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雪 劉禮堂
“明史熱”作為社會上約定俗成的詞匯,目前尚無正式的學術定義。 按照筆者的理解,明史熱當指一定時期內關于明朝歷史文化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書和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明朝歷史成為輿論熱議話題、對明史的熱捧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力等一系列的大眾文化現象。 根據這一解釋,21 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無疑正經歷著一場明史熱。
討論21 世紀明史熱現象,繞不開的一本書是《明朝那些事兒》,它堪稱網絡寫作的經典案例,也是21 世紀明史熱拉開大幕的標志。 2006 年3 月《明朝那些事兒》在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塊首發;由于引發草根、精英之爭,經歷“倒版運動”①倒版運動:2006 年5 月,《明朝那些事兒》在天涯論壇“煮酒論史”版塊遭遇惡意攻擊并得到版主默認,引發了“當年明月”粉絲推翻版主的運動。事件細節詳見周蘋:《虛擬社區對大眾文化的建構——以“當年明月”為個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年碩士學位論文。后,《明朝那些事兒》于5 月轉戰新浪博客,點擊量從天涯的100 萬上升到新浪的1.7 億。
在《明朝那些事兒》掀起網絡風暴的2006、2007 兩年時間里,歷史學者張宏杰出版了《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初版),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明史的學者毛佩琦出版了《明朝頂級文臣》和《毛佩琦正說永樂大帝朱棣》,作家十年砍柴的《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晚明七十年》也相繼出版。 也是在2007 年,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在當時剛剛捧紅了“超級女聲”的湖南衛視首播,盡管以低收視率黯然收場,但它的故事還遠未結束。
令很多人訝異的是,當年的明史熱現象并沒有成為“一陣風”式的潮流,反而在十年間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 相比2006 和2007 年,十多年后明史熱度有增無減,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明史話題擁有較高的網絡關注度。截止2020 年11 月,百度明朝吧關注人數接近40 萬人,累計發帖數量接近1200 萬。橫向上來看,同類朝代貼吧(如漢朝吧、唐朝吧、宋朝吧、清朝吧)關注人數均低于10 萬,只有三國吧能夠與明朝吧相提并論(三國吧關注人數達到46 萬人,但累計發帖量少于1100 萬)①在數百年來的通俗演義小說、戲曲以及數十年來的影視作品、游戲的影響下,三國文化幾乎成了國內最流行的古代文化之一,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 當下明史與三國文化受到的網民關注不相上下,足以說明它的影響力。。縱向上來看,百度明朝吧建于2004 年,2007 年人數達到1000 人,2010 年突破1 萬人,2014 年突破10 萬,2017 年突破30 萬②數據來自百度明朝吧網址:https://tieba.baidu.com/f?kw=%C3%F7%B3%AF&fr=ala0&tpl=5。,可謂增長迅猛。 在2011 年開始興起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明朝話題也在各朝代中名列前茅,其關注人數與問題總數都在其他朝代的兩倍以上,同類話題中只有清朝話題與之不相伯仲。
二是明史相關作品的生產和消費均表現出良好態勢。 圖書方面,《明朝那些事兒》 銷量超過2000 萬冊,其作者當年明月自2007 年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后年年入選,2019 年版稅收入更是高達1400 萬;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新版面世;《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等其他明史通俗讀物也紛紛出版。 電影方面,2011 年上映的《龍門飛甲》,2012 年的《柳如是》,2013 年的《大明劫》,以及分別于2014 年和2017 年上映的《繡春刀》第一、第二部,都是重點反映明朝歷史側面的作品。2017 年,隨著《大明王朝1566》十年版權到期,這部被稱為“國劇良心”的明史劇得以重播,不僅引起了全民追捧的熱潮,其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6,堪稱叫好又叫座。甚至在2017 年的全民熱劇《人民的名義》中,明史也刷到了“存在感”:劇中的高育良喜愛明史,他的夫人是明史專家,作為賄賂品的年輕女性高小鳳也是通過學習明史讀物《萬歷十五年》與他攀上了關系。
毫無疑問,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正在經歷新一輪明史熱。 之所以說“新一輪”,是因為人們對明史的關注并非近年來獨有的現象,20 世紀40 年代就曾出現過一次明史熱。 那么,和前一次相比,本世紀的明史熱又呈現出哪些新特點呢?
