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帆
(江蘇省沭陽縣扎下初級中學 江蘇 沭陽 223600)
江澤民同志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樣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采用創新教學,音樂藝術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音樂韻味和魅力才能更加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要求我們一線的初中老師,在觀念上要改變音樂是“小科”思想,要改變傳統敷衍塞責音樂教學的態度,而要采用創新的理念去武裝自己,大膽放手學生,敢于誘導學生參與教學,引導學生積極音樂“吹、拉、彈、唱”才藝展示,在輕松、和諧、民主、快樂的氛圍中與老師形成情感互動,從而激發學生音樂靈感,展示音樂的藝術天賦,把音樂課堂變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殿堂”,在歡聲笑語中學會樂譜,學會和聲,自由自在去試唱展示,有效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初中音樂老師,不要帶著變色鏡去審視學生,有的學生盡管文化成績不咋的,但往往擁有豐富的音樂細胞,有著圓潤、細膩、甜甜的嗓音,還有極強的藝術表演能力,在傳統音樂教學中,由于受到“師道尊嚴”“老師絕對權威”等舊思想的影響,從而抑制了學生音樂靈感,扼殺了音樂天賦,壓制了學生展示的個性和動機,使本來輕松、愉快的音樂藝術課堂變得毫無生機,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效果。為了農村孩子在農村的羞澀、難為情阻礙,為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誘發學生演唱音樂的欲望和動機,音樂老師要采用創新理念,著裝上既要艷麗又要有藝術感,始終要精神飽滿,面帶微笑,給學生親和了和向上的生命力,無論學生音樂天賦如何,只要學生敢于展示,老師都要用欣賞目光去激發鼓勵他們,特別對有天賦而不敢展示的學生,音樂老師要采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法去循循善誘,例如,我為了教授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我用多媒體播放,此時我看到學生開始興奮起來,并且漸漸一起唱起來,此時我輕松的用手打著節拍,微笑伸出拇指給和聲演唱的學生點贊,由于學生受到贊賞表揚后,在學習音樂歌曲時找到一種成就感、快樂感,使有的學生更加熱愛音樂,直至期盼音樂課。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音樂老師采用灌輸“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按老師“照個葫蘆畫個瓢”,導致音樂藝術美很難呈現出來。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們農村中學生采用了新穎、新鮮的創新模式——協調模式,從而使教師變成導師,教學變導學,由老師自娛自樂的“獨角戲”演變成相互探討的“群英會”,音樂課堂變成了老師搭臺,學生成為唱戲的“主角”,而學生也由被動看客演變成“我自主、我參與、我展示、我快樂”的主體,例如,為了紀念“一二.九”運動,學校要求音樂老師組織各班進行“紅歌”拉歌比賽,課堂上我推薦一些紅歌《唱支山歌給黨聽》、《保衛黃河》、《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給學生選取,在我引導下學生迅速開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討論起來,選取大家共同認可的氣勢磅礴的紅歌《保衛黃河》,于是在班長組織下迅速進行列隊排練,在演唱過程中與我進行情感互動,不久有模有樣的節目出爐了,我為之感到非常欣慰,學生成為音樂教學的主體,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學內容《保衛黃河》形成有效協同,使學生在展示中感悟到音樂的美感、情感,也提升了學生暢快表演的自尊心、自信心。
音樂是一種藝術,如果在巧用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勢必會使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和熏陶,油然會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特別情境教學法,更能使學生入境入趣,入景入情,如感恩之心,愛國之情,使學生在音樂的歌詞中感悟人生,在曲調中感受生活,從而形成情隨境動,與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用動情的歌唱來釋放心中那團熱火,那股力量,宣泄自己對音樂情境展示的情感,例如,我利用多媒體劉德華的《中國人》,張明敏《我的中國心》、等歌曲的演唱片段,當劉德華唱到“五千年的風和雨啊 藏了多少夢 黃色的臉黑色的眼 不變是笑容 八千里山川河岳 像是一首...”,張明敏唱到“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長江 長城 黃山 黃河...”學生的愛國之情溢于言表;為了放棄懈怠,學會感恩,我精選劉和剛老師演唱會片段《我的老父親》,歌手陳紅的《常回家看看》,進行情景交融,使有的學生聽后淚流滿面,就連平時學習“吊兒郎當”學生,聽后眼圈也紅紅的,這就是創新音樂情境教學精彩魅力,不僅把音樂娛樂功能展現出來,也把音樂的教化功能顯現出來,顯示創新情境教學效率之高。
總之,要想煥發出音樂教學的藝術魅力,打造高效的音樂課堂,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動機,音樂老師就要用啟發式創新思維,運用新穎的創新模式,巧用創新教學方法,使音樂課堂教學永遠充滿著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