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富瑞
(甘肅省景泰縣中泉學區 甘肅 景泰 730404)
為了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要重視結合教學實際,不斷制定更加高效的教學模式,從而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水平。本文以傳統文化滲透為研究,分析了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的滲透途徑。
首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增強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隨著民族不斷發展,逐漸沉淀各種文明和思想,而傳統文化便是其具體體現。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切實體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演變,進而強化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從根本上提升民族凝聚力。然后,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主要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非常多樣化的內在涵義,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由此對學生產生較大影響,使其在教學期間切實體會古人所具備的良好品質,逐漸樹立起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以全體小學生為對象,可以充分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滲透傳統文化,能夠豐富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其在語文教學中的參與度,從根本上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
2.1 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識字還是寫字均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以對于教師而言,在識字與寫字過程中需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現階段,漢字是有且僅有的一種表意文字,換言之,漢字有機結合音、形、義,無論是智慧性還是文化性都非常強。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當識字與寫字時,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識,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漢字以及文化傳統的興趣。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弟子規”、“三字經”等均屬于啟蒙教育經典,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發揮其輔助作用,為學生認字提供幫助。另外,教師可為學生講解與漢字相關的內容,包括其出發點以及典故,以此方式讓學生有效記憶漢字。
以“山”字為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將“山”字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為他們講解該字的象形含義,幫助學生理解其內在涵義,切實體會傳統文化內涵,從根本上掌握漢字。利用字理識字這一方式,使學生更好理解漢字,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提高他們的記字效率。在講解漢字時,教師應該有效結合傳統文化,以此滲透傳統文化,逐漸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2.2 在古詩文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效應用傳統文化,由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幫助,使其切實體會古詩詞所蘊藏的傳統文化,所以當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提高對教學展示形式的重視程度。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應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理解內在涵義,切實體會其文化價值。以“小池”為例,描述了泉水與小荷等,通過幾個文字,學生無法切實體會具體場景,所以教師需要應用多媒體,將詩詞描述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提高他們的賞析能力,同時滲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古詩詞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非常強大的人文性特征。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應用傳統文化,必須提高對人文性教育的重視程度。在熟練閱讀以及記憶古詩詞之后,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相關知識內容。利用此種方式,便于學生切實理解與認知古詩詞中的情感色彩,為學生提供相應幫助,使其理解其內在涵義,充分體會人文性,久而久之形成完善人格以及正確人身觀和價值觀。
2.3 熟讀典故,以史為鑒。當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對傳統文化加以應用,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使其熟練閱讀典故,在此期間讓學生學會以史為鑒。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所形成的典故不勝枚舉,而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語文教師應該吸取其中的精華,并去除其中的糟粕,幫助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傳統文化內在涵義,進一步讓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借鑒歷史。長期以來,西方文化逐漸融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學語文教學,并影響小學生思想,導致他們較為輕視傳統文化。所以,當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加強對歷史典故的講解,由此強化學生意志,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舉例而言,當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教學內容為依據,講解相關歷史典故,比如“臥薪嘗膽”等,從而讓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堅定信心,切實體會相關品質,比如為國犧牲等,逐漸培養學生的美好品質。
總之,傳統文化需要弘揚與傳播,作為新時期教育工作人員,要提高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結合以上實踐研究,在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過程,應該結合學生學習實際,不斷采取更加高效的滲透途徑,以此才能不斷提高傳統文化滲透水平。希望結合實踐探索,能夠為相關教師提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