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西工貿中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為每一位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1]。推進教育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實現城鄉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已成為許多地區正努力探索解決的民生大事。事實上,以集團化辦園的方式促進學前教育規模發展和品質提升,已成為推動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是,在實踐層面,集團化辦園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研究和破解。本文試圖以甘肅省隴西縣鞏昌幼兒園為例,進行探討交流,尋求破解之道。
隴西縣鞏昌幼兒園是省級示范性幼兒園,經歷了24年的風雨發展之路,有著較為厚重的歷史積淀,是集團的龍頭,師資力量雄厚。并入的隴西縣民族小學附設紅旗幼兒園是一所小學場所改設的附設園,有一定的辦園基礎,但由于管理理念滯后、設施配置落后,致使片區內幼兒舍近求遠入園,園舍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
近年來,隴西縣緊緊圍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這一目標,全面落實優質教育均等化、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為滿足更多家長“讓幼兒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充分而又優質的學前教育”的迫切需求,縣教育局探索實施學前教育集團化管理模式,特別是為了緩解城區及縣城北關居民區3-6歲幼兒的入園問題,于2017年8月將隴西縣民族小學附設的紅旗幼兒園整體并入隴西縣鞏昌幼兒園,實行“一園兩區”的集團化辦園模式(縣門街園區、北關園區)。實施集團化辦園以來,鞏昌幼兒園以培養有特性的幼兒、發展有特質的教師、創建有特色的園區為總目標,著力破解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發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公平,以優質園帶動薄弱園,實現了兩個園區的相長雙贏、共同發展。
集團化辦園是將一定區域內兩所以上幼兒園以人員合并、資產鏈接、技術互助等形式整合成統一管理、共同建設、協同發展的學前教育聯合體。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普惠幼教資源的迫切需求,緩解了“擇園熱”的問題,但是,也還存在辦園條件差距較大、辦園質量有待提升、師資力量水平不足、優質教育資源不均、特色活動需要培育等困難和問題,需要破解。
科學定位、認清現狀、厘清問題,才能確立目標、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鞏昌幼兒園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集團化管理的總體目標,即集團內部實施統一管理,實現同步發展,整體提升各園區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為特色化發展奠定基礎。園務會從宏觀上對集團化辦園提出了第一個“三年規劃”:第一年:實施“八個統一管理”,即統一制度建設、統一園所標識文化、統一課程管理、統一作息時間、統一教研培訓、統一教師績效考核、統一幼兒評價、統一督查評價,實現兩個園區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同步發展,整體提升。管理主要通過輸入式,縣門街園區為北關園區輸入資源、文化、管理、師資等,這種類似于“輸血”式的支持與代償,有利于簡捷、高效、快速實現目標。兩個園區具體情況不同,發展目標和工作方式不可完全復制。針對兩個園所各自的優勢,集團提出了“合而不同”的管理思路。其中,縣門街園區有規范的管理基礎,因此發展目標為“增內涵、樹品牌”,今后發展的重心確定在提升園所文化內涵,突出隊伍建設,提煉辦園特色,打造園所品牌;北關園區起點較低,當前發展目標定位為“抓規范、促發展”,發展的重心確定在管理的標準化、流程化、規范化上,形成優良保教常規,保障園所穩步發展。第二年:幫助北關園區發掘潛力,調動內驅力,實現自我發展。真正強壯機體的是自身的“造血”機能而非靠“輸血”維持。這可以稱之為“造血”的階段,管理方式以督促指導、檢查提高為主,提升園區執行園長管理水平,打造高素質教師團隊。第三年:錘煉挖掘,形成特色。挖掘北關園區所處區域不同的資源優勢,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園特色,而縣門街園區也在兼容并蓄的過程中,形成更加寬厚的辦園風格。計劃在3年內,形成以強帶弱、優勢互補、百花齊放的集團大同氣象,帶動隴西學前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
兩年多來,在縣門街園區的示范引領帶動下,北關園區實現了快速提升,縣門街園區的人才輸出也激勵著自身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集團化辦園實現了城區園、郊區園的共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對策與做法:
