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艷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四十九公里小學 四川 攀枝花 617061)
在目前的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對于小學語文課堂的要求和標準就越來越高,朗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最基礎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夠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學習的效率和整體的質量,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需要充分重視到閱讀的重要性,通過對于朗讀教學的提升和訓練,能夠實現對小學語文課堂的不斷優化,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教師要求,學生也會自覺、主動地朗讀;有了興趣,學生就能從朗讀中享受到朗讀的快樂。如何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呢?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萬次地相信,若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確實,情感是作者心靈在文章中的訴說,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語言文字中的呈現。尤其語句優美的課文,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澆灌的課堂,學生心中將涌起感情朗讀的沖動。這需要教師深切感知語文內涵,引領學生通過具有情感的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課文朗讀教學才能呈現“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情景,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基地,真正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現在的語文教學的一些所謂“啟發式教學”,實質上是“講問教學”,教師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朗讀浪費時間,不如教師多講些,于是他們擠掉了學生的讀書時間,一節課學生的朗讀時間少的可憐。朗讀練習猶如蜻蜓點水,來去匆匆,如在預習時的朗讀,教師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呢?學生往往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更別提讀通課文了,認識字詞了,朗讀儼然成了“花架子”。學生沒有得到充裕的時間去朗讀課文至讀通課文,因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學生好比一個個只能張著嘴待哺的“小塘鵝”,無非是用自己的腦袋去裝老師的思想,他們體會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長此以往如此剝奪學生的朗讀時間,學生必然會失去讀書和理解的熱情。那么我們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特點安排好每節課的朗讀時間,要把朗讀時間交還給學生,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要讓全班的學生讀完、讀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過場”。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的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要鼓勵學生多讀,最為重要的是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朗讀,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書,讓學生通過所讀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讓此時的學生由“聽者”變成真正的“讀者”,讓他們去體會自己的情,領悟自己的理。正如《語文新課標》中提出的:“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四、要使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領讀。
總之,作為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手段上就應當重視朗讀的訓練。有效的朗讀訓練,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級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把課文讀懂、讀美、讀活,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所以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良好的朗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為學生在以后的語言學習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