為了更好地理解21 世紀以來的明史熱現象,筆者決定選擇20 世紀40 年代的明史熱作為參照系。 在這一參照系下,當前的明史熱表現出了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持續時間長。 20 世紀40 年代的明史熱出現在1943 年至1945 年間,其余波至晚持續到1948 年左右③靳成:《20 世紀40 年代明史熱中的四本書》,《紫禁城》2007 年第8 期。;而21 世紀以來的明史熱現象卻并沒有曇花一現,從2006 年算起,它已經持續14 年之久,并且至今尚未有衰退的趨勢。
第二,社會影響廣泛。 20 世紀40 年代的明史熱主要表現在文人群體中間,盡管一些論著也曾通過大眾傳媒面向普通民眾進行宣傳(如《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紙對《甲申三百年祭》的刊發,然而考慮到當時的識字率,這種宣傳能否到達社會下層值得懷疑),但創作主體無疑都屬于知識階層,涉及現實的論戰也是在國共兩大政治陣營之間展開。 21 世紀以來的明史熱現象則得到了草根階層的廣泛參與。以《明朝那些事兒》為例,在文化生產層面,當年明月屬于民間寫作者;在文化消費層面,新浪微博1.7 億的點擊量和迄今為止2000 多萬冊的總銷量代表的也正是普通民眾的力量。在天涯社區爆發倒版運動,尤其是在該書獲得出版界乃至學術界認可后,草根階層與精英階層之間的界限甚至被打破,明史熱成為了一種跨階層文化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日漸發展,明史相關電影的影響力也水漲船高。 以《繡春刀》系列為例,2014 年的《繡春刀》第一部票房達到9000 多萬,2017 年第二部達到了2.6 億, 這說明明史文化已經可以被視為當下中國大眾文化一個較為成熟的細分領域。
第三,明朝歷史形象的正面化傾向。 40 年代的明史熱中涌現了一批影響甚巨的論著,除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外,吳晗的《朱元璋傳》、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都是在借明朝歷史的黑暗影射國民黨當局①靳成:《20 世紀40 年代明史熱中的四本書》,《紫禁城》2007 年第8 期。。21 世紀以來的明史熱現象則有所不同。《明朝那些事兒》著力塑造有血有肉的明朝歷史人物,全書對明朝的歷史評價偏向正面;出身知識階層的毛佩琦在百家講壇主講明史時也提出要“重新審視”明朝,肯定明朝在歷史上的地位;《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的落敗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從愛好明史開始的,但借明史諷刺現實的意味畢竟弱了許多,正面人物侯亮平甚至還以明朝官員海瑞自比。
第四,與青年亞文化緊密結合。 與明史熱“聯姻”的青年亞文化,一是肇始于2002 年的漢服運動,二是在《尋秦記》(2001 年)、《穿越時空的愛戀》(2002 年)等熱播劇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穿越小說。促使明史熱與這二者結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民族主義的興起。 正如百度明朝吧口號“復興漢文化、修正被詆毀篡改的明朝歷史”所反映的那樣,明史熱潮流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在解讀明史時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這就注定了它與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漢服運動的旨趣相通。 同時,一部分明史追捧者并不滿足于對歷史“真相”的追究和論爭,而將自己對明朝歷史的熱愛、惋惜等情緒訴諸超現實文本,在將近代民族危機歸咎于“滿清入關導致文明倒退”的預設前提下,杜撰出《回到明朝當王爺》《官居一品》《臨高啟明》等一系列由明朝(或明末取而代之的漢族政權)帶領中華文明走向現代化的故事。
相比之下,20 世紀40 年代的明史熱更多地指向現實政治的黑暗面,旨在借明史書寫發出要求民主的呼聲,體現的是主流文化傾向,當時既無亞文化一說,亦沒有借用民族主義的思想資源。
總體來說,與上一次明史熱相比,新世紀以來的明史熱現象更持久,面貌更復雜,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也將更加深遠。
在21 世紀的明史熱中涌現出來的一批文本,如《明朝那些事兒》《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明朝頂級文臣》《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等,擁有一些與以往的明史文本截然不同的特征。 對這些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們認識明史書寫在新世紀發生的變化,進而探討不同的書寫方式對明史熱現象產生的影響。
