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鳳
(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金騰小學 廣西 南寧 530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指導,教師就要積極適應目前的素質教育要求,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實施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教學,創新閱讀理解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各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可以快速理解文章,分析各種語句的含義,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1.1 在語文課程中閱讀理解教學方式的落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需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課文進行分析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方式還是過于落后,總是逐字逐句進行教學講解,或者干脆讓學生進行大量練習,這種教學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具體的教學效果不高,而且很容易影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
1.2 學生在閱讀理解教學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閱讀理解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閱讀進行對各種文章的認識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能夠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對各種語句進行分析思考,從而有效掌握文章中心,提高對文章的閱讀質量。不過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的積極性都不高,對于學生來說閱讀過程太過枯燥,而且學習效果不夠明顯,很多時候學生不愿意主動進行閱讀思考,使得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有效實現效果,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2.1 結合閱讀理解要求,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閱讀理解是小學生積累知識、拓展眼界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是學生的必考知識,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教育,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各種知識,掌握文章的內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閱讀理解要求,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可以快速在閱讀中熟悉文章,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2.2 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在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各種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對課文的閱讀探究,鼓勵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形成獨特的閱讀情境,促使積累各種語言問題,熟練各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對課文的認識,形成良好的閱讀效果。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課程中《小蝌蚪找媽媽》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閱讀,給學生提出問題,如小蝌蚪為什么總是認錯媽媽?它的媽媽有怎樣的特點呢?這樣的問題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進行課文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理解課文中對青蛙的描述,從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2.3 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只有通過課外閱讀才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讓學生對各種語言知識進行學習掌握,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個“星期閱讀計劃”,要求每個學生都要一個星期閱讀定量的文章,根據自己的閱讀感想進行寫作表達,或者進行仿寫,并選擇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朗讀,讓學生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教師就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教導學生各種閱讀技巧,能夠快速從文章中找到需要的內容,實現理想的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開展閱讀理解教學,教師需要加強對閱讀理解的分析研究,指導學生各種閱讀方法,創新獨特的情境,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閱讀思考,并積極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