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彥
(福建省廈門市第三幼兒園 福建 廈門 361001)
混齡教育的特點就是能夠讓幼兒具有多樣且復雜的身份,并且與周圍的環境有著各種各樣的關聯。幼兒可以是同齡人的游戲伙伴,可以是小年齡段幼兒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還可以是其他幼兒的榜樣或是小小老師。在這樣環境下的幼兒會有豐富的體驗,不論是情感上的還是知識技能方面。同時混齡活動的過程中,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教授,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學”和“教”的氛圍,小年齡段的幼兒在大年齡段幼兒的促使下他們更容易掌握相應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技能,同時促使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有大幅度的提高,而大年齡幼兒在混齡的過程中規則意識會變得更強,無形中形成自我監督的一種意識。
《指南》中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在每周的快樂野戰營活動中,幼兒穿著迷彩服、帶著迷彩頭盔、背著玩具槍興致勃勃地加入到我們的活動中,包括剛入園僅僅兩個月的小班的幼兒也是充滿著愉快情緒來到我們的活動場地,絲毫沒有出現焦慮、不適應的情況;同時快樂野戰營通過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或是競賽來發展幼兒的大動作,在活動中我們常常會設置游戲關卡開展通關大作戰的游戲,教師有意識地考慮到幼兒年齡段不同、動作發展水平不同,從而分難、易兩種通關模式。然而在活動中常常觀察到年齡段小的幼兒在大年齡段幼兒的帶動下、在多次觀察大年齡段幼兒如何挑戰的基礎上,部分中小班段幼兒也積極地嘗試,比如我們設置的輪胎架、雙腳跳輪胎,小班段幼兒從最開始的雙腳跳圈,慢慢嘗試雙腳跳進有一定高度的輪胎,盡管他們的行進速度比較慢,但是小班幼兒已經有意識地學著大班的幼兒,并且他們的腿部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班段幼兒則是學著大班段的孩子嘗試著在輪胎架上平衡的行走;而大班段幼兒在小中段幼兒共同游戲的刺激下,他們更懂得如何小結這些動作的要點,在活動的過程中還能夠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去指導這些弟弟妹妹。
在快樂野戰營的活動中我們會進行紅、藍兩隊的比賽,觀察到常常出現游戲前說完規則做完示范后,中小班幼兒仍然沒有遵守規則的情況。這個時候大班段的幼兒充當起了監督員的職責,發揮他們榜樣的力量,帶動中小班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會為本隊的隊員加油,同時學會排隊、遵守游戲規則。小三班的雙胞胎哥哥弟弟,觀察到由于是全園年齡段最小的幼兒,在幾次的紅藍兩隊比賽中,他們都隨意地離開自己的隊伍跑到隊伍的最后面或者是搶在最前面要開始游戲,雙胞胎的哥哥在大班姐姐的提醒下逐漸懂得比賽時要排到自己的隊伍里,遵守游戲的規則,輪到自己時要馬上出發,在一次的比賽中弟弟離開了自己的隊伍搶先要進行游戲時,被哥哥拉住,還告訴他“要遵守規則,不可以插隊哦。”隨著每周游戲的開展,小班段幼兒的規則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組的競賽也越來越順利,同時中大班幼兒在游戲中有哥哥姐姐做好榜樣的責任感,游戲時也逐漸形成自我監督、并且主動提醒他人的意識。
打破班級和年齡的界限,幼兒不僅僅在自己班級的群體中活動,他們活動且認識同伴的范圍更加擴大了。在活動中,他們能夠認識不同的老師、不同的伙伴甚至結交到新的好朋友。如:在游戲中我們嘗試著一個大班幼兒帶著一個中小班幼兒進行挑戰賽,剛開始他們連彼此的名字都不清楚,我常常問,你帶的弟弟是誰呢?幼兒回答不知道或者害羞的躲開我的問題,但是漸漸地在游戲過程中觀察到他們會開始自我介紹,在游戲中常常會聽到“七七弟弟,快到姐姐這來。”“鈞鈞來,姐姐牽著你。”“悅悅姐姐,我上不去你能幫幫我嗎?”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讓我感到感動和驚喜。同時在游戲時,有一個關卡是兩顆樹之間綁著兩條繩子,中小班段幼兒由于身高的原因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才能踩上繩子并抓穩,幼兒們第一反應不再是求助老師了,轉向身邊大年齡段的幼兒,這些哥哥姐姐就會開始教弟弟妹妹,“你先一只腳踩著繩子,抱著樹,我在后面抱你上去。