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程
我們家的院子和老陳家的院子中間隔了一小截籬笆,平常兩家借點東西都是從籬笆縫里遞來遞去。
一天,阿健盯住老陳家榆樹說,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趕到我們家樹上多好。阿健就擠過籬笆縫,往老陳家樹上扔土塊兒,朝樹上喊叫。
怎么才能讓鳥在我們家樹上也筑窩呢?阿健說。
等你們都長大了,麻雀看見院子里沒小孩了,就會來我們家樹上筑巢。二伯說。
我想現在就讓麻雀來我們家樹上筑巢。阿健說。
那我們想個辦法吧,先在樹上給鳥做個窩,到時候我會讓那棵樹上的鳥搬過來住。二伯說。
二伯帶著張歡、阿健、洋洋和方圓,在院子里做鳥巢。
二伯從小庫房里找出鋸子、斧頭和釘錘,用木板釘了一個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軟的干草放進做好的鳥巢。
然后,二伯讓方圓爬上樹,用鐵絲把鳥巢綁在最高的樹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時候,中間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檔,在里面裝了些小米。
鳥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鳥在樹上叫了,鳥發現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鳥過來吃。
過了兩天,樹上沒鳥叫了。二伯說,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讓方圓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鳥又在樹上叫了,可是,鳥把小米吃完又飛了,沒有把我們的木盒當窩的意思。
這咋辦呢?阿健說。
不急,再想辦法。二伯說。
二伯讓方圓爬到老陳家榆樹上,把窩里的鳥蛋放到我們家樹上的鳥巢里。
二伯說,我們把鳥蛋移過來,鳥就會跟著過來。
可是,鳥沒有搬家過來,只是在我們家樹上叫了一陣,又回到老陳家樹上。二伯只好讓方圓把鳥蛋放回老陳家榆樹上的舊窩里。
二伯的辦法失敗了。
怎么辦?阿健、張歡都著急了。再等等。二伯說。不久以后,老陳家樹上的鳥巢孵出了小鳥,在樹下都能聽到小鳥的叫聲。
二伯又讓方圓爬到老陳家樹上,把小鳥全拿下來。方圓上樹的時候,鳥一陣亂叫。
方圓把小鳥裝在衣兜里拿下來,五只精光的小鳥,張著嫩黃的小嘴直叫。張歡、阿健都圍上去摸小鳥。二伯讓方圓趕快把小鳥放到我們家樹上的窩里,又放了好多小米進去。然后,我們回到院子。
鳥看到自己窩里沒有了小鳥,扯著嗓子叫,小鳥也在我們家樹上的窩里叫。大鳥聽到了,就飛過來,看見自己的小寶寶全搬了家,家里還有好多食物,鳥沒辦法把小鳥搬回舊巢,只好把我們給它筑的巢當家了。
那以后老陳家樹上就沒鳥了,都落在我們家樹上。
老陳不知道我們干的事,我們干這些時,都是在他出去的時候。有一次他到街上買了個東西,回來樹上的鳥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們家樹上。老陳望著自己家樹上空空的鳥巢,又看看我們家樹上的方木盒子,老陳想不通,不知道樹上發生了什么。
老陳家的兩個女兒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陳和媳婦,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樹上的鳥叫聲,現在連鳥叫聲也沒有了。
張歡說,她經常看見老陳朝我們家樹上望,還在他們家樹下撒小米,招鳥過去。鳥飛過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們家樹上。
二伯聽了,覺得對不住老陳。
又過了一兩個月,小鳥會飛了。
阿健說,他看見兩只大鳥又回到老陳家樹上的舊窩里了。我們家樹上的窩留給長大的小鳥住了。二伯聽了,說,鳥做得很對呢。
現在,老陳家和我們家樹上,都有鳥叫了。
(選自《一片葉子下生活》,有刪改)
1.開頭開門見山。
記敘文的開頭常從敘事開始,這種“開門見山”式開頭不拐彎抹角,簡潔明了地直接進入敘事,干脆利落地交代出文章要寫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事情的發生有明顯起因的,要在開頭交代起因;事情的發生沒有明顯起因的,直接交代事情。
2.情節發展符合生活邏輯。
“文似看山不喜平?!睂懹洈⑽目梢浴坝眯@之筆”設置突轉,推動情節發展,讓文章有波瀾。突轉或表現為喜事突然轉變成悲事,或表現為順境突然轉變成逆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讓人事矛盾表現為一連串起伏跌宕的情節,承載人物變化的思想感情。雖說無巧不成書,但突轉不可以亂設,要服從總體安排,要符合生活邏輯。如《給鳥搬家》第二段記敘扔土塊,趕鳥兒過來;第六到十段記敘做鳥巢,誘鳥兒過來;第二十到二十二段記敘移小鳥,逼(迫)鳥兒過來。“擠、扔、喊叫”等動作描寫生動寫出了阿健要把鳥兒趕到自己家院子里樹上的過程和情態,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特點,表現了阿健對鳥兒的渴望,為后文寫大家想方設法把鳥兒引過來作了鋪墊。老陳也非常喜歡這些鳥兒,希望這些鳥兒在自己家的樹上,否則家里太安靜了,會感到寂寞。因為“我們給鳥搬家”都是在老陳不在家的時候干的,所以老陳對鳥兒搬家很是疑惑就非常合理。這里用人物的情感變化推動情節發展,符合生活邏輯,也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
3.結尾升華點旨。
結尾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稱“豹尾”,認為“一加點染,全篇生輝”。我們在下筆前就要打好腹稿,胸有成竹,明了收束高度,并力求畫龍點睛。結尾可以用總結法、比喻法、呼應法、引用法、議論法、直抒胸臆法等方法,用排比、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在議論抒情中闡明哲理,升華境界。如《給鳥搬家》,文末交代了兩家樹上都有鳥叫了,照應前文“阿健想把老陳家鳥引到自己樹上筑巢”,點明了主題,升華了主旨: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應該是共享的,這樣這份美好才會更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