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橋 沈陽大學
當前,在體育強國號召、全民健身大覺醒和終身體育新理念的新時代,高校體育肩負著育體、育人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等多元教育功能。面對新形勢、新思想,高校籃球作為高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高校體育普遍的提高身體素質、塑造健全人格等教育功能,同時又兼顧運動自身的特點與價值,其涉及的學科包括運動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等,是一項具有綜合性的運動項目;其職業化發展趨勢和商業化發展價值亦不斷加深,等等。借助體育高政治站位和體教融合發展契機,籃球教學改革勢頭良好,學術界亦有眾多研究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涉及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師資力量、場地場所、訓練時間等籃球教學要素。而本文對新形勢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思路進行探析,旨在為研究學者提供有價值的思考。
從宏觀方面,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為高校體育指出方向,2020《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從體育課程開設、教材體系建設、強化訓練、健全競賽體系、配備體育教師、改善場地器材、統籌社會資源、完善評價機制、加強組織保證等方方面面促進學校體育改革。另外,高校籃球肩負著培養后備人才的任務,國際體壇各大杯賽和聯賽的賽事規則等,為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從微觀方面,一方面,包括學校組織領導的重視程度、學校場地設施設備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學生籃球運動的水平等等。另一方面,籃球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教學過程,包括基本運動知識、運動技能、戰術規則等,其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亦對其教學改革產生影響。
新形勢、新思想、新理念下,對籃球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義。教師在自身知識技能、課堂呈現、角色定位等均呈現了變化,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者、課程體系的研發者、體育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學生賽事訓練的組織者、專業知識的學習者等多種角色一體,對籃球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一方面,籃球教師要積極適應角色定位,增強責任意識和職業使命感,并全面提升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強化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學校組織部門重視體育工作,關愛籃球教師的津貼、職稱晉升、職業發展等福利待遇。
學籃球的大學生們,其籃球運動水平參差不齊,身高,體重,身體反應能力,情感和興趣并不統一,轉變教育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確定了學生主體地位,提倡教學內容是為了學生服務,督促教師進行差異性教學,個性化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中,學生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況深入了解,落到實處,制定相應的教法對策,因材施教。一方面,從直接傳授模式到探索學習模式轉變,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具體情況從學生的需求和基礎入手,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學會運動技能的基礎上,理解與體會籃球運動的樂趣。另外,真正突破教師中心論的傳統思想,但并不是無原則的妥協,因為,在體育教學中,運動傷害事故難免發生,并且學生的自覺性很難在短時間內調動起來,因此教師的主體左右不能忽視。
體教融合系列文件提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發展的活力”。籃球教學改革,建議調動社會力量,融合社會學校的資源,一方面,賽事資源融合,將學校組織的賽事與社會組織的賽事融合,打破賽事壁壘,實現班級比賽、同城比賽等體系的構建,以賽促練;另一方面,訓練場地融合,利用社會組織俱樂部的力量,承接學校場地設施的服務,優化場地資源、設備設施。
綜上所述,高校籃球教學改革,教師角色定位發生改變,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成了教學改革的探索者、實踐者,教師因而面臨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等研究創新的新任務;教師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發生改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使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另外,社會力量的介入、新的管理體系、環境資源等,將為籃球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