此前已有一些學者對21 世紀的明史文本進行研究,得出了一些可資借鑒的成果,比如有學者將《明朝那些事兒》與孟森的《明史講義》進行比較,認為二者在史料的選擇與運用、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前者添加了許多時代元素,運用了心理分析方法,從而使歷史內容細致化、明晰化、生動化①吳妮昭:《〈明朝那些事兒〉與〈明史講義〉的比較研究》,《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5 期。。也有學者以《明朝那些事兒》與袁騰飛的《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語言特色,認為相比傳統史學作品凝練典雅、晦澀高深、樸實嚴謹的語言風格,當下的史學作品更富有幽默感,但也批評了以《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為代表的歷史書寫“幽默泛化”現象②呂雪菊、趙迎華:《從〈明朝那些事兒〉與〈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透視當下史學作品語言》,《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 年第7 期。。除了與其他歷史作品比較外,《明朝那些事兒》 及其所代表的一類明史文本也被置于網絡文學或當代文學消費的整體環境下審視,被認為是歷史事實與網絡文學形式、文化消費市場相結合的產物,因而具有吸引當代大眾讀者的魅力③張建波:《網絡時代的歷史之核與文學之殼——評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菏澤學院學報》2011 年第6 期;趙勇《消費快感與娛樂經濟——〈明朝那些事兒〉的“悅讀笑果”》,《文藝爭鳴》2010 年第21 期。。
但上述論著大多偏重于某一具體文本(尤其偏重《明朝那些事兒》)的分析,而對這一批明史文本的整體書寫特征把握不足。另一個比較有啟發性的研究對象是近年來作為一個作品類型的“大眾歷史書寫”,明史文本書寫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受到了關注。一些學者認為,大眾歷史書寫受到熱捧的原因, 一方面源于客觀原因, 即大眾對歷史書寫多樣性的需求和歷史書寫長期被壟斷、正統史學敘事功能退化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充分發揮了“史學休閑功能”,迎合了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④王燦、張世保:《大眾歷史書寫受熱捧的成因及思考》,《學習與實踐》2011 年第10 期;王燦、王佑江:《對大眾歷史書寫熱的思考》,《前沿》2012 年第3 期。。這些論述從研究大眾歷史書寫的整體特征入手,具有比較開闊的視野,但對于明史文本書寫來說,又未免過于空泛。
因此,在考察明史文本書寫特征的過程中有必要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同時注意到它們作為大眾歷史書寫的一個亞型的獨特性。
深入考察21 世紀以來與明史相關的通俗讀物,會發現這些文本具有以下幾個書寫特征。
第一,幽默風趣的語言。 近年來的明史通俗讀物語言往往比較幽默俏皮,比如《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中提及元末的局勢時巧妙地利用了元順帝的廟號:“元順帝突然不順了。”⑤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第1 部洪武大帝》,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 年版,第95 頁。語言帶來的幽默感是21 世紀明史文本吸引讀者最直觀的因素,因而論者已經頗多,這里不作贅述。 需要指出的是,幽默風趣的語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幽默得當,會帶來較好的閱讀感受;但如果過度輕浮,也會適得其反。正如一些學者批評的那樣,部分文本的語言確實存在幽默泛化的問題⑥呂雪菊、趙迎華:《從〈明朝那些事兒〉與〈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透視當下史學作品語言》,《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 年第7 期。,不過以筆者的閱讀經驗來看,作為21 世紀明史文本的代表,《明朝那些事兒》《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明朝頂級文臣》四部作品中并沒有出現過度幽默的現象,這對于大眾化寫作來說是非常難得的。
