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烏里·達杜什 阿卜杜勒阿齊茲·艾·阿里 翻譯:張盼盼、張蓉欣
金融危機后,雖然全球范圍內制造業就業減緩,但2001—2014年之間有所回溫。制造業需求的持續快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貢獻尤為重要,這足以彌補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所帶來的影響。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率增長要高得多,這反映了其在方法和自動化上的奮起直追。就中國而言,勞動力雖向高附加值、高生產率部門轉移,卻對生產率的提高貢獻微薄。
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提供的新崗位中,僅有10%可惠及勞動力新進者和農民工。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就業在總就業中所占比例似乎已達到頂峰,這也證實了“過早去工業化”假說,服務業和非制造業工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中堅力量。2001年,只有5個國家制造業雇傭人數超過100萬,且都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制造業就業在總就業中的比重顯著增加。
然而,采用價值鏈視角可能會影響這一結論,因為上下游產業中的大量崗位并沒有納入制造業——這些上下游產業的工作崗位雖然不一定依賴于同一國家的制造業,但很明顯都依賴于制造業。 制造業就業份額增加的國家,可能已經看到了經濟的顯著增長,但這之中的因果關系往往難以證明。許多國家雖然制造業就業份額下降或增長停滯,但經濟仍然持續增長。 國家間的就業趨勢差異很大。
接受調查的國家中,只有少數國家的國內制成品最終需求增長足夠迅速,能抵消因生產率提高造成的就業下降。比如,在2008—2014年間,中國國內制成品最終需求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長,這才剛好能夠抵消生產率大幅提高對制造業就業產生的影響。 在幾乎所有國家中,相較于國內最終需求和生產率的變化,國際貿易對就業起著次要影響。
危機前的中國是一個例外,在很大程度上,制造業就業增長歸功于改善的貿易平衡。雖然法國、摩洛哥和美國的貿易平衡不斷惡化,拖累了制造業就業,但內需和生產率起的作用更大。 凈中間品需求對制造業就業也起次要作用,與國際貿易對就業的影響不相上下。制造業往往會增加對經濟其他部門的凈購買量。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見證了從制造業到其他產業的凈購買或外包的激增,其程度達到:制造業成為其他部門的凈采購商,而非凈供應商。
中國制造業的就業變化與其他國家的變化幅度不同。例如,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在2001—2014年間,中國增加了約3200萬個制造業崗位,而土耳其增加了200萬個,美國損失了約300萬個,法國損失了約100萬個。實際上,中國增加了約50%的全球制造業就業機會。
盡管中國的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通過貿易順差對許多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反映的是深刻的國內轉型,而不是國際市場的機遇。有充分證據顯示,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并不顯著快于其他經濟部門。在危機后,中國制造業就業更多地受到國內需求和生產率上升的推動,而非出口市場的機遇,這和危機前有所不同。
全球金融危機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各國的最終需求。與2000—2008年相比,中國和美國的制造業需求在2008—2014年期間實際上有所加速,這是因為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能夠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相反,法國和土耳其對制造業的需求急劇下降,調查結果顯示,金融危機使制造業生產率大幅降低。
政策意義在發達國家,制造業常被視為處于衰退之中。這種觀點極具誤導性,因為制造業仍是全球增長產業。全球對制造業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這主要歸功于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尚未滿足,在這些國家中,許多制成品的滲透率只有發達國家的一星半點。
事實上,更為準確的觀點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發展中國家中產階層的不斷壯大,制造業可能仍然是增長的部門,對于那些已經做好準備的國家和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大量的市場機會,再加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顯著上升,人們可以在制造業用更少的付出獲得更多的收益(體現于更高的工資水平),但同時也表明,制造業為勞動力新進者和農民工提供的就業崗位將極為有限。
以總值計算(非以附加值計算),制造業占據世界貿易的最大部分,因此,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基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制造業是所需外匯的重要來源。此外,還因制造業具有活力、能提高生產率以及在世界市場上實現規模經濟的能力,它取得了政策制定者的關注。
但是,面臨大量失業以及就業不足問題的國家,比如摩洛哥,應該像重視制造業一樣重視蓬勃發展的建筑業、公共事業以及服務業的擴張,一些服務行業提供了賺取外匯的重要機會。
有人認為,因為中國和一些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加劇,制造業就業人數下降,因此,必須保護制造業免受外國競爭——但是,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不僅是制造業就業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未經證實,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國際貿易對制造業就業僅起次要的作用。
此外,有強烈跡象表明,隨著中國經濟對內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世界市場的滲透速度放緩,未來國際貿易的影響將變得不那么重要。中國和許多其他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進口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增長率是最快的。
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政策制定者不僅僅要關注所制定的政策和法規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還應該意識到并接受“競爭能夠提高生產率”這個事實,以及生產率的提高將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
因此,評判制造業,不應根據其帶來的就業增量,而應該根據制造業對其他經濟部門的溢出效應、根據其對外匯收入(以附加值計算)的影響,以及對相關產業(比如交通、電信、銀行、物流、市場服務行業,尤其是食品加工業和農業)的效率推進作用來評估。 數據顯示,僅有幾個亞洲國家能夠為輕工業制造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并能以低工資標準來競爭。
此外,正如中國和其他幾個先于中國的主要生產國所示,成本競爭激烈且需要大量雇傭工人的制造業,比如成衣制造,隨著工資水平的提高,往往會迅速遷移到成本更低、工資更低的地區。比如摩洛哥以及大多數工資和成本更高的國家,或許工人工資已經超過了企業盈利門檻,因此,它們面臨的挑戰是,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和制造業中,尋找附加值更高的利基市場。撒哈拉以南貧窮、人口年輕且增速快的非洲國家,可能確實打算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競爭,但除了一兩個例外,它們尚未建立這樣做所必需的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