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琳
(遼寧普蘭店區職業教育中心 遼寧 大連 116200)
“好習慣成就好人生”是我校的辦學思想,近年來我校一直致力于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我校養成教育特色實踐歷經了七年時光,這么多年實踐下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行為大多是遵照“行為標準”來做,很難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我們一直倡導的“有禮有序”定位的只是外部的標準,“有禮有序”應該是落實育人的途徑。育人應該有更高位的目標,所以我們組織討論重新定位了育人目標,把行為養成教育上升為人格養成教育,把“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作為學校育人的核心目標。“健全人格”包含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環境;能廣泛地與人交往,并及時調整和處理好人際關系;能保持身心健康發展,保持心理平衡;能在學業和事業上不斷取得進步。
1.1 討論制定一堂好課的標準。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學校成立了“課堂教學改革指導中心”,組織全校老師討論,我們認為:一堂好課不應局限在教學重點把握,難點突破,教師教態儀容,板書設計,而是首先關注健全人格的養成。通過不斷討論、修正,我們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做到心中有他人。老師眼中要有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道題講了十遍了,怎么還不會”這樣的話不能出自老師之口,因為它說明老師沒有真正去了解學生為什么不會的原因。學生眼中要有他人,自己的學習與活動不能或盡量少地打擾或影響其他人。
關注良好的學習品質。當自學遇到困難時該怎么辦,老師可以怎么引導?當合作出現爭執時該怎么辦,老師可以怎么引導?當學生轉過身來關注聽課的客人時,老師該怎么辦?……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就是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問導教學”中我們格外強調堅持力、自控力、專注力的培養。
凸顯學習興趣與能力。課堂教學中,特別強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能否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問題,課堂上創設的情境能否超越教材,充分激發學生思維,關注發散思維是我們評價好課的標準。這是也讓學生成長為有個性的獨立人的必備條件。
1.2 約定構建靜悄悄的課堂文化。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先生在《教師的挑戰》一書中寫道:課堂應該是靜悄悄地革命,只有在安靜的課堂中,學習才會發生;只有在安靜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相互間關注、關照。安靜的課堂是培養學生文明素養的重要陣地。
在佐藤學先生的理念指引下,我校老師和學生從手勢、語言、互動、走動、時間等方面進行了約定,以期培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質。
看似簡單的約定背后是課堂中師生人際關系的和諧:師生間真誠平等,學生不會因為迫于壓力而隱藏自己的問題;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大家都能心領神會。這樣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賴以形成良好學習品質的基礎。
2.1 細節標識,無聲的教育。這些年,我們設置了“三點、三線、三禮”的教育細節標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規則意識,也能彬彬有禮的與人交往。
三點:“擺放點”(室內物品有特定的擺放位置點)、“轉彎點”(直角轉彎,滲透著一種標準意識,避免安全隱患)、“消聲點”(食堂門口、午休時間點等提醒靜音的時空點)。
三禮:“招手禮”(當隊禮行走遇到師長時,微笑招手)、“注目禮”(每天早上8:00國歌響起時,面向國旗方向,立正敬禮)、“第六道禮”(當你由跑步轉為走路時,請到第六道跑道上走)
三線:“禮貌線”(走到校門口一米處,主動向站在校門口執勤的老師、保安敬禮問好)、“1/3優雅人生線”(上下樓梯,請走樓道靠右1/3處,避免安全隱患)、“雨傘線”(雨傘按長短分類,折疊好,成‘一’字擺在走廊平臺上)
2.2 課程整合,生動的教育。學校構建里六大主題文化區:自然科學探索區、鄉土學校體驗區、運動休閑感受區、文學經典品味區、魅力班級展示區、生活藝術創造區。
精致的校園環境,處處移步異景,非常美麗,在這樣的校園中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上的熏陶。
校園環境要為人的發展服務。為了更好的實現人格養成教育的目標,我們著力將校園資源進行課程開發與整合。將百果園的果樹按年級進行了劃分,每個年級按照分到的果樹進行課程整合研究,在果子的成熟季舉行成果匯報,期待著孩子們經過六年的課程整合學習、活動體驗,鍛煉他們的膽量,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引導他們自主探究進行類似項目學習的活動。
德育教育,絕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不是某科老師的事,而是所有學科老師都要做的事情。如何將所有學科教師的教育力量擰成一股繩,我們通過班務研討這一平臺,集聚學科教師的智慧,共同解決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班務研討一般兩周一次,形式分兩種:一種是班級所有教師共同研討,這種形式比較正式,另外一種是某幾科老師針對班級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與班主任進行探討,形式上比較自由。
比如針對“學生有令不行怎么辦”這一問題,在班主任的帶領下,開展了正式型的班務研討會。各任課老師陳述了各自教學中學生有令不行或對指令打折扣的現象,如美術課不帶材料、科學課有些孩子不認真完成課堂作業、信息課部分孩子排隊不及時等。各科老師從“要求不嚴,沒有持之以恒”“受周圍事物干擾”“教學內容設計不吸引孩子”“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評價方式”不同等幾個方面做了原因分析。接著,共同尋找對策。班主任首先闡明了“指令不要太多、嚴格要求并持之以恒”的觀點。其他老師提出了統一評價方式、多和班主任交流、發揮班干部管理作用等對策。在活動總結環節,全體老師共同梳理出了幾點做法:細化評價,讓每一個任課老師便于操作,讓任課老師的評價和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結合;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互通有無,加強交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在各堂課上的表現……
我們建立了自己的行為內容體系——福娃在校一日常規八塊。“文明進校”“物品擺放”“環境衛生”“兩操集會”“課間休整”“文明就餐”“午間閱讀”“有序放學”八個板塊,串起了福校孩子在校一天的常規行為線索,形成了我們學校不同時段的文化景象,讓福娃行為能落地。每個方面都制定了細化的標準。比如物品整理 關鍵詞:歸類、整理
行為標準:清空書包,掛在椅背
書本分類,上小下大
朝向一致,書目朝外
紙張歸類,疊放有序
我們積極與家庭、社會對接,將學校里學生養成的優秀品格,帶到家庭、社會上。通過家校聯系本以及各種網絡溝通渠道,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品格養成。能主動整理房間,自己制定房間整理的標準;每周能為家庭成員學做一道菜,并能收拾好廚房衛生;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認真閱讀課外書,能積極主動預習、復習,自己制定對學習的評價方式等等。
我們不僅僅是培養好學生、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好公民。開車時如何遵守交通秩序?坐公交車時要注意什么禮儀?社區環境衛生如何共同維護?……這樣的命題都通過班隊活動課、品德教育課以及晨會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落實在學生的實踐行動中。一名社會公民的良好素養,就應該這樣一點一滴從小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