第二,口語化的敘事風格。 在分析《明朝那些事兒》的過程中,一些論者將語言的幽默與敘事風格的口語化相提并論,或者干脆混為一談,筆者以為不妥。口語化是一種客觀的敘事傾向,盡管往往能制造笑點,但它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帶來幽默效果。比如《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中的一句“那時候的政治賬是什么呢? 就是大明朝的面子”⑦十年砍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7 頁。,其實就是非常口語化的,但并不幽默。《明朝那些事兒》中的“在昌平的朱厚照等到花兒也謝了,沒有等到開關的答復”①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第三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3、106 頁。使用了當時的流行語,但也沒有幽默效果。因此,口語化的敘事風格與幽默的語言并不是同一種寫作特征,二者吸引讀者的內在機制也有所不同(這一點后文將展開論述),因而有必要單獨進行分析。
第三,富有時代特征的類比。 這幾乎是21 世紀明史通俗讀物最鮮明的特征。 21 世紀明史文本往往用貼近當今時代的事物來類比明代歷史中難以理解的事物,從而為大眾讀者掃清閱讀障礙。比較典型的如十年砍柴對明太祖清洗功臣的描述,是“從合伙到獨資的轉變”②十年砍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6 頁。;《明朝那些事兒》第五部的標題索性就叫作“內閣不相信眼淚”,借用了作者那一代人最熟悉的俄國電影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不過,這些富有時代特征的類比并非只有降低閱讀難度這一種功能。從明史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類比運用得當,會獲得巧妙的寫作效果,甚至創造出深刻感來。 比如張宏杰在《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用“文革”來類比朱元璋晚年的“學《大誥》運動”③張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87、131、167 頁。,便頗有深意,并且上升到了史識的高度。 再如《明朝那些事兒》寫到于謙保衛北京城,以22 萬兵力對陣數萬蒙古騎兵,卻只是“勉強夠用”,作者指出這是因為北京城門眾多導致兵力分散,之后便用一句話作小結:“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會原形畢露。”④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第三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3、106 頁。結合寫作時間來看,當年的中國還處在經濟總量尚可、人均產值低下的年代,在人們的意識里,那些落后的平均值幾乎就是落后的中國的一個縮影,當年明月寫下的這段文字應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味。
第四,平民化、日常化的人物塑造。 平民化和日常化的人物塑造帶來的效果就是將歷史人物的標簽化面具撕下來,還原為有血有肉的、現實的人。 最典型的是《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寫到清官海瑞,書中將其稱為“偏執癥患者”⑤張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87、131、167 頁。,表現出“典型的強迫—強制型心理障礙癥狀”⑥張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87、131、167 頁。。 作者首先拋開了海瑞作為清官典范、帶有些許神化色彩的形象,然后運用心理分析法對其內心狀態進行探討,把原本高高在上的海瑞塑造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從而讓讀者了解到:原來海瑞像我們一樣,也會得心理疾病,也會在與現實的斗爭中變得灰心喪氣,原來海瑞并不像他的號那樣堅強(海瑞號“剛峰”)。 歷史人物被拉下神壇的同時,也與讀者拉近了距離。 除了《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外,《明朝那些事兒》也塑造了愛鬧愛玩的明武宗朱厚照、改革者與貪官的矛盾體張居正、追隨內心的探險家徐霞客等各具特色的形象,《明朝頂級文臣》則塑造了李善長、楊嗣昌等文臣形象,總體來說都是塑造了比較貼近日常生活、相對真實可感的人物。
第五,跨文體的寫作方式。 21 世紀明史通俗讀物的性質往往很難定義,它們既非虛構的文學作品,又不是嚴肅的史學著作。 當年明月就曾在天涯網上自言,他寫的文字不是文學作品也不是史學作品;在中文圖書分類中,《明朝那些事兒》被歸入歷史類,但網絡排行榜又將其列為文學。 《明朝頂級文臣》(哪怕其作者是學者出身)等作品也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這與20 世紀40 年代的四本明史著作截然不同:《朱元璋傳》《張居正大傳》屬于傳記,《甲申三百年祭》屬于政論,《明代特務政治》雖有譏諷現實的意味,但亦屬于學術著作。 可以說,在21 世紀,明史文本的寫作者已經突破了傳統寫作中人為劃定的文體界限,體現出民間寫作的獨特性。 寫作文體的跨界不僅體現在宏觀上,還體現在細節上。《明朝那些事兒》開頭就拋出一份朱元璋的“個人檔案”⑦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第1 部洪武大帝》,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 年版,第2-3 頁。,幾乎令讀者誤以為是公文寫作,細看內容才會心一笑。 在這里,跨文體成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力的一個亮點。
