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玉
(山東省青島立新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素養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下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為了這一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教師首先就需要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探究與分析,落實更多符合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責任擔當的重要意義,逐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進而實現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
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它的內容源于生活,同時它的學習目的也是服務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開展生活化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還能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產生更加感性的認識,對生活中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來說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作用,所以開展生活化的教學也是滲透責任擔當的一種重要途徑。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規則的意義,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規則,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這些規則設定的意義是什么,如果沒有這些規則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讓學生通過我們的實際生活來理解規則的重要意義,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規則對于我們來說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保護,充分理解規則與自由之間的關系,對規則有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同時,開展生活化的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學會承擔社會所賦予我們的責任與義務,逐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進一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要想確保責任擔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透徹的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知識中提煉出責任擔當的相關知識點,以幫助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不斷提升自身的個人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就可以給學生做一個更明確的具體示范,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動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引導學生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來。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進一步樹立學生保護與傳承民間藝術的意識,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的尊重民間藝術的情境,并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在民間藝術文化節上,小明在欣賞土家族所帶來的擺手舞時就聽見旁邊的小朋友嬉笑地對同伴說:“哈哈,他們的動作真的是太奇怪了,這也能稱之為舞蹈嗎?”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接下來小明與旁邊的小朋友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并將后面的故事以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現,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表演出來的故事最貼合實際,最有趣。通過具體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端正學生對民間藝術的欣賞態度,同時還可以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喜愛與認同感,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民間藝術的背后價值與意義,樹立繼承與發揚民間藝術的偉大理想,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感,高效地實現責任擔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責任擔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今后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應對生活中的不同事件。為了確保責任擔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可以在實踐操作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今后更好的建設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條件基礎。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探訪古代文明》一課時,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以后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后探究任務,讓學生在課下收集早期文明在其他方面的重要貢獻,如醫學、數學、建筑、文學與藝術等,并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制作成早期文化手冊,比比看哪一個學生制作的手冊內容最為豐富。通過開展這個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更進一步感知古代文明成就,感受古代勞動者的智慧,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養成弘揚優秀傳統與文化的習慣,提升學生傳遞知識的成就感,以此確保學生責任擔當素養的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為了讓責任擔當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得到更高效地滲透,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道德與法治教學任務,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地優化與創新,讓學生可以在利于自己成長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環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與社會責任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以此從真正意義上完成素質教育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