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對傳統銀行業務帶來全方位沖擊。在此背景下,開放銀行的變革本質上是對銀行經營模式的重新定位。
一是平臺的開放性改造。開放銀行需要在銀行自有App建立“客戶+用戶”綜合服務機制,打造互聯網用戶轉化能力,形成線上獲客能力,提供完整的“銀行金融+生活服務”。
二是產品的開放性改造。開放銀行需要進行產品分解和產品整合。產品分解是將現有銀行產品和數據拆解成多個功能模塊,在客戶授權的前提下,輸出給合作機構。例如資金證明、賬戶管理等。產品整合是指通過組合現有產品形成新型服務功能,如集合賬戶服務、支付結算、現金管理等解決方案。
由于處于起步階段,商業銀行對于開放銀行的建設思路和開放銀行的發展模式存在差異,具體可以歸納為三條路徑。
一是開放API對外輸出。API按照使用范圍可以分為三類,即內部API、伙伴API以及開放API。通過內部API用于銀行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通過伙伴API用于集團或者子公司之間的業務往來,通過開放API用于連接一切外部資源的平臺構建。
二是數據共享。有的開放銀行抓住數據優勢,將客戶數據、交易數據、產品數據進行授權開放。通過對這些數據共享,銀行實現了業務共享,從而形成以銀行為核心的商業共同體。
三是平臺合作。開放銀行采用的Bank as a Service(BaaS,銀行即服務)的形式。在這種模式下,銀行不再如以往那樣直接將產品和服務傳達給客戶,而是將各種不同的商業生態嫁接至開放平臺之上,再通過這些商業生態間接為客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從而形成共享、開放的平臺模型。
開放銀行受制于資本實力、IT能力的差異。大銀行有能力自建,而中小銀行IT能力不足,難以自建生態。Gartner認為,目前全球范圍內的開放銀行建設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自建、投資、合作、參與。這四種模式適合的銀行群體迥然不同,各有利弊。銀行應結合自身實際,尤其是明確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效果,再選取其中一種或者幾種相匹配的建設模式。
目前開放銀行的業務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是標準化的功能開放。該模式主要指銀行將業務數據查詢、簡單業務辦理等基礎金融服務功能,以標準化形式統一開放給各類企業。以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為例,其合作伙伴可通過開放API 訪問BBVA 的用戶肖像數據、賬戶相關數據、銀行卡交易數據,并可使用一鍵支付、一鍵貨款、實時通知等功能。
二是定制化的功能嵌入。銀行針對合作伙伴的特定商業場景,創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使金融服務嵌入場景,從而使客戶能在商戶處享受到無縫、流暢的服務體驗。以中國銀行為例,其與小區物業管理者共同開發的APP,能讓使用者直接用APP 繳納管理費,物業管理者也可通過此平臺推送社區咨詢,追蹤繳費狀況,銀行則可擴充客源。
三是創新型金融業務。新形態的數字銀行,有望催生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形態,填補傳統金融市場服務的空白。以德國數字銀行FIDOR 為比特幣交易服務商打造的支付解決方案為例,其創新的系統架構能使客戶用銀行賬戶即時交易比特幣,大幅縮短了以往幾天甚至幾小時的交易時間,并提高了比特幣交易的安全性。
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建設了大規模開放平臺,輸出服務并獲取大批合作伙伴,以開放金融生態助力社會民生建設;股份制商業銀行從業務戰略出發,輸出金融服務和打造場景化經營能力;領先城商行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平臺。目前各大銀行均已將開放銀行作為自身科技化、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重要一環開展研究。
伴隨著金融科技的興起,以技術為核心、用戶價值為導向,通過縱向整合、跨界,橫向擴展用戶關系圈,銀行所處的生態環境也在不斷重構。其未來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趨勢。
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企業謀求與銀行合作,形成金融科技聯盟。資本加技術和有效合作,將會具備更大的規模效應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形成抱團取暖,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未來銀行通過打造金融開放平臺,實現服務和數據的開放,提升內部協同效率的同時支撐對外合作。
未來數字化工廠是開放銀行較為合適的敏捷組織形式。一方面它具有獨立的團隊結構和管控,能夠不受現有體制制約來開展創新;另一方面它也集結了銀行內部的數字化、業務和IT資源,有能力規劃開放銀行的舉措并推動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