第六,鮮明的情感傾向與隱含的民族主義情緒。 本文列舉的明史文本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對明朝的好感非常強烈。這種好感并非簡單的個人喜好因素造成的,其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民族主義情緒。 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在寫到左良玉追擊張獻忠時說“局勢大好”①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2、192 頁。;在寫曹文詔包圍農民軍結果被皇太極攪局時,說道:
皇太極這次進攻,導致的最嚴重的后果……是那個包圍圈的徹底失敗。
其實在崇禎十七年的統治中,有很多次,他(筆者按:指曹文詔)都有機會將民軍徹底抹殺。②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2、192 頁。
這些文字實際上拋棄了當代關于明末歷史的官方敘事,對屢次剿“匪”失利的明末朝廷報以同情,本質上是以民族矛盾(明清戰爭)壓倒階級矛盾(明末農民戰爭),因為明朝是由于無法平定內亂而滅亡,最終導致滿清入關取而代之。 持同樣態度的還有毛佩琦的《明朝頂級文臣》。 作者的情緒相對來說比較克制,但仍流露出了一些感情色彩,該書在說到楊嗣昌向皇帝獻策時甚至使用了“攘外必先安內”③毛佩琦、劉利平:《明朝頂級文臣》,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7 頁。這樣一個帶有特定歷史背景的用語。 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前文所說的民國與明朝被人們捆綁認知的特點,不過,至于這一特點產生的內在機制,需要另行探討,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就此展開。
以上這些特征一方面是21 世紀明史文本之間共有的;另一方面,它們又使明史文本書寫作為一個亞型在大眾歷史書寫這一更廣闊的范疇內部保持一定的獨特性。尤其是跨文體寫作方式,以及鮮明的情感傾向與隱含的民族主義情緒,在明史文本中表現得比較強烈,而在其他大眾歷史書寫中卻相對罕見。
縱向上來看,這些明史文本的特征與20 世紀40 年代那一批明史文本完全不同,甚至與曾經一度帶動閱讀熱潮、被視為21 世紀明史熱先聲的《萬歷十五年》都風格迥異,無論是在語言、結構、敘事還是人物塑造、情感傾向上,后者仍舊停留在傳統精英寫作的層面。這更加說明了21 世紀明史文本的獨特性。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21 世紀以來的明史文本既然具有了上文所述的書寫特征, 它們就不難獲得大眾讀者的青睞,進而推動明史熱現象的產生和不斷發展。
明史文本吸引讀者的內在邏輯也是比較清晰的。 幽默風趣的語言是明史文本吸引讀者的先決條件,它決定了明史文本擁有海量讀者的可能性,因為如果沒有幽默感,這些文本很難在眾多的歷史書寫中脫穎而出。口語化的敘事風格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使閱讀過程如同聊天一樣輕松愉悅。 富有時代特征的類比則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破除了現代讀者理解古代事物的障礙,降低了閱讀門檻。 平民化、日常化的人物塑造則使讀者對明朝人物產生親切感,甚至對這個朝代本身產生歸屬感。 跨文體的寫作方式使讀者能夠放下心理負擔,也是21 世紀明史文本能夠迎合大眾讀者“前結構”①陳晨:《從〈明朝那些事兒〉看當下通俗歷史題材文學創作》,《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9 年第4 期。 該文作者認為,“在當今傳媒數字化的讀圖時代,人們的閱讀能力普遍下降”,而通俗歷史讀物正是“暗合了網絡讀者的前結構”。 筆者認為,跨文體寫作方式之所以是迎合大眾讀者前結構的重要因素,是因為這種跨文體寫作消解了人們對各種文體閱讀程式的規定,“沒有文體”反而使讀者感到輕松,不用像對待文學文本或史學文本那樣去刻意追求審美感受或思維訓練。的重要因素。 鮮明的情感傾向與隱含的民族主義情緒則是明史文本與時代潮流相結合的產物,21 世紀初民族主義的再次抬頭②關于本世紀初的民族主義復興現象,由于已成學界共識,論著眾多,這里選取幾篇較為典型的論文作為參考。葉江:《全球化退潮及民粹民族主義興起對現代世界體系的影響》,《國際觀察》2017 年第3 期,第50—64 頁。,使得明朝作為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的地位得到空前抬升。 在這種形勢下,明史文本暗含的民族主義情緒無疑有助于其傳播。
