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茹
(江西省南昌市鐵路第一中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在進行古詩詞的學習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應該對語言進行細細品味,對古詩詞的意境美進行詮釋,這是語文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思想、美化學生的心靈。
對于古詩詞的語言是要求非常簡約和非常有內涵的形式,通過短短幾句詩詞就能描繪出多彩的畫面。在古詩詞的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品味語言的優美之處。為此,教師可以借助作品的理解,開展一些關于煉字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精煉之處。
在詩人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詩詞中,通過慢慢品味可以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意義和詩詞運用到精妙之處,在這句詩詞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兩個動詞“剪”和“理”是一詞多意,可謂是用到恰到好處的感覺,另外這句話中還運用到比喻的表現手法,通過將“絲”來比喻成“愁”,如此的用法是精妙和別致的。在進行詩詞學習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詩詞的積累,特別是其中有積累古代的一些專用的諧音字詞。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有目的進行提問:通過詩詞的分析,讓學生思考如何進行比喻的手法呢?學生經過思考和對以往詩詞的了解,馬上就能得到“絲”與“思”之間的聯系,以此來表達作者的思念情緒。又如在進行李商隱的《無題》詩詞學習時,其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通過學生的學習和了解,學生可以馬上得出答案,其中作者是將“絲”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表達“離愁”之情,這表現手法創新。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的絲是可以剪短的同時是可以整理,然而作者卻認為“絲”是無法進行消滅的,進而表達出作用的無限感慨。從古至今,有著無數的帝王成為了亡國奴,曾經的繁華僅僅是一夜之間的,在李煜心中有無限的離愁涌上心頭,怎么道不盡,說不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對詩詞里面的語言進行分析和鑒賞,幫助學生理解到詩人的感情,為后期的古詩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
在新課標的改革中,對于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有提出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其要求教師對古詩詞的鑒賞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感受到詩歌的美,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從而體會到古典的詩詞帶給學生的意境之美,有效幫助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比如,在進行古詩詞《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作品學習時,其中“無言獨上西樓”這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作者是孤身一人登樓的場景,是多么的孤寂。
緊接著,詩詞“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通過十分簡單的字眼將作者登上樓后所見的畫面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殘月如鉤”其中的作者所要表達意義?學生通過談論和思考,“如鉤”一詞是為了表現月亮的形態,其中意義是通過描述月亮來表現作者此時的心態,看見如此月亮,無數到離愁別恨涌上心頭,作者不禁感覺人生寂寥。通過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的意象,可以體會到詩中所描繪的意境,可以有效幫助到學生掌握好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情感表達是整個詩詞的靈魂和生命,如若缺乏情感的古詩詞,那么作品勢必無味,這就不是完整的作品了。縱觀我國家的經典的古詩詞,其中無不蘊含著動人的情感,對于作者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通過寥寥幾句就能打通與讀者的內心世界,讓我們能夠跟隨詩人的思維在情感世界中徜徉,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2]。
比如在進行文天祥的古詩《過零丁洋》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其中作者所包含的豐富情感。在南宋末年期間,文天祥率領將士們在潮州與元軍作戰,然而戰爭的失敗導致自身和將士們成為敵軍的俘虜,在路過零丁洋之時,文天祥拒絕跟元軍招降的請求,他將視死如歸并且寫下這首詩。當時的作者將生死置之度外,坦言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了自己熱愛的國家而死是光榮的。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講解時,也可以與中國近現代發生的愛國事件有效結合,比如是五四運動、抗日戰爭期間無數國志士和廣大民眾傳頌這篇作品的事例,通過引導學生去體會當時作為戰俘的心理,深刻把握“留取丹心照汗青”背后隱藏的愛國熱情以及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讓學生繼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愛國之情。
通過不斷的古詩詞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語言之美,讓學生去感受作者作詩之情,有利于學生增加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