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平 潘俊
在臨床治療中,隨著就診患者數量不斷增加,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用量也越來越大。主要源于感染是導致患者患病的主要因素,而抗菌藥物的運用能夠降低患者感染發生率,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1,2]。但在實際用藥期間,為了提高患者抗感染的治療效果,臨床醫生出現了濫用抗菌藥物的現象,抗菌藥物的濫用不但引起耐藥嚴重、二重感染的發生,造成臨床選藥困難,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同時也對患者的身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死亡。為了有效改善臨床對抗菌藥物的濫用情況,醫院加強了抗菌藥物的藥學干預,對臨床合理用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3,4]。基于此,本院將選取的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后的不合理現象進行對比研究,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2~10月開具的240 張抗菌藥物處方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0 張。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64∶56;年齡最小2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46.23±6.53)歲;疾病類型:消化道疾病42 例,呼吸道疾病33 例,泌尿生殖系統疾病25 例,其他疾病20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62∶58;年齡最小3 歲,最大79 歲,平均年齡(42.84±6.22)歲;疾病類型:消化道疾病40例,呼吸道疾病32例,泌尿生殖系統疾病26例,其他疾病2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藥學管理: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檢查,根據患者的病情遴選相應的抗菌藥物,并根據病情發展合理調整用藥量。患者用藥期間,護士按照用藥說明指導患者按時用藥。觀察組實施藥學干預措施:①醫院制定《抗菌藥物臨床治療管理制度》,并將醫院的用藥管理制度相關的文件發放到各個科室和門診藥房,由各個科室的醫務人員進行詳細了解,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用藥。②定期組織醫院各個科室的醫師參加學習,主要以講座、專題報告的形式進行實施,邀請的嘉賓為三甲醫院抗菌藥物臨床藥學專家,主要針對不同抗菌藥物的抗菌譜,以及超量用藥后的危害,醫生的用藥權限等進行詳細講解,提高醫生對用藥的重視[5]。③醫院安排有資質的臨床藥師,分別在門診部和住院部擔任咨詢服務,主要針對患者就抗菌藥物的錯誤認識給予咨詢糾正,讓患者正確認識抗菌藥物,并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臨床藥師需要與主治醫師就患者在抗菌藥物的使用方面進行探討,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同時醫院針對各個科室的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排名,將抗菌藥物處方進行收集整理,并實施檢查,以藥訊方式全院通告。聘請三級醫院抗菌藥物臨床藥學專家遴選本院具有代表性的用藥個案,分析使用的抗菌藥物存在不合理地方開展講座,提高醫院對抗菌藥物的干預效果。對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制定處理方案,降低不良反應對患者的不良影響。藥師要參與到抗菌藥物藥學干預管理工作中,藥師需要就抗菌藥物的具體使用情況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幫助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抗菌藥物的作用,以及使用的范圍,包括使用抗菌藥物后出現的反應,讓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心理準備。藥師同時需要根據患者病情進展調整抗菌藥物的用藥量,并對用藥種類加強管理,預防患者出現耐藥性。④用藥管理部門加大管理力度,成立專門抗菌藥物管理小組,定期抽查使用抗菌藥物的病歷醫囑,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進行小組討論,包括抗菌藥物的配伍禁忌、不同類型的感染疾病的選藥,對屢次開具不合理處方的醫師給予相應的經濟懲罰。通過醫院實施用藥管理措施,提高各個科室對抗菌藥物的合理利用,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⑤嚴格執行國家的分級管理制度,對越級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和醫囑進行電腦攔截。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不合理用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31.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5.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適應證不當1 例,用法用量不當1 例,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1.67%;對照組中,適應證不當10 例,用法用量不當8 例,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15.00%。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n,n(%)]

表2 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情況比較 [n(%)]
在感染治療過程中,抗菌藥物的使用為疾病治療做出非常大的貢獻,在臨床的運用范圍比較廣,運用頻率比較高。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發展,藥物研究更新速度比較快,臨床的用藥種類越來越多,醫院為了患者在治療期間具有良好的效果,出現多種抗菌藥物聯合運用的現象,并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用藥現象,導致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患者用藥后出現不良反應,影響患者身體康復效果,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影響了醫患關系。為了有效降低臨床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現象,改善醫患關系,提高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目前,臨床加強抗菌藥物的干預管理,顯著改善了抗菌藥物的濫用現象。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對開具的120 張抗菌處方實施藥學干預措施,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31.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5.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1.67%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臨床實施抗菌藥物藥學干預管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藥不的發生率。目前,臨床運用的抗菌藥物種類比較多,臨床工作人員對抗菌藥物使用量、使用后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及對不良反應的處理措施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因此導致臨床運用抗菌藥物后發生的不良反應現象比較多,造成非常嚴重的醫患糾紛。為此,本院針對選取的抗菌藥物處方實施藥學干預措施,通過建立藥學干預小組,學習抗菌藥物相關的知識,主要針對頭孢唑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頭孢西丁、萬古霉素等藥物相關的知識重點學習了解,尤其對上述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量,以及用藥不規范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等進行全面掌握,同時向經驗豐富的三級醫院專家請教。并且在三級醫院臨床專家教授和臨床藥師的指導下,通過對醫技人員進行多次強化培訓學習,提高醫務工作者對抗菌藥物的正確認識,藥師在門診部和住院部進行就診咨詢,能夠轉變患者對抗菌藥物的認識,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意識。患者自我維權意識提高,也能促進醫院加強抗菌藥物藥學干預管理的實施。
綜上所述,在抗菌藥物藥學干預措施實施下,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率下降,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