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暉
(四川省屏山縣中學校 四川 屏山 645350)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了由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了解到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教學的實際本質,尋找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正確方法,提高高中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更為多元、更具有效性的歷史課堂上了解自身的學習歷程。
唯物歷史觀也叫作唯物歷史主義,它包括了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在教學學生時高中歷史教師也應由唯物史觀的培養發展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1]。
例如在教學《春秋戰國時期》這一課程時,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尋找課堂上新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分析經濟發展對于經濟結構變化的相關影響關系。最后讓學生了解——正是因為經濟的不斷變革才讓分封制和井田制逐漸地被廢棄,全國上下更為注重生產力的發展,由此國家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狀況。通過這樣的方案引導,教師能夠利用歷史教學加強學生對于歷史觀念的理解。幫助學生對特定歷史事件產生認知,使學生真正做到有效思考。培養自身的唯物史觀,完成核心素養的提高。
歷史教學離不開對于史料的規范應用,規范史料可以在引出歷史事件的同時讓學生深刻理解當時的世界[2]。
例如在教學《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課程時,為幫助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解,教師在課堂上就首先為學生展示了如下兩份史料。第一份史料是關于英國圈地運動的發展,該史料展示出了圈地運動對于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并闡述了其推動工業發展的相關過程。另一份史料則是通過蒸汽火車的通車,表明“蒸汽時代”的來臨。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靈活使用這兩份材料實現了歷史教學的補充說明,學生能夠通過史料了解歷史事件,教師也借此方式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這樣一種核心素養。
歷史解釋能夠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客觀依據,幫助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事件。
例如在教學《啟蒙運動》這一課程時,班上一些學生就提出了17世紀中國同樣和18世紀西方都產生了啟蒙思想,為何兩者的結果卻完全不同這樣的問題。針對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提出的這樣一道問題,教師并不需要立馬做出解答,而是要求學生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制作歐洲啟蒙思想與中國反封建思想的異同點表格。學生在自主制作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實時理解進行對比分析,教師也可以通過此種方案幫助學生感悟歷史。這樣的教學模式突出了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夠在自主對比過程中了解不同歷史事件的真實意義。
高中歷史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也必須幫助學生對歷史學科內容產生更為深刻地了解。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框架中去識別歷史發展軌跡,由此促使自我的時空意識完成發展。
例如在教學《解放戰爭》這一課程時,教師就應該在教學完基本內容之后隨機在課堂上開展一個小型的辯論會。要求學生圍繞中國近些年來的反侵略、反民主戰爭展開討論,根據各類戰爭發生的時間及其相互之間的影響過程進行論證。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會由鴉片戰爭聯想到太平天國運動,在談及到甲午中日戰爭時又聯系到后期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師通過此種辯論會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結合時空長線構建出了一幅宏偉的歷史框架,這對于學生的時空意識培養也是較為重要的。
家國情懷是指學生對于國家認可的一種歸屬感、使命感,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在潛移默化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塑造學生更為完全的人格。
例如在教學“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這一專題時,教師就應該通過近些年來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為課堂出發點。利用ppt展示自“兩彈一星”到“中國航母升天”以來的歷史變革,這些歷史變革無不體現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學生在了解到這些科技成就時會激發出濃濃的歷史自豪感,教師在講解兩彈一星故事時也可以著重幫助學生感悟科研工作者耗費心血、為國付出的那樣一種精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深刻認知,而教師也以此方式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了培養。
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核心不僅僅在于單純歷史知識的了解,教師應擺脫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根據核心素養的相關界定注重學生在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形成學生更為完善的人格,讓學生具備家國情懷,構建屬于自我的時空框架。而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注重歷史解釋、歷史史料的應用,了解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過程。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上聚焦出更為優秀的核心素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