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坤
(廣西桂林市資源實驗中學 廣西 桂林 541400)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已經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在傳統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注重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導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學生普遍缺乏古文化知識,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認知。對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更好的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1.1 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對知識的學習上,學習壓力較大,缺少有效的課外閱讀和知識的積累,從而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很難對傳統文化產生足夠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使學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了解歷史人物的經歷和情懷,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2 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傳統文化是歷史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沉淀所凝縮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愛國精神和良好的價值觀念與道德品質,通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1.3 降低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使得西方國家的文化理念紛紛涌入國內,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學生對西方文化如數家珍,卻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有效的降低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2.1 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初中語文相對于小學語文而言,其知識體系變得更加的復雜,包含大量的文言文、古詩詞和經典文學作品,但無論是古文還是現代文,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因此,教師要深入的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進而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所散發的魅力。例如:在進行《論語十二章》的教學時,論語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和美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的性格特點,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將論語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在積累知識的同時學習和感受傳統文化,進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2 詳細品讀,感悟文中情感。古詩歌在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它們不僅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學創作價值,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情感精神,其學習對學生情感精神的升華以及文學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無論是律詩還是漢樂府詩、亦或是賦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學借鑒價值,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詩歌題材的解析以及結構的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創作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寫作技巧以及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詩歌中蘊含著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態度的分析則可以升華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情感精神感悟,對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2.3 開展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在傳統文化滲透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時還需要積極的為學生組織課外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例如: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組織學生進行“詩詞大賽”“朗誦大賽”等等,從而有效的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豐富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