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張丹 潘麗文
COPD 是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持續性以氣流受限和呼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患者發生氣流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肺泡和氣道異常以及有毒氣體或顆粒影響,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我國40 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在8.2%左右。現階段,臨床上針對于COPD 的治療方法以激素和吸氧聯合治療為主,配合支氣管擴張劑改善肺功能。本次醫學研究針對改良呼吸操訓練對COPD 患者通氣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COPD 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男58 例,女42 例,年齡33~68 歲,平均年齡(51.5±14.3)歲,病程3~26年,平均病程(15.3±11.5)年。按照不同治療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0.6±13.6)歲,平均病程(14.7±10.5)年;實驗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2.1±15.2)歲,平均病程(16.3±1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經肺功能金標準檢查確診為COPD,且符合2013 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的相關規定;②本次醫學研究前30 d 內無急性發病史;③FEV1 預計值區間為30%~80%;④無其他支氣管系統合并癥;⑤患者無長期吸煙史或是已經完全戒煙。
1.2.2 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不全或是中途退出臨床研究者;②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③溝通障礙者;④合并胸部或是骨關節疾病患者;⑤臨床研究前有呼吸康復鍛煉治療史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COPD 常規對癥治療,實驗組患者在接受COPD 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通過視頻或演示圖冊等方式接受改良呼吸操訓練,選擇兩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專科護師以及兩位臨床外科醫師,對患者開展改良呼吸操訓練指導,具體措施:①縮唇呼吸。患者閉口由鼻部吸氣,縮唇緩慢呼氣4~6 s,每次持續15~20 min,練習2 次/d。②腹式呼吸。患者保持臥、坐、立位進行吸鼓呼縮方式練習,一只手置于腹部,另外一只手置于胸前,保證胸部不動,呼氣過程中保證腹部最大限度回收,吸氣過程中用手對抗壓力鼓起腹部,呼氣時保持縮唇呼吸狀態,呼氣時間應為吸氣時間的1~2 倍左右,首次練習時間為5 min,隨后增加10~15 min/次,2 次/d。③全身呼吸操。通過下蹲、彎腰、腹式呼吸、縮唇呼氣和擴胸等動作結合的方式進行練習,首先進行吹蠟燭火焰訓練,保證蠟燭火焰與口唇之間距離為15~20 cm,且氣流傾斜時不熄滅,連續練習10~20 次;其次是雙腿交替抬起練習,屈膝90°后抬起吸氣、放下呼氣,反復向斜前方擊拳練習,出拳吸氣,還原呼氣,10~20 次/d;最后是雙手活動練習,上舉吸氣、放下呼氣,10~20 次/d,雙手置于身體側面,交替沿體側上移下滑,上移吸氣,下滑呼氣,10~20 次/d。訓練標準為患者自己感覺稍累而無呼吸困難。④中醫護理。參照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健身氣功六字訣VCD”以及“健身氣功·六字訣”視頻進行習練六字訣呼吸操,以鼻納氣,納氣有一,謂吸氣,以口吐氣,吐氣有六,謂吹、呼、嘻、呵、噓、呬,鼻吸口吐,吐氣有聲,以五行相克的順序進行習練,以預備式開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雙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肺功能指標,通過SENSORMED-ICS-6200 型肺功能儀(美國森迪斯公司)對患者臨床治療和護理6 個月后的肺功能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主要指標包括:FEV1、MVV、FVC、FEV1/FVC。全部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均有專科醫師進行測量,并依據美國胸科協會(ATS)的肺功能測定標準采取質控措施,標準為間隔3 min 進行3 次測量并取最佳值。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評定,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患者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焦慮癥狀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越高,患者焦慮癥狀越嚴重。抑郁癥狀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越高,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社會活動情況采用社會功能量表(SFRS),評分越高,患者社會活動能力越差。生活質量采用呼吸問卷(SGRQ),包括有無咳嗽癥狀、有無呼吸困難、呼吸困難持續時間、有無喘息癥狀等,評分為1~5 分之間,評分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③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臨床護理的整體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總分100 分,患者評分越高,則滿意度越好,判定標準:非常滿意:評分>80 分;滿意:評分為60~80 分;不滿意:評分<60 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實驗組治療和護理后,FVC、FEV1、MVV、FEV1/FVC 等肺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生活質量比較 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社會活動情況、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n(%)]
COPD 是一種呼吸科臨床常見病,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重以及老齡化進程的發展,COPD 在世界范圍內的發生率都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1-3]。目前,臨床上尚無一種特別有效的COPD 治療方法,雖然藥物治療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單一藥物無法改善和恢復患者的肺功能,而與常規治療方法結合的呼吸功能訓練則在改善患者換氣功能和肺泡通氣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和價值[4-7]。
呼吸困難患者隨著疾病的發展其臨床癥狀會進一步加重,這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對其日常活動能力產生直接的影響,臨床上通常使用呼吸困難評分的方式對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嚴重性進行評價,也可用其評價呼吸困難與其他各項臨床指標之間的關系[8,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除常規呼吸系統表現以外,還存在焦慮、抑郁、悲觀、影響睡眠、運動受限等負性心理情緒問題,這都會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10-12]。隨著臨床醫療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臨床醫療護理工作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更加關注。COPD 患者接受改良呼吸操訓練,有助于調節其肺內氣體交換能力,讓腹肌參與呼氣,進而降低呼吸時的氧消耗[13-15]。
本次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和護理后,FVC、FEV1、MVV、FEV1/FVC 等肺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社會活動情況、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COPD 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措施基礎上,接受改良呼吸操訓練,有助于其肺功能的改善,整體治療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