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繪畫是人們進行自我認知表達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兒尤其喜愛繪畫。繪畫這種藝術活動,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的欣賞力和表現力并發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日常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往往是幼兒繪畫能力培養的主體。而家長是幼兒成長中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培養幼兒繪畫能力方面也有不容推辭的責任。調查發現,家長更注重幼兒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等,很少關注幼兒繪畫能力的提升。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實現家園合作、協同教育,才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很多教學實例和研究表明,在幼兒繪畫教學中,通過家園合作,可以為幼兒的素質教育提供基礎和保障[1]。現結合家長角色在幼兒繪畫教育中的現狀,以及如何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探索提高幼兒繪畫能力的方法。
素質教育倡導“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繪畫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手段之一。然而調查顯示,諸多幼兒家長普遍認為英語、數學、樂器等能力就是幼兒綜合素質的體現。家長此種觀念,忽視了幼兒繪畫能力的培養,甚至擠壓幼兒繪畫時間、精力,使繪畫行為無法有效進行。幼兒時期是各種感知發展的敏感階段,在這個特定的階段進行繪畫教育對幼兒各方面發展都具有深遠作用。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繪畫觀念,為幼兒創建培養繪畫能力的平臺。
許多家長自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在陪伴、指導幼兒進行繪畫學習、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會走入過度強調繪畫專業知識的誤區,從而忽視幼兒繪畫興趣、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家長在指導、評價幼兒的繪畫作品時言行上會表現出違背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行為。這些行為在陪伴兒童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幼兒的求知欲受挫,甚至對繪畫活動逐漸產生煩躁、厭惡等情緒,嚴重影響了幼兒繪畫學習和創作的熱情,達不到繪畫對幼兒多方面能力培養的預期效果。
家長對幼兒繪畫能力培養方面,與幼兒園并未達到思想上的一致性。在諸多幼兒園中,家長和老師應該是一種平行的合作關系,但受到長期以來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家長主要是配合老師,甚至還有家長認為將幼兒放到幼兒園就不用再管,這樣的家庭與幼兒園關系嚴重制約著幼兒能力的提升。在幼兒繪畫能力培養過程中家園關系更是如此。老師會根據手工繪畫課進程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讓幼兒在家中與父母合作完成。但這樣的做法很難得到家長的支持,甚至有些家長還抱怨老師作為教育主體,為何要讓孩子回家繪畫。種種現象表明,在幼兒繪畫的教育方面,家園沒有實現密切配合和有效溝通,缺乏家園雙方的有效合力。
一是轉變思想,認識培養幼兒繪畫能力的重要性。繪畫不是家長普遍認為簡單地涂涂畫畫,而是調動多方面能力的復雜腦力活動。在繪畫過程中,幼兒需要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鎖定繪畫目標,運用空間想象能力、創造力、感知力將物品展示在畫作中。這充分表明,幼兒繪畫能力是幼兒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在幼兒的教育中,家長對幼兒的成長具有感染性、長期性、針對性的教育影響[2]。因此,在幼兒繪畫能力提升方面,家長要轉變思想,充分認識到繪畫能力提升對幼兒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加強與幼兒園相互配合,助力幼兒的繪畫能力提升。
二是正向指導,豐富幼兒美的體驗。幼兒由于分析、綜合思維能力還沒有形成,感知能力也較為籠統,極少能夠畫出結構完整、比例適當的形象。如畫人物常常把耳朵忘掉,胳膊和腿常常畫得與身體不一致,不合比例,在色彩運用上,常常憑著自己的喜好,把太陽涂成綠色,把大樹涂成紅色,把自己所畫的形象涂成一塊塊一條條的顏色,處處表現出幼兒的天真和稚拙。如果家長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幼兒作畫,一味地追求線條、比例,一味地講授繪畫的造型、方法,把幼兒表現出來的天真、稚拙的作品視為劣品,這樣就會把幼兒的天性扼殺在搖籃中,最終使幼兒喪失對繪畫的興趣[3]。
家長應積極學習科學指導幼兒繪畫的觀念和方法,摒棄“畫的像不像”評價方法,多采用正向評價法,樹立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如當幼兒想要畫一件事物,卻不知如何表現時,父母要把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放在首要位置,這時可用“言語”引導他作畫,通過幼兒視、聽、講、觸摸等多感官參與的經驗綜合,加強幼兒對繪畫內容的表現欲望和構成概念[4]。