吸引了大量讀者的明史文本對于明史熱現象的推動作用又是全方位的。
在輿論層面,明史文本的書寫首先啟發大眾對明朝歷史的重新審視,進而引起了“明朝的歷史地位”“明史是否被篡改”“怎樣看待明清易代”一系列爭議問題,使得明史的“熱度”在輿論場中不斷上升。 這種熱度上升的結果就是明朝作為一個朝代整體形象的提升,以及某種程度上的被神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絡上評價明朝的一句“名言”:“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③資料來源: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23969912.html。 其中被標注為“最佳答案”的百度回答截止2020 年11月共獲得超過300 個贊賞,而這只是這條名言的影響力在網絡社區中的冰山一角。答主稱該名言為明代“祖訓”和“國策”,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現代構建,明人并未說過這句話。該名言的出處不可考,與之相關的僅有一句明人奏疏中的評議“漢唐之和親,宋之獻納”,見于《明經世文編》卷四百六十三《請發帑金以充撫賞疏》。
在大眾傳媒作品方面,受到明史書寫影響而成為“明粉”(指網絡社區中明朝的崇拜者)的大眾,往往會對明史相關圖書和影視作品加以議論(比如網友對電影《繡春刀2》的熱議),從而進一步推動明史熱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方面,由于明朝地位的上升,以及明朝作為最后一個漢人王朝的特殊屬性,加上時代晚近便于復現,“明制漢服”在漢服亞文化圈內的影響力也比較大④資料來源:https://tieba.baidu.com/p/5323359733?pn=1。 百度漢服吧此類案例眾多,這里僅舉其一,系網友上傳其本人及妻(原文稱“娘子”)的明制漢服婚照。。 無論該圈子的漢服形制是否真的符合所謂“明制”要求,但至少能夠反映出明史熱對現實生活的間接影響。
相比明史書寫特征對明史熱現象顯而易見的積極影響, 明史熱現象對明史書寫特征的反作用就顯得相對內隱了。 這種反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網絡穿越小說的影響。正如前文所述,《竊明》《伐清》《官居一品》《臨高啟明》《龍嘯大明》《回到明朝當王爺》《明末邊軍一小兵》等一系列明代穿越小說(其中尤以明末穿越小說居多)在本世紀以來的網絡文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明史熱與穿越亞文化結合的產物。
二是對歷史專業論著寫作的影響。 相比尊重史實的明史通俗讀物,明代穿越小說在文化上處于更低的層次,因此受到明史文本書寫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但就筆者所知,至少很多穿越小說對明朝歷史人物的塑造基本遵從《明朝那些事兒》等文本的書寫,其中尤以正德皇帝、嚴嵩等人物為甚)也就不足為奇。 但是,一些歷史專業著作也受到了明史熱的影響,開始向平民化、現代化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特征轉變,比如一些學者所做的關于明代“問題皇帝”的研究⑤吳琦、趙秀麗:《明代“問題皇帝”研究:一項基于社會類群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版。便是如此。
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某個歷史時段超乎尋常的關注、贊揚乃至吹捧,與真實的歷史事實并無太大關聯,反而會更多地反映出當下人們的思想動向。 人們怎樣看待歷史、怎樣評價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個歷史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社會問題。
通過以上梳理,筆者認為,明史熱現象反映了新世紀明史文本書寫的新特點,進而折射出當今大眾對多樣化的歷史書寫的追求、對輕松淺白的現代文化的追捧以及對民族主義的重新呼喚等一系列趣味變化和思想動向。在明史熱現象的發展過程中,掌握了大量大眾文化寫作技巧的明史文本書寫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該文化現象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同時,這種影響也是相互的,明史熱現象同樣在規定著明史文本書寫的特征。
由于明史熱現象到目前為止只走過了不到15 年的時間,并且尚處在繼續發酵的過程中,因此,對于作為大眾文化現象的明史熱,我們還需要繼續觀察,才能作出更加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