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品
(廣西百色市德保縣足榮鎮初級中學 廣西 德保 533701)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強調的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質疑的重要性[1]。在學習過程中,有質疑才會有發現新的切入點,因此對于任何一項創新活動來說,提出質疑是開始的根源,同時也是創新最主要的前提。如果一個人沒有自身的想法,僅是人云亦云,沒有對任何問題產生過質疑,那么如何才能發現新大陸。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相對解決一個問題來說,學會提出問題更加重要。如今在新課程改革的帶領下,要想加強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將學生們主動質疑的能力培養出來。對于初中歷史這一學科來說,如果將主動質疑的教育理念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則會更加有效、直接的將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培養出來,從而將素質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推動。
1.1 一改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教學模式性。對于教學模式來說,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深入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推進下,教師的教學策略可以采取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教師的任務在課前是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鍛煉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思考問題。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知識探究中來,同時也能夠對部分學生存在的不動腦筋、思維散漫的情況進行改善。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自主進行學習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也能使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
1.2 一改教材不能變、教師說了算的傳統觀點。隨著如今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材所具有的權威意識正在逐漸發生改變[2]。特別是如今的背景為歷史教材特殊性,因此如果能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們的質疑能力,能夠有效將學生們的創新意識樹立起來,對于如今的素質教育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如今的教育不能再讓學生形成一種“教材上的知識都是絕對正確”的思維模式,以前的教學課堂中,一旦學生對課本知識提出了質疑,大部分教師會不予理會甚至覺得學生是在搞破壞,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思想上的嚴重束縛。如今的教學模式應該做到不以書本為唯一準則,鼓勵學生要勇于提出質疑,如此才能夠培養出學生們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從而使初中歷史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激發學生對質疑產生興趣,有利于學生積極的去發覺問題,從而具有創新的意識和靈感[3]。例如教師可以將時代熱點話題作為引爆點,組織大家集體進行討論,同時要求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除此之外,也可以將大部分同學都比較容易產生共鳴或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從而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勇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闡述,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思維能力。一旦學生具備良好的發散思維,隨著自身涉及到的知識面越來越廣,自然也就會有很多問題和現象顯現出來。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千萬不可打消學生提出質疑的積極性,對于學生提出的質疑需要認真且及時的進行結合和處理,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認可度,提升學生產生質疑的興趣。只有敢于質疑,對質疑產生興趣,才能夠對歷史教學內容產生興趣。
例如在對《鄭和下西洋》一內容進行講解時,首先需要介紹鄭和,一位教師會介紹到了鄭和本來是姓馬,有個小名叫三保,之后因為種種原因就進宮做了太監,很多人都稱之為“三寶太監”。在教師對鄭和的各種歷史事跡進行講解時,有學生就提出“為什么鄭和的小名本來叫三保,但是做了太監以后人們卻稱之為三寶呢?”,這位教師首先是楞了一下,隨之回答到“稱呼并不是本節課重點研究的內容,我們的重點還是關注在鄭和所做的偉大事件吧”,這一回答不僅會使學生感覺到提出問題的羞愧,也嚴重打消了學生對于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于提出質疑產生挫敗感。由此可見,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問題,教師不應該敷衍了事或者直接不理不睬,應該以更加開放、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提出的質疑。由此可見,對于學生提出的質疑,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對問題進行解決,可以借助資料或網絡都可以,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
2.2 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國長久以來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儒家思想一直對于權威意識非常重視[4]。通過在歷史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進行主動質疑的能力,能夠逐漸消除學生自身對于疑問的心理障礙[5]。使學生遇到問題用于大膽的進行質疑,敢于提出問題并表達出自身的觀點。這時教師則需要營造出一定的民主公平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將不敢提問題、不善提問題、不愿提問題的想法徹底拋棄。
2.3 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只有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并勇于提出問題,對于所學知識才能夠更加有自己的看法,而不再是傳統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6]。只有這樣才能夠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印象也有進一步的加深,在運用的時候也更加得心應手。例如教師在講述《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相關內容時,有些學生對于該事件的整個過程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大家積極的進行討論和交流,從事件的細節入手進行深層次的質疑和挖掘,通過大家的暢所欲言,不僅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教學氣氛,也使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學生對整個過程的理解也更加透徹。由此可見,當學生提出質疑時,教師可以先采取小區討論的方式,待大家對問題有充分的理解后,再對整個問題進行解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7]。
綜上所述,心理學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一個人善于并用于質疑,就不會只是盲目的對權威進行服從,也會更加勇于向權威提出挑戰,同時也會更加具有創新精神。對于一個人來說,質疑能力是最為寶貴的能力之一。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非常重要。質疑也是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能夠使學生變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傳統的教師結果知識灌溉給學生的死板教學。一個人只有具有優秀的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同時在今后的發展學習中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從而成為一個對我國發展建設作出貢獻的優秀人才。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來說,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精神以及綜合素質,通過不斷嘗試新策略來更好的完成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