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落地,“2030健康中國”正式升級成為國家戰略,大健康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有權威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運動人口將達4.35億,每年都會有近0.9億的人在日常運動中發生運動損傷[1]。不僅于此,大眾休閑娛樂、康體保健、競技體育等體育文化、精神層次的需求亦日益提升。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將“全民健身”提升為國家戰略。在《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促進康體結合,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2]”。2016年,又在《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通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3]。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康體、體質檢測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提倡開展健身咨詢和調理等服務。
但是,當現我國運動康復機構有效供給仍尚存短板,面臨不足。第一,國內康復體系存在醫院消費偏高、按摩店不專業等棘手問題,運動康復有較高的用戶需求市場。第二,運動康復目前所占大眾日常健康消費的比例極低。第三,大眾休閑體育、競技體育的發展,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廣對運動康復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日增。第四,目前運動康復指導、健康管理相關行業仍存很大發展空間,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培養相對滯后。依國際水平估計,到2020年中國至少需要40萬康復技術人才,人才缺口非常大[4]。
因此,高等體育職業類院校依托社會、企業、體育系統科研等主體單位,開展健身咨詢和康復等服務,有利于提高開放辦學程度,實現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產學研的轉化。
對現有的教學場所、醫療場所、實驗室、專業教師、醫務人員與對外服務進行優化整合,對實驗設備、醫療設備進行完善、升級。實施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校內完善、合并、升級各小規模的實驗室、醫療室等,重點建設康復鍛煉仿真實驗室、實訓基地。利用醫務室建立運動康復推拿實訓基地。
二是加大綜合實驗室投入力度。在政策上、經費上給予足夠的支持,提高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內設PT實驗室、康復評定室、針灸、推拿實驗室等,配齊常規設備,如牽引床訓練階梯、肢關節訓練器等,以滿足實踐教學需求。
三是建立有效的實驗室人員的培訓機制,加強合作與交流。加強與全國各高校、康復保健基地的交流,定期派出專業教師、人員參觀學習,及時把先進的經驗引進來。
康復實訓平臺的搭建,就是要緊密聯系運動隊大賽備戰工作的需求,進一步實現全民健身事業,切實解決重點運動員醫療和康復問題,而擔當這一重任的最直接途徑就是建成較為完備的實驗室。
2.2.1 訓練監控實驗室
首先,訓練監控實驗室應具備兩個基本功能:人體機能評定功能、運動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控功能(主要包括對訓練負荷和方法)。
其次,優越的硬件條件和多功能性,構建出完善的教科研服務體系實驗室群。如一個中心實驗室,若干小實驗室,主要包括機能評定、生化測試、低氧訓練、科學選材等。
最后,除具備精良器材設備之外,促建評價、管理機制也尤為重要。如通過網絡平臺,為優秀運動員建檔,便于生理機能等數據的跟蹤、查詢、分析,指導科學訓練等。
2.2.2 生化實驗室、康復治療
生化實驗室、康復治療主要承擔作業療法、運動療法、生化監測等課程內容的實驗教學任務。
首先,實驗室建設可先后分二期建設。前期建設主要滿足康復治療、神經和運動損傷(骨骼肌肉拉傷)康復的物理常規理療的實訓教學。二期建設是滿足康復功能評定學、生理生化指標監測、心肺疾病物理治療的教學等。
其次,實驗室要配有優化組合器械。如股四頭肌訓練椅、上下肢關節訓練器、胸背部矯正運動器、腕部功能訓練器、踝關節活動訓練器、頸腰椎治療牽引床、牽引網架、OT綜合訓練工作臺等。
走學院內涵發展路線就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條件建設,探索更加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鮮明專業特色,提升專業層次、完善課程設置,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一是優化教學體系,整合課程資源,推動體醫結合。加大加強特色課程,如運動處方、運動營養、體育保健等;加入運動康復技能課程,如推拿、保健按摩、心肺復蘇、針灸等,有利于運動康復的服務工作。
二是根據院系專業發展的要求,加倍建設校內康復治療技術中心實驗室;擴建、新建實驗室,購買實驗設備,適時更新和維護重點實驗儀器模型;軟硬件設備能滿足科研、教學需求。
三是優化打造綜合性“雙師”科研團隊。將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生理、運動心理等多學科研究人員匯集,實現多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提高科研實力。
四是明確辦學定位和方向,共建人才培養,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與行業的合作。并面向各級運動隊、社會保健、體育俱樂部等企事業單位,使學生在隨隊康復保健的真實環境中成長,提升實操水平。
現今,大眾為健康投資意愿愈來愈強,社會更需要一種有別于傳統醫療機構和體檢中心的、全新的、個體化的、醫檢分離的健康管理和咨詢機構。《綱要》提出不同行業要深度融合,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那么,積極協同多部門和社會參與,加強行業的溝通協作,方能促成合力。實施思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體醫結合。加強與醫療單位、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社區康復機構、企業間的合作,建立總局與省市醫療保障協作模式,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康復機構網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形成保障合力。
二是整合體育系統內部院校、科研所、重點實驗室和運動訓練基地的優勢資源,完善科醫訓一體化的服務保障體系。體育局下設科研所、體訓大隊、登山隊、摔柔中心、體育職業院校等都有運動康復理療中心,據調研很多康復、體能訓練的研究設備常年閑置,甚至被封存或是僅服務于自身部門,沒有物盡其用。因此,各體育系統醫療部門不僅要加強相互間合作,更要與社會資本、社會資源主動對接,促進運動與康復協同發展。
三是建立平等參與機制,逐步形成“政府支持、各方協作、社團管理、市民參與”的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由長期的分離狀態向深度融合轉變,需要構建相應的體制與機制[5]。體育醫院門診、運動健康體檢、科學健身康體等體醫融合型產品是體育健康綜合體的主要服務供給內容[6],它們將共同致力于全民健身事業。
一是建有較為完備的、規格較高的、標準的仿真康復保健實訓實驗室、運動損傷理療實驗室、生化監測實驗室。
二是建成區域培訓、職業資質認證基地,提升社會服務功能。如“康復評估中心”內設運動康復評估、體適能評定、運動醫務監督;“運動康復理療中心”內設功能評定、運動治療、物理治療;“資質鑒定中心”內配運動營養師、健康管理師、保健按摩師等。
三是建立與完善運動康復保健相關的教學、實訓、管理及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健全運營制度,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提高實訓室的使用和運轉效率。
四是既能為學院現有的專業隊服務,也能為高職學生的再就業創設條件;既能為師生、退役運動員等提供技能實訓場所,也具有對外服務的社會功能,使實訓基地達到一定規格、標準,在片區有較高影響力。
五是與醫院、康復治療中心等積極協作,改善辦學條件,努力將實訓基地升格為區域體育醫院或成為高水平運動員的診療中心。
總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形成、運動康復實訓平臺的搭建均是頂層統籌、體醫融合、社會力量共同參、合作互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