1.改善辦園條件。重點是針對“薄弱園”——北關園區?;I集發展資金80萬元,鋪設磁懸浮地板、人工草坪,實現活動場的全部軟化;購置大型活動器械2套和文體活動器材若干件,調劑縣門街園區活動器械50余件套,制作幼兒沙池,開辟種植區,全面改造幼兒衛生間,配置盥洗、消毒設施等,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招標實施的120萬元的北關園區室內外裝修、教學樓粉刷、電氣化取暖設施建設和食堂改建等項目工程完工,一座全新的鞏昌幼兒園北關園區成為北關郊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提升辦園質量。作為省級示范性幼兒園,集團化辦園后的鞏昌幼兒園緊扣核心辦園理念,依托“環境、課程、管理、團隊、家園”五條主線,形成了新的辦園特色。在保教活動實施中,根據園情、學情,突出四大課程:常規課程(甘肅省快樂與發展課程資源包)、主題課程(隨著每次節日的來臨,根據其內涵生成相關的主題活動,將文化自信融入一日保教生活中,從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為幼兒開設生動的教育課)、特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更好地傳承經典,各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誦讀經典詩詞,在誦讀中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教育,從小樹立尊老愛幼、謙讓幫助的良好行為);開展兩大教研:周三下午級組小教研,包級園長牽頭,確定主題,根據近段工作需求,開展“閱讀教研”(即在教育教學中,針對自己感興趣,或者在實踐中有困惑的一些問題,以文獻資料的搜索重點書籍的閱讀為主要方式進行研究的一種模式)、“問題教研”(在教育情境中,針對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或者感到有所收獲的重要問題進行研討的一種模式)和“體驗教研”(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在與周圍的人或環境進行有機互動以及在親身經歷的活動中來發現教育問題,進而探尋有效教育支持策略的研修模式);周五上午全園“三層五進式”大教研:(三層五進是指在尊重教師個體發展差異的前提下,面向三個層級教師,即新苗教師、經驗教師、骨干教師,實施五項推進,即內需推進、目標推進、平臺推進、策略推進、評價推進,變教師被動教研為主動教研,更大層面激活教師內需,滿足發展不同教師的特點與專長,又保障整教師團隊的全面提升);堅持兩個戶外活動:晨間體鍛、體育游戲;形成五大園本教材:特色體育、區域活動、創意美工、安全案例、自制繪本,始終將促進兒童發展放在第一位。增進家園共育:通過學期初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進課堂,通過咨詢、講座、研討、親子活動、記錄幼兒成長檔案和網絡互動等方式,搭建了家長和教師面對面的平臺,架起家園平等、尊重、合作的金橋。兩個園區先后開展互動式、幫扶式保教研討、觀摩活動30余次。北關園區由“兩教共?!鞭D變為“兩教一?!保纬繖z、常規體格檢查等衛生保健工作的全面開展,實現了該園區保教質量的全面提升。
3.提高保教水平。集團建立骨干教師崗位互換交流制度,每學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參與園區崗位互換交流。建立互動交流培訓制度,縣門街園區教師“送管理送優課”,展示優秀教學活動、保育常規工作;北關園區教師到縣門街園區取經,觀摩同課異構、半日開放活動。自集團化辦園以來,北關園區有8名教師在全縣教科研活動、教師才藝展示中榮獲一、二等獎,有20人次參加了園級骨干教師、教學新秀、師德師風演講等活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保教技能。保育教師全部取得了《保育員崗位證書》,并在園內的多項技能比賽中,保教水平得到鍛煉和提升。
4.共享優質資源。縣門街園區在給予財力支持的同時,在活動器械、教玩具、電腦等硬件設施和環創材料等教育硬件資源上全力支持北關園區,全面改善其保教、辦公條件。成立園總教研室,定期開展園際間教研互動交流,通過園辦公平臺共享優秀教育案例、優秀課件及其他教育資源??h門街園區匯編成冊的《區域活動》《特色體育》等4冊園本教材、電教資料、特色課程,成為指導北關園區教育教學的有效資源。兩個園區還建立微信群、QQ群為教師提供交流平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5.培育特色活動?!耙杂螒驗榛净顒?,寓言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2],“珍視生活的獨特價值,以游戲為主要形式開展一日活動”[3]。在保持和提升縣門街園區特色主題活動質量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北關園區所處區域的人文資源,創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活動,編排了展示非遺文化的云陽板,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和有計劃有組織的系列活動。開展的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內容豐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形式多樣,感恩教育意境深遠,趣味活動有聲有色。如,開展了全園晨間體鍛、體能循環活動,舉辦了家園趣味運動會、兩園特色體育游戲展演、親子手工制作、經典誦讀展演、“經典詠流傳”傳唱、重陽節敬老孝老、慶“三八”節感恩、元宵節城區民俗展演等活動。班級特色活動更是亮點不斷、精彩紛呈,高蹺、云陽板、舞獅舞龍等傳統文化節目贏得了家長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