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淇
每談及山水,總要想起很多來。
何為山?
蘇軾有詩抒發“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的感慨,杜甫亦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感受。山,大抵總能給人雄壯巍峨之感。
山,遠不及此。其實山可以綿延綿亙,可以險峻挺拔,山也可以磅礴大氣,又或新奇秀麗嬌俏可愛。山有著無數的面孔,等著余秋雨這樣的人來尋它的氣質,留給文化苦旅一段有趣的印象。
山,有靜靜佇立的巍峨昆侖,有刻在古今每一位豪杰心中那維納斯般的五岳山脈,也有每個人故鄉郁郁蔥蔥的山巒,它也許是不知名的一條脈絡而已。
山猶如萬人景仰的圣哲,天性那般沉穩,只是靜立著,足以詮釋生命:偉岸,挺拔,肅穆,莊嚴……好似讓眾人自覺擁護的偉人,仁厚是它,只是靜立著,為世人獻出了唐古拉皚皚的白雪,獻出了峰林石山深深的溶洞,獻出了黃山汩汩的溫泉和茫茫的云海,天地迷蒙之中有還一道強勁有力的身影,透出蔥蔥松枝迎接遠客…… 山猶如平平凡凡的眾生,它相信沉默是金,無怨無悔,無去無從,冥冥之中演繹出了神話,演繹出了天上人間般的風景……
何為水?
水被賦予無數形態和意義。
老子有云“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白有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煜有詞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水是中華文明之中儒學所推崇的善,潤澤萬物養育一方;水是匆匆而去的時間,從不停歇;水是浩然大氣,自天上而來,奔流遠去不復回;水是悠悠愁情,載不盡南后主滿心憂傷事……
水也一直有著它本身的性質。
以靈動一詞形容它最為恰當。
水有著它獨特的氣節,水靈動,靈動是它的生機源泉。那是少女的鮮活俏麗,賈寶玉說過:“ 女兒是水做的骨肉。” 那是命運世俗促狹的淘氣,蘇軾一樽還酹江月,感嘆大江東去,淘盡多少曾經的風流人物。那是有大智慧的審時度勢,水尚智,九曲十八彎終究是匯入大海,百彎而不折,它絕非懦弱,只是選擇了另一條可以成功的路,終見識了兩漢的雄鐘巨鼎,見識了北宋的游船畫舫,見識了晚清的斷壁殘垣……
水守著它獨特的大度,水靈動,靈動是它的蘊藉根本。“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面前江水滾滾,無情地喚起國家將亡的愁苦,汨羅江的水飽含屈子的嗟嘆與絕望。“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棹一葉小舟,那活潑的江水蘊含著靖節先生終得以不用以心為形役,終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暢意與快樂。“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洞庭湖明亮而安靜,那里的水倒映著安靜的岳陽樓,那里的水包含了左拾遺憂國憂民的淚滴。
仁者愛山,智者愛水。
何為山水?
我聽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溪。”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山,沉穩敦厚,水,靈動聰慧。山與水,自古以來,從未被分開過,山水的互補,山水的交互,造就了這世間神奇的生命,催生了這紅塵之中,江湖之上,無盡的情愫與情懷,塑成源遠流長,有著山水共同特質的華夏文化。
總是依賴山,像是有著血緣關系,情不自禁的依賴它,情不自禁的,山是刻在我心中的精神烙印。總是驚奇水,像是千面人一樣,能給人很多不同的感覺,又不雜亂地,十分完美地融為一體,流淌在五千年間,流淌在我的骨血中。
山水,是我們的骨血,是萬物之原點。
山水,又是文化的源頭。這就是為何人們只要肯追隨著內心的聲音,便總想在中華的大地上走走,總想回味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傳統,總是會醉心于漢字的一撇一捺,詩文的一頓一挫,大好山河的一枝一葉。因為山水。也因為人們在尋找何為山水,在傳承著山水所孕育的文化,自得。
何為山水?
這是一個傾盡一生去體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