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青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莆田 351100)
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廣泛推行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授課方法應順應此潮流積極作出相應改進,要求教師樹立開放式教學觀念并探索創新教學方式,基于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弘揚社會主義文化,樹立良好的道德法治觀念和公民意識,將創新元素和時代精神融入日常課堂教學,提升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實現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因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法治的內容具有其獨特的抽象性,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體驗,對小學階段的理解水平和邏輯特點進行精準把握。教師應基于學科素養培育進行教學設計,根據所授內容創設與之契合的生活情境,由此引發學生切身思考和體悟,從而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法治觀念全面滲透進學生思想和行為之中,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進行具體的實踐運用。
在靈活的情境創設中提升學生體驗感,對小學階段法治教育而言十分重要。此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深化對教材的理解,將教學內容進行體悟和內化,有助于形成差異化的思維模式,并有助于法治觀念在學生思維中的滲透,是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問題教學是教學創新的有效途徑,其目的是將特定教學情境進行抽象化描述,對問題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問題本質,并自主尋求解決思路,從而提升教師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要求教師以兒童實際生活體驗為出發點,從中提煉并深入發掘問題,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圍繞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實現開放式的課堂教學,令學生通過實際思考尋求解決途徑,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例如《上課了》一節,教師可以采用引入情境并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以令學生形成良好的課堂秩序和學習習慣為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和社交技能。首先,教師以提問引入課題,為什么幾分鐘之前大家還在玩耍,現在卻回到各自座位上了呢?同學回答說因為上課了。教師接著提發問,如何知道上課時間和上課科目呢?通過提問,學生回答可由課程表得知,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如何做好充分課前準備的問題,并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營造積極活躍的討論氣氛,各小組同學經過討論整理出具體的課前準備計劃,教師對此給予肯定與鼓勵。然后,教師通過課件中圖片或視頻展示,向學生展現一些學生由于課前準備沒有做好,導致上課時遇到難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對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進行開放式的思考,并進行交流討論,以深化學生對課前準備重要性的體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并培養學生初期規則意識。
精準提出并生動展現問題對于法治內容的教學有重要意義,教師應關注兒童成長中的困惑,融合教學主題設置問題,直觀展現問題,以循序漸進的提問為達成課堂目標的驅動力,開展有效體驗活動,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此教學方法利于引導學生在對具體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提升學科素養,培養觀察意識和問題意識。
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學生思維邏輯的深度,時機準確且表達洗練的高質量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猶如激起千層浪的一粒砂石,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和價值取向本質的思索,從而體現出更高層次的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意義。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緊抓事物和問題的本質屬性,把握關鍵的提問時機,如學生思路中斷或思維模式初成等時期,還要鼓勵學生進行深刻的獨立思考,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推動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取向的形成。
以《我是班級值日生》一節,該課的教學目的是令學生了解值日的概念和工作內容,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和責任感。教師首先可播放值日的相關視頻和圖片資料,令學生將生活中相似的值日活動與值日概念聯系起來,了解值日的意義和內容。然后,教師可進行開放式的提問,令學生針對“如果今天你值日,那么你可以為班級可以做些什么”這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激烈討論,回顧日常值日內容并展開聯想,設想做什么可以令校園學習環境更加整潔優美,討論結束后將討論結果填入表格,推舉各組成員進行上臺展示,通過組間交流開放學生思維,并加深對班級建設的理解。教師通過此方式可以引發學生對參與值日的本質進行深入,即相當于團隊建設與個體利益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良好的集體責任感與團隊意識的形成,為日后的法治教育奠定良好的意識基礎。
教師通過精巧地設置問題,在一定問題導向下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空間,可以大幅提升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并利用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模式并改進學習方式,有效保護并促成了學生法治觀念的萌芽。
總而言之,提升小學生法治意識是社會公民意識建設的必然要求。教師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可以引導學生在多層次的情景體驗和獨立思考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行為和價值觀念提供正確思維導向,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奠定法治意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