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垣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兒童學習語文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兒童時期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兒童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兒童以后的生長發育過程,處于兒童期的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還是形象的、具體的、感性的,需要用動作、情境來幫助思維,直接經驗是兒童學習的基。他們必須通過與人和物的相互作用,進而使原有的直接經驗與現實的直接感受和體驗產生相互作用。構建起真正內化的新的知識經驗。因此,兒童期的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兒童心理和學習特點為基礎,創設具體情境和有效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它研究的是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學習語文也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但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屬于兒童期,思維能力有限、認知水平較低。兒童時期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兒童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兒童以后的生長發育過程,處于兒童期的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還是形象的、具體的、感性的,需要用動作、情境來幫助思維,直接經驗是兒童學習的基礎。他們必須通過與人和物的相互作用,使原有的直接經驗與現實的直接感受和體驗產生相互作用。同時,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也決定了這一時期語文學習的特殊性。因此,兒童期的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兒童心理和學習特點為基礎,創設具體情境和有效活動,在活動中調動和保持兒童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開展語文活動對提升學生語文經驗,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引導學生快樂探究、快樂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享受思維的樂趣,提高思維的品質。正確引導學生利用好閑暇時間,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語文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實踐與研究的歷程,使學生形成對語文的正確態度,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在兒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興趣是一種帶有濃厚情感色彩的心理傾向,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探索新知識的動機。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活動的內部驅動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活動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樂意參與并真正實現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長期對課堂的觀察,我們發現語文教學雖然采用了多活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在合理分配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方面還是存在較大不足,所以,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銘記學生分的需求,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積極性的活動。在教學活動設計時,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使語文課堂活動多而不亂,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學目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一方面,教學活動要符合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更有助于學生接受知識。另一方面,教學活動必須是生動活潑的,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如講故事,猜想等。同時,教學活動類型要具有多樣性,關于一個話題可有多種不同的活動選擇,而非長時間持續的單一活動,否則會使兒童學習積極性下降。
讓兒童在生動活潑的語言引導下學習。情境對于語文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創設情境更夠使教學活動更有感染力,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主動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知識。在創設情境時,可采用色彩鮮艷的畫面,動畫,生動的情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幻燈片,實物,簡筆畫,圖片,多媒體等直觀手段將知識具象化,創設生動的情節,幫助學生理解,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師要根據兒童的語文水平,設計適度的課堂活動,有針對性地通過活動鞏固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活動既不能太難,打擊兒童的積極性,又不能太容易,沒有挑戰性。適度還表現在活動的數量上,不能為了使課堂氛圍看起來活躍而隨意進行教學活動。這這樣既不能幫助學生學習,還可能導致課堂紀律問題,影響教學活動。運用激勵機制,鼓勵兒童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應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每個學生的成績和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肯定。在課堂上,可采用口頭表揚和精神表揚或讓其他同學鼓掌以示贊揚。也可采用物質獎勵如:獎勵糖果、紙制獎牌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后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揚,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相反,若得不到相應的肯定,學生會對活動失去興趣,也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導致消極的學習態度。
讓他們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講授,更重要的是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提升能力。鑒于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讓他們安安靜靜地坐著聽一堂課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課堂對于兒童來說是極其沉悶而乏味的。其次,如果活動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他們注意力就很容易渙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意調動兒童手、腦、口、耳、眼、肢體等多個感官,使他們在課堂上一直處于“活動”的狀態,不容易分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好地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根據學生特殊的身心發展需求、認知水平等合理地組織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讓語文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