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李新社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正在發生重要改變,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成為新時代綜合國力的主要特征之一。數字化信息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生產中的重要生產資料,數字經濟也在這種變革中孕育而生。
2017年,我國將數字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壯大數字經濟”,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研發應用,加快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各地方政府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的意識不斷增強,紛紛采取措施探索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
數字經濟作為信息化社會的新經濟形態,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重要驅動力的經濟活動。數字經濟作為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的重要驅動力,加速促進傳統產業與之深度融合,釋放數字信息對經濟發展的發達、疊加、倍增能力。
在產業層面,我國大數據產業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大數據應用逐漸深入。伴隨著應用的不斷擴大和不斷深化,大數據產業已經逐漸從軟硬件投入驅動,轉化為應用帶動,開始形成產業的良性生態。伴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加速落地,對工業數據的收集和挖掘深度不斷加強,工業大數據賦能智能制造、柔性供應鏈等場景的落地。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通過對我國超過1300家大數據相關企業的調查,以及3000多家相關企業的預測分析,截至2019年底,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8600多億元。同時,根據長期積累的大數據信息分析表明,我國目前大數據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政策和制度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各項發展要素協同推進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逐漸帶動各領域產業發生變革,社會會各界對大數據的認識逐步加深,數據開放程度不斷增強,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管理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對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提高廣大企業創新力、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生深遠影響。北京、廣東、貴州、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區在企業數量、整體收入、產業鏈完整度、相關政策環境等方面均以較大的領先優勢領跑全國。
中國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強有力推動。但總體來看,目前還存在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比如,大數據標準規范不統一、數據開放不充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還不夠深入、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與大數據相關的核心技術亟待開發等等。
在新一輪產業變革過程中,要更好更快地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助推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要進一步提高對數字資產的認識,加強對數字資產的管理和應用;二是要加快建立數據標準,推動數據質量的提高和開放;三是要加強核心技術功關力度,盡快適應我國產業發展的需要;四是要進一步推動大數據與新技術融合,深化大數據行業應用,壯大數字經濟,釋放數字資產對經濟發展的疊加倍增作用,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