但是你要小心頭不要蹭到樹了。”還有一次的游戲是“找彈藥”,教師事先把沙包、背粘球藏在操場草叢的各個地方讓幼兒們去找,每個幼兒需要找到兩個,在找的過程中,這些聲音又出現了“毛豆,快來,我找到了兩個了,都給你。”“老師你看,我找到一個子彈了,我要把它給丫丫姐姐。”“我多找了兩個,都給你們吧。”在這樣混齡形式的體育活動下,幼兒之間互幫互助,相互協作,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創造了有利條件。大年段幼兒學會了謙讓和責任感,小年齡段幼兒學會了分享和關心他人。
在活動過程中,很大程度地滿足了幼兒發展的需要。首先,能力較強的大年齡幼兒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擔任著小老師的角色,幫助、照顧小年齡段的弟弟妹妹解決問題或是技能方面的指導,通過這樣子的“學與教”的過程,他們對自己更加充滿信心;其次,能力較弱的大年齡幼兒通過混齡的形式,他們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擅長什么,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優點,得到小年齡段幼兒的肯定,建立更強的自信心,從而促使他們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接著,小年齡段幼兒能力比較強的和大年齡段幼兒在一起游戲時,他們能夠嘗試一些更高難度的挑戰,“跳一跳就夠得著”;最后,小年齡段能力較弱的幼兒在大年齡段幼兒的照顧下,他們也能夠豐富自己的游戲經驗從而在動作發展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在愛和關懷的氛圍中同樣建立了自信心。
《指南》中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混齡的體育活動中,在大帶小的過程中,幼兒無時不刻地都在進行著對話。大年齡段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對于小年齡段幼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從交流的過程中,從解決問題的指導中,小年齡段的幼兒通過直接的聽、看感受,模仿學習大年齡段幼兒的詞匯和語言。同時通過與大年齡段幼兒的游戲,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常識和游戲經驗,經驗的豐富、常識的積累,讓小年齡段的幼兒從不敢說、不會說,到想說、愿意說、敢說,從而提升到說得好。而大年齡段的幼兒在擔任小小老師的過程中,他們也需要梳理自己的知識經驗,對于大年齡段幼兒語言表述的邏輯要求也更高了,所以在說之前,他們還得先思考如何說得清楚、如何說得明白。在野戰營的微信群中常常收到家長們反饋,自己家的孩子回來以后能夠很清楚地和他們分享今天在野戰營里玩了些什么,喜歡和爸爸媽媽交流了,表達更清楚了,最喜歡在野戰營里當小老師照顧弟弟妹妹,回到家也喜歡教爸爸媽媽等等。所以混齡體育活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想說、敢說、愿意說。
在游戲館開始時由幼兒自主穿上迷彩服,帶上“裝備”,獨立地依照路線來到我們集合的地點,游戲的后期小年齡段的幼兒也不需要教師到班級帶領到集中的場地,他們自己也能夠獨立地到達集合地點。每一次游戲結束后,由大年齡段幼兒商量討論分工,并且整理、收拾器械玩具,小年齡段的幼兒盡管年齡小、力氣小,但是在大年齡段幼兒的帶動下,他們也逐漸學會體育器械如何收拾、都擺放在操場的哪個位置,再比如每次活動開展時幼兒會帶上他們的行軍負重背包、玩具手槍、頭盔等“裝備”,結束后,幼兒也要自己將所帶來的裝備整理好并如數帶回班級,最后換下迷彩服。從參與到結束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增強著幼兒的獨立性,獨立到達集合地點、獨立分工規整器械、獨立穿脫服裝、獨立收拾整理自己的“裝備”等等。
混齡形式下的體育活動帶給幼兒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次執教能力的提升。但是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疑惑和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