣大舞蹈演繹群眾更好的鍛煉自身身體,進一步加強自身身體素質,并且在舞蹈演繹環節,還需要通過思維來進行密切協作,能夠對大腦進行有效的鍛煉,使大腦思維更加活躍、靈活,進而使群眾的思維理念也能夠取得明顯提高。我國有著非常廣泛的廣場舞活動,近些年不但中老年集體參與,甚至一些青少年組成的廣場舞形式也越來越多,這種舞蹈形式可以廣泛的被大眾所接納和參與,對群眾有著非常良好的精神影響和理念影響,并且一些中老年人處于退休階段,沒有足夠的運動量,會讓自身的體質受到不良影響,而群眾廣場舞能夠極大的賦予這部分群眾的動手、動腦行為,不但能夠豐富社會群眾的閑余生活,同時還能對身體健康和思維理念有顯著的加強效果,使廣大群眾理念水平得以不斷提升,進而最大程度激發了群眾文化的活力。
在眾多的舞蹈形式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優美的肢體動作,讓舞蹈能夠體現出自身的美好理念,并且,通過舞蹈所散發出的情感,還能夠讓人們在情感上更加利于人格的塑造,而健全的人格更加有利于群眾文化的提升,是對于社會發展的良性幫助。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環境中,精神滿足逐步成了群眾所追求的重要內容,而舞蹈能夠有效傳遞精神層次的內涵,讓群眾受到舞蹈中的理念影響,形成自身掌握的文化結構,進而使得自身精神上得到豐富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深度。再加上現階段人們對舞蹈的愛好不斷提升,讓舞蹈在眾多領域內都廣泛應用和流傳,促使舞蹈已然成了大眾的精神文化類型,使得眾多群眾開始在內心接受與認可舞蹈藝術,促進群眾形成健全人格,通過長期的良性影響,群眾也對自身的舞蹈舞姿有著更深的追求,提升自身的審美標準,形成對美的追求和提升,從而更加利于心靈的凈化和生化。另外,在大多數的舞蹈項目中,都需要進行群體合作,通過系統的排練和表演,使舞蹈群眾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通過團隊的長時間默契配合,能夠充分提升團隊舞蹈者的團結精神,這種團結精神能夠在表演過程中進行散發,充分發散到觀賞者的思想情感種子,讓舞蹈對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團結人格塑造。并且,一些需要艱苦訓練的舞蹈,還能夠將吃苦耐勞人格特點體現出來,促使舞蹈群眾和觀賞群眾能夠深刻體會到其中的精神意境,以此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涵養。
綜上所述,舞蹈藝術作為群眾文化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類關鍵活動形式,為我國人民群眾提供了多元化生活方式,不但能夠豐富群眾文化內容,同時也可以拉近藝術與普通人民群眾間的距離,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理想,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可持續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