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清
(甘肅省和政縣二甲小學 甘肅 臨夏 731200)
隨著教育信息化普及運用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合理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要求。信息技術合理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能使抽象、模糊、枯燥、難懂的數學,變得清晰、直觀、有趣、具體,能增強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探究性、時效性和實效性,減輕了師生教與學負擔,利于發展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和數學運用能力,這也是多數青年教師青睞用多媒體上課的主要原因。筆者從自身教學經歷出發,認為信息技術的運用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1.1 內容呈現。小學生對知識理解以感性認識為主,稍帶抽象的教學內容便成為以往課堂中難以突破的瓶頸,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課堂教學中便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內容呈現上具有很好的便捷性和直觀性,既利于學生觀察思考,也助于教學活動開展。
1.2 思維發展。將信息技術接洽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能很好的展示知識形成過程及優化教學過程,能夠啟發、訓練、發展學生的認知思維。
1.3 興趣激發。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最大亮點便是能引起學生注意力和消磨厭學情緒。信息技術運用使內容變得圖、聲、文、畫交融,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視聽效果,課堂也顯得饒有情趣。
1.4 能力培養。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清晰直觀的突出認知過程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信息技術運用使得知識形成過程通過圖片或動畫展現的淋漓盡致,從而激發求知欲望,發展學生觀察、想象及數學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雖能為小學數學教學效益提升效果顯然易見,為更好凸顯信息技術作用,運用時必須服從以下幾個原則:
2.1 科學簡明性原則。運用信息技術授課時必須使情境動畫應簡潔真實、清晰明了、緊扣主題、凸顯主題,萬不可片面追求動畫效果而遏抑教學主題。信息技術呈現的內容必須科學、嚴謹、真實、有效。更不能為追去圖文并茂,動畫交輝的教學效果而忽視內容呈現的主題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2.2 整體適應性原則。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秉承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在全體學生的數學知識平均水平之上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有效教學,切不可片面針對個別學生的發展而運用不切實際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全班授課。信息技術運用小學數學課堂,要服從學生認知規律,契合學生求知味蕾,行之有效。
2.3 循序漸進性原則。數學知識應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數學授課效果雖不言而喻,但必須服從學生認知規律,切不可斷層式呈現和跳崖式過渡。要層層遞進、變繁為簡、變難為易、變乏為趣,利于學生消化吸收。
2.4 趣味發展性原則。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并不是換種方式的堆砌教學內容,而是科學合理、直觀嚴謹、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旨在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充盈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和發展數學能力。
在探討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結合帶來的教學效益及運用策略基礎上,筆者認為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
3.1 巧設情境,引入課題。用信息技術引入課題目的在于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有趣,通過創設直觀數學情境幫助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鏈接,引領學生自覺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
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內容時,可以運用小船在湖面上前進的視頻或風車轉動的視頻,同時配以聲樂,讓學生帶著輕松好奇的心態進入課題。
3.2 呈現內容,激發興趣。信息技術能呈現我們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或手工繪制的圖形及畫面,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既節省時間又深化教學內容,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層面上顯得獨樹一幟,教學效益提升層面上也是卓有成效。
如在《圓柱與圓錐》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圓柱及圓錐的照片,用flash動畫展示圓柱及圓錐的側面展開圖,能夠真實、快捷、直觀的認識圓柱和圓錐,并能認識圓柱及圓錐的形成過程。
3.3 凸顯過程,突破難點。信息技術引入到數學知識之中,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意識、模型意識和推理能力,完善了知識結構同時強化了內容理解。運用信息技術凸顯認知過程中要把控好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層級和因果關系,不可斷層。
3.4 拓展應用,遷移提升。隨著信息化推進運用,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拓展變得便捷可行,能有效的開拓學生的數學視野,能提高小學生數學自學意識、自學能力、運用能力,在沐浴數學知識時感受數學帶來的魅力。
在學習圓周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課后運用信息技術瀏覽圓周率的發展史,了解古人對圓周率發展作出的貢獻,感受古人智慧,激發求學欲望。
本文僅是淺述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結合的運用效益、運用原則和運用策略,還未深入細致研究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教學中所帶來的不足,有待于在日后的教研中進一步做完善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