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維芳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武術套路,也就使人們常說的“練”重在對武術動作與格斗技能的藝術展現,是對成套動作的程序化、美學化的呈現。武術套路實質上是追求一種通過武術練習達到修身養性的心理追求與自我認知過程。從辯證的角度看,中國武術套路與技擊兩者可以這樣理解:套路是武術發展的內在動力;技擊是武術發展的外在動力。盡管武術類賽事和文化傳播的商業化不斷加劇,但并不影響中華傳統武術套路在體育文化及我國體育事業中的地位,傳統武術套路及文化的開掘傳的多維價值呈現出“浴火重生”的趨勢,中華武術的技擊與套路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競技特色、觀賞性、傳播性等文化內涵更加深厚。新的理念與競技要求下,競技武術運動員需要具備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韌、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才能更好的展現出武術套路中精湛的技術動作、鮮明的節奏變化、完美的精神感染。
中國武術套路與技擊的發展源遠流長,遍及華夏大地,歷經中國遠古、古代、近現代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受到傳統文化、政治、教育、法律、道德、養生、佛與道哲學思想、藝術文化等多重元素的深刻滲透、熏陶與影響。既有自身內涵與性質的界定,也有其多重文化屬性的特征,還包容了現代文化藝術與表現力的創新。中國武術的“打”與都離不開武術表演者對武術文化內涵與技戰術要素的領悟力和肢體語言的表現力,這也是武術運動員核心身心素質、武術技戰術與表現力辯證統一的共性規律。中國武術套路,也就使人們常說的“練”重在對武術動作與格斗技能的藝術展現,是對成套動作的程序化、美學化的呈現。武術套路實質上是追求一種通過武術練習達到修身養性的心理追求與自我認知過程。從辯證的角度看,中國武術套路與技擊兩者可以這樣理解:套路是武術發展的內在動力;技擊是武術發展的外在動力。盡管武術類賽事和文化傳播的商業化不斷加劇,但并不影響中華傳統武術套路在體育文化及我國體育事業中的地位,傳統武術套路及文化的開掘傳的多維價值呈現出“浴火重生”的趨勢,中華武術的技擊與套路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競技特色、觀賞性、傳播性等文化內涵更加深厚。
中華武術運動博大精深,但歸其根基可以追溯到“打”與“練”的兩種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武術套路與技擊的一體兩翼,套路與技擊的發展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和互相促進。武術套路的核心與精髓是武術動作與傳統文化內涵與表現力的融合與藝術表現。武術技擊則更傾向于武術動作精湛技術、戰術與表現力的融合與直觀表現。這也決定了武術套路與技擊表現力、評判性、觀賞性、市場化、受眾性、價值性等具體屬性存在一定的傾向和差異。中國武術套路與技擊這種辯證的統一與差異,既符合人類生命塑造的根本和大眾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客觀需要,也符合中國武術自身發展與創新的價值取向與內在規律。
當代國家思維、民族精神、社會發展,需要國家文化的支持和民資自信的支持,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武術套路發展的新方向已經有了新的目標“強、高、難、美、新、深”,這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武術內涵、特征、技戰術演繹與其它任何體育運動項目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它不僅很大程度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套路和技擊動作與傳統文化有機融為一體,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武術套路文化創新發展,是有效防止武術套路邊緣化和衰退化的重要途徑?!皠撔隆f調、綠色、開放、共享”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武術套路的練習和比賽重在內涵與精神的表達,這也決定了武術套路文化具有很強的內涵性、感染性、展示性和表演性,在不斷的創新中還融入了更多現代文化藝術與表現力的思維和文化等多重元素的深刻滲透、熏陶與影響。
武術套路文化的表現力主要體現在:人物精神、服裝寓意、配樂背景、展現視角等因素,不斷突破傳統文化與競技規則的限制,融入與搭配更多創新元素,使武術套路表現力更富有生機與活力,才能夠有效提升武術套路的整體演繹效果,促進武術套路文化的豐富,更好的展現武術套路精湛的技術動作、鮮明的節奏變化、完美的精神感染。
從近年的競技賽場和媒體傳播大環境來分析,武術的技擊熱度遠高于套路熱度,如《舞林大會》《昆侖決》《英雄傳說》《中國真功夫》《精武門》等多元化定位的格斗賽事類節目相繼播出,可謂是吸引了大量熱愛武術運動的愛好者。諸多武術搏擊、格斗類賽事及節目的快速發展并取得了成功,都還原了傳統武術的本來面目,體現中國武術作為搏擊術的實質,注重繼承和弘揚中國武術的搏擊技巧與技法。為更好地適應競技場和傳播媒介的外部環境需求,武術套路在自身文化傳承與現代審美、表現力創新方面要將自己“置于一個戰斗場合”,才能更好的氣韻生動、氣質貫一,既能較為直觀展現武術套路表演者身體素質、動作形態、心理素質、環境適應、技法運用、戰術運營等環節,也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大眾化的心理需求和大眾傳媒傳播需求,更好的促進武術套路的自身內涵發展、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
學校武術課程“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包括:(1)學生參與體育“學、練、賽、評”過程的主觀能動性及學生自身運動能力、體質潛力及領悟能力;(2)學生參與體育“學、練、賽、評”互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3)教師在推動“學、練、賽、評”互動過程中的引導和輔助程度;(4)制度在推動“學、練、賽、評”四個實踐環節的具體實施、協調過程中有效發揮的調控和輔助功能。
學校武術課程“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促進各個環節的泛化、分化、鞏固與自動化階段的對應與適應,把課堂學習、訓練、比賽、評價、反饋、整改、提升以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串聯、協調與融合發展,逐步形程“學、練、賽、評”的體育大課程模式。有利于現行的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培養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育人模式。促進學校武術課程“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發展思考:(1)通過學校武術課程“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互動過程提高學生在體育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有針對性的促進發現矛盾、分析矛盾、及時反饋、深度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轉化能力、心里耐受力的提升,為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體育實踐活動提供了保障。(2)在學校武術課程“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的認識、理解、消化、吸收、轉化,確保四個環節都符合多樣性、層次性、趣味性、合理性、互動性、人性化、信息化多重元素。(3)科學合理的推進體育師資、專項、課程、訓練、比賽等資源的搭配的必要保障。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和發揮體育教育、教學、訓練、比賽指導、賽事管理與運營的橋梁作用,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是推進落實“學、練、賽、評”教學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學、練、賽、評”的各個環節需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作為負責落實具體。(4)不斷創新思路與實踐,適應新時代體育強國、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資源的融合發展,不斷適應國家、社會、學校、群眾體育發展的客觀需求,發揮政府及體育管理部門的宏觀調控和資源調配功能,落實好“學、練、賽、評”各個環節各個實施程中的經費支持、資源優化配置、關系協調、人力資源儲備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