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梅
(江蘇省宿遷市青華中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小學數學綱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小學階段,除了學習數學基礎知識之外,您還需要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能力,而審題的能力是非常基本但很重要的能力。所謂審題就是理解,熟悉,把握問題,了解標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關系,從而獲得有效的解決問題的信息,為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只有通過認真的分析和掌握關鍵信息,我們才能合理地選擇一種算法。可以看出,審題貫穿了整個學習過程,好的審題能力直接影響著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教學現狀中,學生的審題情況并不樂觀,學生多存在審題不清、理解能力不足等問題。只有“對癥下藥”,才能真正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逐漸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1.1 文字閱讀困難。學生在閱讀數學時經常遇到困難,尤其是在小學一年級。他們既有識字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讀寫能力的逐漸提高,閱讀問題的難度集中在理解這一點上。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問題的含義已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許多學生經常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1.2 獲取信息不完整。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在收集和處理信息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需要根據學習需要通過閱讀和其他方式訪問信息。但是,有些學生通常無法完全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尤其是隱含條件。解決圖形問題也有圖和文字的結合,條件不明顯,有必要從圖形或文字中進行挖掘。這樣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更加困難。
1.3 缺乏生活知識和經驗。受小學生年齡特征和理解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歷比較粗糙,對事物的理解是單方面的。這些缺乏生活經驗的人經常給學習帶來一些錯誤。
1.4 缺乏推理能力。不能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檢查問題中包含的定量關系。學生在理解這種抽象的定量關系方面有一定的困難。
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當下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引導學生會讀題、會審題是數學在教學中不可缺失。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比教會他們無數的數學知識更加有長遠的意義。以下就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的一些策略。
2.1 仔細閱讀問題并弄清問題的含義。認真讀題,它不僅是學生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還是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根本保證。很多同學做完題后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試卷發下來就會瞠目結舌,原來問題在于自己讀題不夠細心,導致答題失誤。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熟讀題目。
2.2 加強審題意識、明確審題流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有必要將審題能力作為重點來培養,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了解審題的重要程度。邏輯思維意識是建立審題意識的前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因此教師應該針對性的引導,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而加強學生的身體意識、明確不同題目的審題流程。首先應該讓學生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數學題目,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理解題目,然后在審題過程中,需要學生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信息標記出來,并進一步剖析其含義。最后,就是通過已知條件,找出各種數量關系,進而得到所求內容。
2.3 培養學生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的能力。教師應分散難理解的數學術語,堅持每一節課,每一次跟學生討論、講解題目時,多用一些規范的數學術語。能用數學術語描述的,不用生活語言描述,可用生活語言描述的也可用數學語言描述的,盡量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描述。數學術語的區別和聯系,是審題的關鍵,是解題的突破口。對學生進行運用數學語言能力的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科學的解題思路,精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都是一次大的飛躍。
2.4 重視數學概念在應用中的深入理解。根據學生的年齡限制,他們的智力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并且處于發展時期。對于題目要求中的一些文字或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并不能正確理解,抓不住題目的關鍵,造成原則性的錯誤。因此,要求學生使用一些波浪線,圓圈等作為標記,以識別一些關鍵詞,并養成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在理解數學概念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理解,不能只對字面意思進行簡單解析,更要結合題目內容,開展梯度式的訓練,在過程中積極滲透各項知識概念,讓學生理解各個知識點的內含。
審題能力是小學生得以進步的關鍵,形成良好的身體習慣,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做題正確率,數學教師需要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及時發現并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的身體習慣。它幾乎沒有捷徑。它只能在學生的反復練習和教師的分析與指導下逐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