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臺縣光彩幼兒園
有關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比知識水平更為重要。然而在當前情況下,很多幼兒還不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農村幼兒,因為教育發展較為落后和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他們難以接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但實際上,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為幼兒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所以,農村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并協同多方的力量,為幼兒養成好習慣奠基。
1.見生人不知道問候,也不會使用禮貌用語。很多農村家長缺少給孩子的引導,教師也只是注重對幼兒智力方面的教育,缺乏禮儀教育。
2.有不良的衛生習慣。農村的幼兒大多數情況是土里來土里去,在衛生習慣方面,就根本缺乏意識。農村的家長也覺得這方面的教育就根本沒有必要,他們認為在農村“干凈是沒有用的,且只能干凈一會兒”,所以,幼兒從小就接受不到衛生習慣方面的教育。
3.沒有很好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控能力。由于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存在不一致的特征,還有大人嫌麻煩,幼兒的很多事情都包辦代替,因此幼兒在家的表現遠不如在幼兒園的表現,導致其不能形成很好的自理能力。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居多,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祖父母既要看守好孩子,又要干家里的農活,所以沒有很多時間管理并教育幼兒,因此會通過看電視或玩手機來讓他們“安靜”一會兒,這使得幼兒長時間沉迷于電視或手機無法自拔。
4.存在不良的飲食習慣。一般情況下,幼兒偏食、挑食現象會經常發生。筆者注意觀察到,很多幼兒不但要吃食堂餐,還會吃一些零食,只有少部分幼兒沒有吃零食的習慣。同時,幼兒在吃飯過程中的專注力也較差,經常是吃中帶玩,有時候光顧著玩忘了吃,致使吃的飯菜都是涼的。
1.農村的家長對育兒知識了解太少,而且大多數家長不重視孩子在養成方面的教育。大多數農村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是讓學習知識技能的,而對于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是很重視,同時也沒有認識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孩子的重要作用。再者,家長給孩子沒有樹立好榜樣。幼兒年齡比較小,認識能力不足,但卻擁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自身具有不好的行為習慣,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所以,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得不到有效培養與父母有直接的關系。還有,一般情況下,祖輩的溺愛加上父母的溺愛,幼兒所有的事情都讓大人包辦,使得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得不到堅持。
2.教師對幼兒的情況了解不夠,而且對其良好的行為沒有給予正向鼓勵,強化不夠。幼兒的身心沒有發育成熟,認知結構也不完整,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日常活動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告訴幼兒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誤的,鼓勵幼兒做到舉一反三,形成正確的認知方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雖然教師在不斷重復,但是鼓勵和強化不夠,沒能讓幼兒養成長期的行為。
3.幼兒園教學有嚴重的“小學化”傾向。幼兒園為了迎合幼兒家長的需求,會為幼兒安排大量的智力課程,如識字、算數等,而在養成教育課程方面的設置不足,致使幼兒沒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長此以往不但影響了幼兒的身心發育,而且還給其以后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
1.教師要規范日常教學管理并給予幼兒更多的關愛。一方面,教師應該展開規范化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在當前情況下,就農村教育事業來看,其還處于較為落后的發展狀態,很多農村幼兒園建設不夠完善,并且有很多問題會限制教育教學的展開。為此,幼兒園還應該定期展開對教師業務能力的培訓,以此來促使他們道德水準和工作責任心的有效提升,這樣一來,便可以為農村幼兒教學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因為農村中有很多留守兒童,所以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全體幼兒,并給予留守幼兒更多的關愛。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面對幼兒所表現出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應該做出及時的表揚,同時也要鼓勵他們繼續保持[1]。面對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教師也需要采取合理的懲罰措施,以此來讓他們正確地面對自身的問題,并做出改正。
2.設定系列化教育方法。就3-6歲的幼兒來看,這一階段的教育教學極大地影響著他們個性品德的形成。而且,因為幼兒有著很強的可塑性,所以在個性品德形成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反復,為此,教師就應該強調系列化的教育內容,并有效結合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來制訂幼兒的一日活動常規。一日活動常規中主要涉及幼兒一整天生活和學習中需要遵守的規則,或者是在與人交往和其他生活行為等方面的準則,如要有時間觀念,知道什么時間點應該做什么事情,或者是站有站姿、坐有坐相等。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時間制訂系列教育,如在幼兒剛入學時展開愛集體的教育,在十月一號國慶節時展開愛祖國的教育,六一兒童節時開展爭做好幼兒的教育等,諸如此類的系列教育活動還有很多。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也需要教師注意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如引導其說話輕、走路輕等等。除此之外,還應該讓幼兒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讓他們學會愛護公物和保護環境等。
教師在選擇行為習慣教育方法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性格特點等等,如面對性格內向及膽小的幼兒時,教師應該強調對他們勇敢精神的培養;而面對個性強硬的幼兒時,則應該強調培養他們寬容善良的個性;對較為叛逆的幼兒,則需要采用綜合教育方法[2]。總之,因為家庭教育和所處環境等的不同,在接受教育時幼兒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教師就應該充分觀察幼兒心理狀態變化,然后再合理地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幫助幼兒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重視引導作用。就幼兒來看,因為他們年齡很小,而且不具備完善的身體機能,所以就很難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活動,因而會常常出現做事情時難以控制自身思想和行為的情況。對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增強幼兒自覺性的重要意義,然后借助時機隨時引導教育。
(1)進行語言提示。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合理提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關系著幼兒自覺性的提升。為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對幼兒的語言提示,以此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樹立行為榜樣。除了語言提示,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也會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等方面產生影響。為此,教師一定要充分樹立好自身的形象,使幼兒能夠在自己的帶頭下改掉不良行為。
4.重視家園共育。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經歷較為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園和家庭必須要做出有效的配合。就實際情況來看,有很多幼兒在幼兒園里的表現是非常好的,但在家中卻一反常態。面對這樣一種情況,幼兒園和家庭就應該形成教育的合力,以此來幫助幼兒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對此,幼兒園可以在農活忙完的時間召集家長進行交流或是進行家庭訪問,以此來了解幼兒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并就這些問題制訂出解決的方案[3]。再者,因為很多農村家長文化水平較低,不知如何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教育,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同家長溝通交流,向他們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或者可以告訴他們一些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總之,習慣作為幼兒行為中的組成部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習慣的支撐下,幼兒可以更好地開發自身的智力并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所以,教師應該把握好學齡前這一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為其奠定好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