三是創設氛圍,激發幼兒的繪畫熱情。“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的抽象思維有一定的發展,但是他們的認知仍是建立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若為其創設適宜的環境則更能夠激發幼兒的繪畫意愿。為進一步激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創造環境條件,實現幼兒的繪畫能力更上一層樓,家長可以在家中設立“美工一角”或“美術區”,通過材料的投入和環境的創設來向幼兒傳遞各種信息和刺激,進而激發幼兒參與繪畫活動的興趣。在家中設立的美術區,讓幼兒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繪畫藝術氛圍,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藝術修養與藝術氣息,全面提升幼兒多方面的素養。
一是深挖資源,鼓勵家長參與繪畫的創作。家長資源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資源之一,特別是幼兒家長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又擁有著不同的經歷,在家園互動中家長們可以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從而提升幼兒園育兒效果。在幼兒繪畫教育中深入挖掘家長資源開展好共育工作,讓家長運用自身的經驗技能,不僅能有效地拓展教師與幼兒的視野、豐富見聞,還能在激發幼兒繪畫創作靈感的同時,密切親子關系,提高幼兒表達內心情感、意愿、感受的能力。
幼兒園可以邀請有職業特色的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課堂教學中。例如,在組織大班幼兒進行《蜜蜂》畫作的創作時,筆者所在園,邀請了身為高中生物老師的毛毛爸爸,利用他在生物方面的專業知識為幼兒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生物課——《認識蜜蜂》,而毛毛爸爸通過圖片、動畫視頻、標本等展示環節讓幼兒對蜜蜂的習性、蜂群結構等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講解后,幼兒和家長利用畫筆和各種各樣的材料共同進行繪畫創作,最終呈現出一幅幅向精彩的作品。活動后,所有幼兒都更加喜愛蜜蜂,并經常向老師反饋:愛聽家長的授課,更有幼兒將那天的畫作掛在臥室中。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幼兒的繪畫興趣,提升了教學有效性和影響力。
二是增強體驗,提升幼兒創作的感知能力。繪畫如同幼兒的第二語言,幼兒們通過手中神奇的畫筆記錄自己對生活的看法,表達著自己的情緒與內心思想,可以說繪畫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幼兒對生活體驗的再現和反應。傳統的幼兒繪畫教學往往只注重繪畫技巧的傳授,僅僅以“畫的像不像、好不好”來評價幼兒的繪畫能力,而忽視了幼兒自身生活經驗對其繪畫創作的價值作用,使得幼兒的畫作雷同性較高、缺乏童趣。體驗是想象和創造的基礎。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幼兒繪畫教學中,應當合理地引導幼兒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進一步引導幼兒在生活體驗中發現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加深自身對生活中事物的印象,為美術創作活動打下基礎,而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離不開家長的支持。
如為引導幼兒參與好《春天在哪里》主題繪畫活動,幼兒園可以組織“踏春賞景”親子活動,創造條件讓家長帶領幼兒走出家門,走進社區、公園等幼兒熟悉的環境,與幼兒一起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探尋,并通過視頻記錄下春天來了后這些場所中的變化,感受春天的氣息,豐富幼兒對春的經驗感知,為接下來的繪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素材,而幼兒完成的畫作也各具特色、富有童趣。
三是創設環境,用專業技能提升幼兒的繪畫能力。幼兒園作為培養幼兒的專業機構,在繪畫能力培養上要有別于家庭,應提供給幼兒更加科學、專業的繪畫指導和繪畫體驗。如在幼兒園創設美工區,不僅在區域中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畫筆、創作材料等,也利用區域內的墻面開辟了專門的展示區,定期展出幼兒們的優秀畫作,供幼兒們欣賞,使幼兒們受到作品的熏陶,并在美工區旁開辟一定空間成為幼兒交流話題的素材來源區。在交流時,通過幼兒畫作等實體內容,引導幼兒發表對畫作的看法、喜歡的原因、希望修改之處等,通過交流鑒賞,提升幼兒對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總之,通過家園共育合力助力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能夠促進幼兒心理、生理、智力、品德的全面健康發展。為此在組織開展幼兒繪畫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只有不斷引導家長轉變自身的美術教育觀,深入挖掘好家長資源使其參與到幼兒繪畫環境的創設中,才能真正體現家園共育在繪畫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