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華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洪山中心小學 福建 龍巖 364000)
科學學習的本質不是要教學生擁有多少科學知識,而是要提高他們在自主探索能力,因此,小學科學老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并著重于通過各種方式來培訓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這才是小學科學學習的主要目標。
實驗科學是小學科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設計實驗方案等可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平臺,這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方法,應該引起老師的注意。在組織此類實驗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該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嘗試“放手”,讓學生直接體驗實驗的整個過程,并通過自主探索激發了對實驗和學習的興趣。第二,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指引著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同時,老師不能置之不理,而是應該積極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積極地指導他們受到啟發。通過積極觀察,學生通過反復思考,以學習到相關的物理實驗知識。第三,當教師將學生們聚集到自主探索的實驗活動中時,指導學生收集實驗素材,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數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只有通過自主探索,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例如,當在講解《浮力》這一課程時,老師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實現器材,并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提出科學自主探索的主要方法——比較法,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并記錄實驗的結果,完成實驗設計之后,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的數據,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一些同學會用力向下按壓水面上的物體,這時學生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會收到浮力嗎?問題提出后,許多小組開始思考,這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回答這個問題。穿上松緊帶。在新問題指引下,每組的學生用橡膠套套住物體,一遍又一遍提起,觀察物體放入水中后的變化,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并進行自主探索時,才能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很重要,教師應該重視這一點[1]。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解決問題通常比提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無非是一種教學或實驗活動,但是提出一個問題富有新挑戰,它需要從一個新機遇,新視野,新角度,還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才能提出問題,這標志著科學進步。“對于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有趣的問題是激發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基礎,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主要方法。小學科學課程包括許多復雜內容,教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在特定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創建問題情境并指導學生反復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回答學生的問題,而且還要努力開展一些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提問和回答問題時都感到輕松快樂。例如,當老師學習《身邊的動物》這一主題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動物園觀察兔子,烏龜和蛇等動物,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當學生觀察到這種動物時,老師首先提出問題。例如,問題1:“小蛇有腿嗎?”“烏龜睡覺會閉眼睛嗎?”在老師問了這些問題之后,學生就可以通過觀察來找到正確的問題答案,因此,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地提出問題并大膽地回答問題,并提出盡可能多的建設性問題,這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有利的影響[2]。
心理學家托蘭斯說:“如果想發揮創造力,就必須創造一個和善和健康的環境。”因此,教師必須創造輕松愉快的情境,放棄舊的教學方法,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將學生視為朋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取得學生信任,創建和維護民主,有序,包容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思考,大膽提出問題,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并為每個學生提供表達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的機會。老師創建問題情景時,根據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特定問題,其范圍可以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出問題。交流不僅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和多層次的討論和交流,并在他們之間交換意見。聽取每個小組所提出的問題,傾聽該小組與其他小組的思想之間的差異,互相激勵,并最終解決問題,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行為,并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談論他們認識或需求,見解,想法,讓每個學生提出問題并互相交換問題答案,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3]。
“得法與課上,得益于課下。”課后,老師以讓學生多做一些練習,以創造自主探索的機會。比如,學習天氣后,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制作天氣日歷卡,根據電視上天氣預報記錄每天天氣情況,記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人的穿衣和花開情況,這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力,這些課后活動為學生帶來了新的樂趣。
每個老師都必須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鼓勵學生將自己學習的科學知識并應用于實踐。因此,老師有責任認真創建問題情景,組織研討交流,拓展思維空間,只有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研究,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并能夠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