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曉 侯曉蕾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尹丹雨 沈陽大學 美術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人類長期生活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代表性的符號,將其發展和傳承是一項時不待我的事。同努力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與此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現在非遺文化面臨著非遺傳承人技藝無人傳授以及冷門非遺產品無人買單,非遺產品缺乏創新,與現代大眾的審美不符,阻礙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遺文化從理念上看來與文化創意產業有著一定的契合性。文創產品為新載體完成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非遺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傳承與活化,對非遺文化與文創產品的結合進行論證,發掘出非遺文化創新的具體方法,提升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
文創產品作為一種物質產品,雖然是物質表達文化情感的形式,但實用功能應該是首位的;文創產品較普通物質產品來說,文化內涵的存在使產品更加豐富。現在文創產品大都是抱枕、手機殼、鑰匙扣、杯子等,非遺文化元素與產品載體脫節,沒有一定的互通性,消費者很難通過此類產品聯想到相應的非遺文化內涵。
很多非遺項目是手工的,耗時耗力,成本也相對較高,設計出來的產品價格昂貴,大部分消費者難以接受;如果將產品投入工廠,產品制作工藝相對粗糙,缺乏創新性,很難吸引消費者,引起其購買欲望;導致產品無人可售。
非遺文化相對流行文化受眾范圍較小,很多以工廠以及小型作坊等存在,知名度較低,就目前狀態而言,對非遺的開發還僅僅停留在政府主導的搶救性的保護工作,文化企業還未能在非遺資源開發和品牌塑造上發揮其主導作用。甚至許多非遺項目傳承人更是因為文化程度低,或深處偏遠的地方,本身對非遺的認知不夠、保護意識差、品牌意識更差。總的來說,非遺資源開發相對滯后,在產業化的過程中缺乏長期的、系統性的規劃工作,沒有形成整體循環的生態性產業格局,還局限在對極個別單項產品開發的思路之中。
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而往常的非遺工藝品大都在文玩市場、展會等這種小型的場所進行售賣,宣傳范圍比較宅,受眾面積小且有局限性,因此在建立品牌的基礎上還要以更多的新媒介去推廣。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 2010) 》一書認為,“傳統文化的開發越來越離不開創意元素的加入,創意產業呈現出向傳統文化加速滲透的態勢。”可以說,將非遺的文化元素引入文化創意產業,是對非遺傳承保護的措施,更是文創產業發展的契機。[2]因此,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應滿足以下條件:
文化是文創產品的靈魂,更是一個地域的標簽,將非遺文化合理提取并用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再根據載體的不同進行轉化和調整,使其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充分體現出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的結合,同時體現了民間藝術家的巧思及當地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
為解決現在市場文創產品種類單一問題,還需要具有創新性,產品的定位需要根據人的審美需求進行實時創新,緊貼人們的生活,使其達到本身的最高紀念價值與收藏價值。
可行性主要體現在文創產品的品質方面,作為一種紀念品質量必須有保證,不可存在粗制濫造,這樣不僅實用性差,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不尊重,因此需要以可行性為基礎進行設計。
產品應滿足與消費者的情感互動,將傳統文化經轉換以現在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消費者感到熟悉感,感受到家的味道,讓消費者在追求時尚的同時有一種家的歸屬感。每一件物品的設計理念以及設計思路都是產品專屬的故事,不同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情感需求。
非遺文創產品線下發售初期,控制供應出售產品量,通過小部分人群購買評價,引起大眾好奇心,再一點點擴大供應出售產品量,根據購買情況有針對性地控制不同類型的非遺文創產品生產量再到后期全面廣泛出售。
下一步借助天貓平臺來實現線上渠道的開拓。線上提供材料包,引導手工體驗。引導受眾親身進行手工制作是一種深度的體驗途徑,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一些無法身臨其境的受眾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收到材料包,對手工藝類的非遺項目進行參與體驗。
在香港國際美酒展上約了她做訪談,那時候的她基本上是連軸轉地轉場主持不同的大師班。在場館外看著她臉上雖略帶疲累,但每一位學員上前咨詢課程細節時,她的每一句回答都依然保持著精準和舉一反三的專業度。能如此年輕就摘取葡萄酒大師頭銜,這股毅力和意志著實可怕。跟她的對話也是在步行前往另一個大師班的路上完成,時間對于Sarah來說顯然是越來越珍貴。今年才剛30歲的她,真的很拼。
便捷是網絡時代各個領域最普遍的特征。針對非遺項目,進行材料包的設計開發無疑是一種更加簡單快捷、傳播面更廣的方法,傳承人需要在確定產品后,計算好所需材料的內容與數量,配成相應的材料包。在這個過程中,成熟設計師的參與對于強化材料包的視覺效果、提高實際銷售量有著較大作用。材料包中除了手工體驗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之外,制作教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一些制作步驟相對簡單的產品,直接在材料包中提供說明書即可;而對于一些相對復雜的手工制品,有時需要給用戶提供制作的電子教程或視頻演示,相應的做法是在材料包中提供可以掃描的二維碼,用戶們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詳細的視頻教程,在觀看后達到手工體驗的目的,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在此期間不斷積攢口碑,不斷積累用戶,了解客戶需求,最終扎根市場。
消費是最好的保護。為了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用更好的設計方法體現文化的精髓,以文創產品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無疑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