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峪關市酒鋼三中
2017版課標明確強調地理教學應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生活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實踐活動,構建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課程。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來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地理學科文理兼備,其綜合性、地域性和實踐性強的特征在研學旅行課程中凸顯出優越性和重要性,使其成為研學旅行的“先行者”。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人地協調發展觀和地理實踐能力。其中地理實踐能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是支持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地理實驗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在野外環境熟練使用地理工具(地圖、羅盤、GPS等)、設計各種方案,運用地理知識防避自然災害,利用數據推導、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能力。在社會生活環境中,關注社會現象并分析其成因的能力等。研學旅行則是在校外的真實世界學習、實踐,無疑能有效提升地理實踐能力。筆者以所在學校舉辦的研學活動為例,談談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校地理實踐能力。活動內容如下,2019年寒假和2020年暑假期間,學校舉行了主題為“嘉峪關現代科技研學旅行活動”,在嘉峪關氣象局、西部明珠氣象塔、東風航天城、核城404廠、玉門石油工業基地、豐源農業科技示范園和紫軒葡萄酒莊園等七個研學基地進行了多個研學主題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包括氣象、工業、農業、能源、國防、科技等豐富多彩的研學內容。這些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真實的世界,去認識、辨別、觀測、調查、體驗、領略、思考、探究、推導、總結,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學習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校外知識,更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能力首先包括地理考察能力。地理野外考察是指學生對地理環境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專項觀察和綜合觀察,包括地質地貌、氣象物候、農業、工業、環境等。研學旅行中,學生走出教室和校園,走進社會和大自然,觀察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現象,親身感受自然界的魅力,發現自然界的奧秘和神秘,認知自然的規律和真諦,探究問題的實質,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嘉峪關氣象局和氣象塔的研學旅行中,同學們實地觀看氣象設施和各種氣象儀器,聆聽講解,了解它們的用途和工作原理,領會知識并做好筆記。然后親自進行氣象觀測和操作,對嘉峪關當天的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雨量進行觀察和觀測,記錄和整理數據,并對整理好的數據進行總結、概括、推導。與其他同學一起討論得出結論,用數據和結論解釋實際的地理現象,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同學們解釋了嘉峪關冬春季節沙塵暴多發的原因,嘉峪關太陽能銷量好的原因,位于嘉峪關的鋼鐵企業酒鋼廢氣排放量大但是造成的酸雨危害并不嚴重的原因等問題,并且更加理解了近年來嘉峪關市政府所進行的環境生態工程建設的積極意義。再如,2019年寒假在嘉峪關豐源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研學旅行時,室外雪花飄飄寒風刺骨。進入溫室大棚后,大家感受到的卻是溫暖的春天的氣息,從而對大棚改變溫度要素有了切身的體會和認識。大家查看記錄了大棚內的溫度,與之前記錄的室外溫度進行了數據對比,從數據上又進行了量化的認識,感受到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成果,看到了科技對農業發展、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通過考察和思考,說明嘉峪關大規模進行大棚種植的有利條件。在這些研學旅行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在考察、觀測、感受、體驗、動手、動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鍛煉……研學過程中積極思考、解決問題,提升了地理實踐能力,也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
地理調查就是通過參觀、訪問、查閱資料、展開調查等多種方式,對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等進行直接的、有計劃的、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動。地理調查能力也是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學旅行可以提高地理調查能力。在研學旅行中,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地理現象變化多樣,鮮活的情境層出不窮,學生面對這些實際的事物、現象和問題展開參觀、訪問、調查獲得結論和真知,必然能夠極大地提高地理實踐能力。例如,在紫軒葡萄酒莊園的研學活動中,其優良的品質得益于優質的原料——葡萄,那么嘉峪關地區的葡萄為什么品質優良?影響葡萄生長的因素有哪些?同學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首先大家設計了調查方案,研究出了需要調查的問題(主要對嘉峪關的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和技術、政策、資金等社會經濟要素進行調查),確定了調查研究方法(網絡查詢,到有關部門如氣象局查找資料,與莊園的員工和技術人員交流了解情況,請教老師等方法),分組并且布置和明確任務,不同的小組完成不同的研學問題;然后收集、整理調查的數據和資料;最后結合資料和數據大家一起討論、推理得出初步結論。影響嘉峪關葡萄種植的有利的區位條件主要是:嘉峪關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有機質和糖分的積累,冬季溫度低,病蟲害少,環境潔凈等有利的自然條件。與老師溝通交流,接受老師的指導后,每位學生撰寫了自己的研學報告。同時,大家在參觀紫軒酒窖時,對這個亞洲最大的單體酒窖的溫度、濕度等條件進行了調查,形成了建設葡萄酒窖的必要條件的結論。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參觀、走訪這些實地,得出了新西蘭畜牧業發達的原因,相比較在從書本上認識這個結論,領會更加深刻,學習的效果更好。以上這些研學旅行活動充分顯示出,地理調查是同學們實地探究、獲取真知的平臺,通過這些地理調查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同學們的地理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是地理教學改革的助推器,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開放空間,促進地理學習的拓展和深入,研學旅行中深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是提高地理實踐能力的途徑。在研學旅行中,為了更好地完成研學旅行任務,首先需要學生提前對研學地點進行了解。對研學地點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進行查詢,做到心中有數,這就需要學生查閱大量與研學點有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大多數是課本上沒有學過也查不到的,網絡查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因此,前期的信息準備工作離不開網絡的查詢。例如,在進行航天城的研學旅行前,同學們通過網絡查詢了我國四大衛星發射基地的條件,便于對比四大基地的優劣勢,從而得出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優勢和重要性。在進行核城404廠的研學旅行前,同學們對該廠的建設歷史進行了網絡查詢,有利于了解我國核工業的發展歷程。在進行玉門石油工業基地研學旅行前,通過網絡查詢的資料,學生了解到玉門油田的發展歷史和突出貢獻。其次,現實的環境情況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所以學生遇到的地理問題更多,有些也更奇妙,而這樣的問題在課本上是沒有出現的,也得不到解釋。這就必然需要大家查找資料,相互討論。在查詢時,網絡信息的查詢很快捷、多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得到必要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再經過討論和教師的指導,最終得到符合實際的結論。這些互聯網資源的查詢,可以幫助學生體驗開放式學習,減少過度依賴老師和教科書的學習心態,形成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習慣,促進認知素養的提升,發展了地理實踐能力。
總之,目前研學旅行在提升地理實踐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地理實驗方面。地理實驗能力是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研學旅行中地理實驗的質量不高、數量不多、種類有限。這與研學旅行在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發展較晚有關,因此在各個研學基地沒有形成一定數量的地理實驗項目,這一問題還有待改進和完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研學旅行成為地理教育教學的新方式和新內容,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已成為提升地理實踐能力,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