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技師學院 浙江杭州 311500)
競技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最大限度發揮和提高人的體能、心理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潛力,以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活動。如今的競技體育的表現因素包括了對抗性、競賽性和功利性。競技體育的構成包括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競技體育管理。
競技體育的文化內涵[1]包括:(1)記錄人類創造潛能的運動文化;(2)提高社會道德水平規范的文化,競技體育中樹立的公平、公正、民主、協作;(3)提高審美意識的情感文化,可以凈化人的社會情感,提高社會的審美情趣,陶冶社會心理觀念文化所負載的價值,在深層次結構方面影響著社會心理和民族精神,競技體育對人的教育、對人的社會化作用、對個性的發展和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與社會活動的“社會人”始終處在社會競爭關系中,在法律的范圍內競爭更優的生存和發展資源,就如同競技體育在規則的框架下追求突破自我,戰勝對手,獲得優勝。專業技術人員能力一般包括:一般身體能力、崗位特殊身體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專業創新和發展能力[2]。一般身體能力和崗位特殊身體能力是基礎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是核心能力,專業創新能力是發展能力。不同的人對同一專業技術有不同的身體條件要求,專業技術提高需要的一般身體練習和崗位特殊身體練習存在差異,如競技體育中運動員選材與運動訓練的關系。在社會競爭環境中,利益關系的牽扯是復雜的,優勝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在狹小的運動場上,是將這種復雜關系的濃縮,隊友、對手、裁判、教練、觀眾等,都是影響比賽進程和結果的因素。所有的選擇、提高和發展,是主體的實踐在時間的進程中反復驗證的過程,在主體的選擇下發生的歷史改變,提高主體的自我認知和管理是關鍵因素,如競技體育管理。
事物的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共同推動事物的發展。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在同一社會中具有相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家國價值觀和共同的國家制度體系。個體或組織之間同時也具有斗爭性的現實。個體或組織在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勢必需要資源,資源在一定范圍內是有限的,從而導致競爭,在共同價值觀的作用下,引導競爭精神和意識,將問題的根源定位于自我而非對手,通過尋求自我的突破找到戰勝對手的方法和途徑。
競技體育發展至今,“超越自我、追求極限、戰勝對手”是其核心主題,其中的“自我”是指具備進取欲望的群體和組織。隨著社會發展、制度變化及民族和地域差異,都不能改變和泯滅競技體育功能的性質,以及發生作用的過程和結果。競技體育在不同層面的不同主體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個體層面用于激勵和提升自我,社會組織層面用于統一價值觀、團結個體、引導競爭意識、刺激組織價值的實現,國家和政府層面在不同歷史階段,競技體育的功能有不同的傾向[3]。從結果看,國家層面通過競技體育的功能引導在特定時期的社會進程中起著激發內在動力的作用。1981年的中國,改革開放初啟,國門初開,封閉幾十年的中國陡然發現與世界的差距,一度喪失制度和文化自信,在具有世界話語權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企圖瓦解中國的背景下,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杯冠軍、1982年首奪世錦賽冠軍、1984年首奪奧運會冠軍、1985年蟬聯世界杯冠軍、1986年蟬聯世錦賽冠軍的五連冠適時地強烈刺激了國人的自信,造就了激勵一代人的女排精神,各行各業相信自我實力的提升是可以追趕和超越別人的,只要具備自信就是可行的,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堅定了信念[4]。在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新年賀詞中[5],提到了2019年以十一連勝奪得世界杯冠軍的中國女排,重現1981年的全勝奪冠。再提女排精神,是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排精神”作為競技體育精神的典范,成為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精神動力,實現人民生命質量提高的精神支撐。
競技體育所衍生出的競技精神,是激發社會潛力的內在動力,它既來源于人“取勝和對抗的本能”和“追求戰勝對手”的動機,也來源于生存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競技精神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的。第一,競技精神刺激人類創造的潛能。第二,競技精神源于競技體育,競技體育的本質是競技精神[6]。競技體育是以規則為邊界,所有參與者遵守規則是競技體育正常開展的基礎,競技精神在這樣的前提下產生,先天具備了很強的規則和權利意識。競技精神在各行各業滲透的過程中有利于具有較高群眾基礎的行業道德規范的養成,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第三,競技體育不僅可以展現人體的肢體運動美感,而且競技體育精神是集體項目展現團隊合作的和諧之美、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全力拼搏的競爭之美、運動員在競技場外與對手惺惺相惜的友誼之美、運動員在訓練中艱苦奮斗的拼搏之美、運動員在競技場外與球迷魚水之情的人性之美。競技精神可以凈化社會情感,提升社會和諧度。第四,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包含了競技體育精神的內涵,競技體育精神承載了部分民族精神的優良傳統,通過競技體育的形式使民族精神的內涵不斷充實。“女排精神”作為競技體育文化內涵的總結,影響力已經超出體育范疇,輻射全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競技體育精神都可以激勵一代國人。
隨著中央依托職業技能競技推廣職業技能和職業教育,在國內構建了全新的競技舞臺,從地方到全國,最后登上世界舞臺,鼓勵職業技能從業者憑借技能改變命運,形成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追求卓越的職業技能新風尚。
職業技能競技繼承了競技體育中的競技精神。在規則和社會道德的規范下,賽前通過對自身創造潛力的挖掘,賽場上頑強拼搏和竭盡全力的競爭,是給予對手最大尊重的方式,是競技精神的精髓。
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技能,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工匠精神的主體是個人,是通過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敬畏,在專業領域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實現在技能造詣上的突破。競技精神是在與對手發生競爭關系時,如何處理與對手競爭關系的方式、態度和品質。工匠精神即在處理競爭關系時作為主體個人對自身從事專業的提高所需要具備的方式、態度和品質。工匠精神具備了競技體育文化中創造潛能的文化,工匠精神不只在職業技能領域,也包括體育運動員對待運動項目技戰術的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是競技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競技精神的內核,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競技精神才有意義。
職業技能競技是將職業能力通過高度集中的方式以競技的形式展現出來。在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狀態下檢驗職業能力水平,挖掘職業能力潛力和競技者的精神力量。職業技能競技是以標準化的比賽為手段與基本形式,以提高項目水平與影響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競技水平的手段包括極限發展人的體能、競爭意識與意志、決策方法。自1896年舉辦第一屆奧運會,競技體育經過百年發展,對人體極限的探索和競技經驗的總結都獲得了長足的積累和發展。將競技體育對人體極限體能的探索和文化內涵的成果滲透和指導職業技能的發展,解構和重組為適應職業技能發展的人體體能要求和競技文化內涵,通過職業技能競賽的形式推廣職業技能競技的文化內涵,形成技能領域的奧林匹克精神,成為獨樹一幟的蘊含豐富職業素養標準和職業價值觀的物質及精神文明標桿,引領從業者完善專業技能,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