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寧市城中區教育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關于教育效果的論述中提出:“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一樣倒塌下來。”在學生個體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個性特點、行為養成、學習習慣等方面影響最大也最直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第一粒扣子。”[1]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產生的社會教育,是一種系統、科學、普適、階段性的教育形式,而家庭教育則更具針對性和連續性。兩種教育取長補短、有機融合、協同發展,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高度概括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今后家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全國婦聯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在中小學、幼兒園建立家長學校,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2]。為充分了解家庭教育及指導需求現狀,筆者按照“核心區域學校、其他城市學校、城鄉接合部學校及農村學校”在某區分組開展問卷調查,調查涉及轄區21所小學1-6年級學生。通過問卷統計顯示,55%左右的城鄉家庭均表示比較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說明該區一半以上的家庭對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需求較強烈,家長有意愿通過學習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指導。在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渠道方面,接近80%的家長傾向于學校等教育機構的專業指導,由此可以看出家長對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度、信任度和依賴度較高,自己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行動力尚不足。家校聯系方面,有高達70%的家庭是由母親與學校聯系,聯系的原因多為孩子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以教師要求后的被動聯系居多,沒有主動聯系的意識。而其他家庭成員與學校聯系甚少,認為孩子送到學校就算完成任務了,主動聯系溝通的意識淡薄。家校互動的方式多為學校單方面的安排,問卷數據顯示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多采取學校定期通知相關活動的方式,活動次數每年1-3次為主,每次時間為1-2個小時,遠遠不能滿足家長及時解決實際家庭教育問題的需求,且形式較單一,如講座、專題家長會等,沒有真正實現家校互通融合發展。
1.家校共育有利于學生身心成長。兒童成長是在其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教育引導所實現的成人、成才過程[3]。面對頗有個性的00后、10后,很多任教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面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常常反映壓力很大,如果單單依靠學校有限的時間和教師有限的精力來教育孩子,效果微乎其微。兒童個體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學校兩大教育陣地的影響。在家庭中,兒童的個性特點和性格習慣初步形成;在學校里,學生通過系統、科學的社會教育,進一步深化家庭教育成果。實現家校共育,要以促進孩子成長為目的,以尊重孩子在每一個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和孩子個體的獨特性為基礎,促進孩子生理、心理和社會屬性的完善,實現孩子個體的生命價值。通過家校雙方努力,一方面能讓兒童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感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循循善誘,另一方面也能讓其在嚴謹、有序的學校環境中,體驗教師科學計劃和嚴慈相濟的教學引導。
2.家校共育有利于學校教育教學推進。在現實中,部分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成績有所下滑,就找各種客觀原因,不做自我反思也不與學校溝通,矛頭直指學校和教師,第一反應就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問題,或是新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學科知識掌握不扎實、授課方式單一等,來自家長的要求多,學校壓力大且“眾口難調”。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此類問題往往是家長與學校缺乏溝通,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覺得已經盡到應盡的義務,把希望寄托給教師和學校,一出問題便推卸責任,矛頭指向學校和老師。事實上,家長在做好學生衣食起居照料的同時,應主動助力學校教育,主動加強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現狀,形成教育合力,發現問題及時配合解決。同時,家長要走進學校,親身感受孩子的學習、生活環境,感受校園文化,了解學校的核心理念,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多視角觀察審視評價孩子,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客觀、正確的引導,切實推動學校教育教學進程。
3.家校共育有利于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具有持續性、針對性、多元性、全面性等特點,但也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尤其當下,“4+2+1”模式的家庭居多,讓很多孩子形成了自私自我的觀念,熊孩子的“鬧劇”屢見不鮮,這與不科學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教師經過完整規范的師范教育后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專業的學科素養,加強家校溝通時,教師可從客觀的角度輔助家長合理地開展家庭教育。家長也應該主動參與學校教育,從“家門”走進“校門”,多角度觀察了解孩子,重新審視改進自我教育方式,進一步引導孩子成長。另外,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聘請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團隊,根據提前征集的培訓需求“點菜送課”,為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錦上添花。
1.構建團隊,專業指導家庭教育。通過問卷分析可知,不論城市還是鄉村學校的家長在學校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方面都涉及多個領域,包含“如何有效創設家庭學習環境”“生活與習慣培育”“社會性能力發展”“文明禮儀習慣培養”“安全與健康知識”“如何增進家庭親子互動情感”等多方面的指導。上述需求如果僅依靠學校的專任教師輔導,在專業性、實踐性等方面都顯得單薄無力。為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機制,由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團成員由大學教授、骨干教師及學生家長組成,多領域人士合力參與,能進一步提升家校共育指導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講師團立足“孩子入學、家長入校”的理念,不斷挖掘家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講師團職能,采取集中培訓和個別指導等靈活多變的援助形式,常態化開設家長學校大講堂,定期分赴各學校開展各類家庭教育主題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個案分析等方式,主要從家庭教育基本理論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入手,結合實際案例,針對個人成長關鍵期的重要性,講解不同階段孩子身心發展特點,闡述家庭教育的指導策略,不斷推動家庭教育專業化發展。同時,依托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講師團專家可有效利用QQ、短視頻等新媒體與家長、教師溝通,定期推送網絡課程、視頻鏈接以及文字影音資料等,讓家長坐在家里也可了解到科學實用的家庭教育資訊。
2.打通渠道,家長參與共同治校。秉承“人各其美、和以共進”的育人思維,弘揚良好家風,積極傳播和引領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為家長提供深度體驗實踐的平臺,讓家長走進學校,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多視角觀察、評價學生,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基礎。學校要進一步建立完善家委會、家長讀書沙龍、親子活動、微信管理、家長開放日、家校生三級聯動等制度,通過有專業特長有授課意愿的家長在學校課堂或實踐場所開設“微課”等方式,提高家長的參與熱情,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深化教師對家長的了解,確保家校融合有序開展。定期邀請家長推門聽課、主持班會或隊會等舉措,教師可征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傳達學校對家長和家庭的希望和要求,促進相互理解,打造育人升級版,下實家校融合“一盤棋”,推動家校教育“抱團”發展,擦亮家校同頻共振“名片”,有力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3.縱深交流,家校牽手協同育人。家校攜手互動配合,共同促進家庭教育,共同教育引導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充分調研、征求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各學校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家校共育方案,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成長期待,形成教師、家長的共育策略。教師要加強家校溝通,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溝通技巧,尤其是年輕教師要提升業務素養,增強育人自信心,通過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加深互動,提升共育效果。學校在鼓勵家長參與治校時,可通過開展“學校好家長”“最佳志愿者”等評選活動,讓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到推薦環節中,在年終表彰大會上進行表彰,將獲獎者的先進事跡廣泛宣傳,一方面肯定家長治校工作,另一方面調動廣大家長參與治校的積極性。教育行政部門要深入調研各校共育現狀和需求,提供師資、資金保障,協調社會力量助力共育,做好服務工作。家長要通過多途徑獲取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關鍵節點,及時與孩子交流,同時主動參與學校的各項共育項目,變被動為主動,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在家校互通互動的運行機制下,接受理念一致的教育,減少內心沖突,清晰認識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期待,實現自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