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科舉考試的命題特征與閱卷標準

2021-01-19 02:11:22陳文新潘志剛
寫作 2020年6期

陳文新 潘志剛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院試,選拔出的人才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第二級是鄉試,選拔出的人才稱為舉人;第三級,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選拔出的人才稱為進士;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進士的第一名稱為狀元。 這三個層級的考試,各有其命題特征和閱卷標準。

目前學界對明清考試制度、流程、社會功能等宏觀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質和量的突破,而對各級考試的命題、閱卷的研究還有待加強。本文擬從院試閱卷的特點、院試與鄉試考察重點的差異、會元選拔的主要依據等方面梳理明清科舉的評分依據與考官職權, 以期為時下的高考命題和閱卷提供參考、借鑒。

一、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看院試閱卷

院試由學道或學政主持,在府城或直隸州的治所舉行。 院試之前,有兩場預備考試。 第一場為“州縣試”,由知縣或知州主持,考中的稱“童生”;第二場為“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主持;這兩場考試沒有名額限制,知縣或知府一般是讓考生通過,以便他們有機會參加“院試”。

院試是決定童生能否成為生員的關鍵考試, 錄取的比例極小,100 名考生中通常只有1 至2名。 院試過關,考生便取得了生員或秀才的資格,正式成為下層紳士的一員。 雖然秀才不能直接做官,但一方面,他們從此在經濟上免于賦稅和徭役,國家還給予一定的例銀或其它津貼,在社會地位上高出平民百姓一等,見知縣時不必下跪;另一方面,他們可參加舉人等更高級別的考試,有希望躋身上層紳士的行列。

院試選拔生員,其主要依據是考生正場制藝(俗稱八股文)的得分。 從理論上說,評分是有客觀依據的,每一份試卷的得分,與其實際水準理當基本相符。 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避免出現誤差。 其原因有三。 一是考官的精力不可能總是飽滿的。 清代的紀昀,多次擔任考官,每次閱卷之前,他都要拜文昌帝君,不求別的,但求讓他一直保持良好的閱卷狀態,以免因精神疲憊而判分失當。紀昀的擔心表明,因閱卷時間太長,每一個考官都不免有疲憊的時候,甚至可能長時間硬撐著批閱試卷。二是考官必須保持閱卷進度, 不大可能對每一份考卷細加推敲。 三是考官的水平和趣味不可能完全一致。 有的水平高一些,有的水平低一些;有的喜歡才華橫溢的試卷,有的喜歡脈理分明的試卷,這些差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評分。

《儒林外史》“周學道校士拔真才”一節,寫考官評閱試卷,有助于讀者了解院試閱卷的一般情形。 周進做了廣東學道,第三場考南海、番禺兩縣童生,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第一個交卷。 周學道將范進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什么話! 怪不得不進學! ”①吳敬梓:《儒林外史》,李漢秋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36 頁。丟過一邊不看了。 又坐了一會,還不見一個人來交卷,遂再次拿過范進的卷子來看,看完,覺得有些意思。 當他將范進的卷子看過三遍后,印象更好了,不覺嘆息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可見世上糊涂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②吳敬梓:《儒林外史》,李漢秋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36 頁。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過來,填了第二十名。

考生的中與不中,存在偶然性,于此可見一斑。 假如周進只看一遍,范進豈不是還得做童生? 而只看一遍的閱卷方式,在院試中正是普遍現象。清代流傳有以快、短、明三字衡文的說法。所謂快,即交卷越快越好;所謂短,即篇幅越短越好;所謂明,即文章的意思越明快越好。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共識,是因為督學使者按臨各郡考試秀才和童生,每次須分十多場,往往因公事繁冗,期限太緊,不可能從容評閱考卷。 為了趕時間,錄取名額一滿,盡管考試還沒結束,錄取名單照樣公布。 有些寫得不夠快的考生,或因文章篇幅長而拖延了時間的考生,說來是既可憐又可笑的:他們正伏案苦思,或揮筆疾書時,忽然間聽到鼓吹聒耳,龍門洞開,才知道是公布錄取名單,于是,不等寫完考卷,便踉踉蹌蹌地走出考場。

“定棄取于俄頃之間,判升沉于恍惚之際”③林則徐:《請定鄉試同考官校閱章程并預防士子剿襲諸弊折》,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現代史教研組、研究室編:《林則徐集奏稿》上,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版,第48 頁。,出現一些失誤是在所難免的。 范進的運氣好,他第一個交卷,占了“快”的優勢,否則周學道連看第二遍都來不及,遑論第三遍? 范進的文章是否“短”,《儒林外史》未作交代。 但可以斷定,絕對不屬于“明快”一類,倒是寫得相當含蓄,需要反復品味,才能體會出其用筆的高妙。

一般說來,以含蓄見長的八股文不適于應試。 晚清宣鼎的傳奇小說集《夜雨秋燈錄》,其三集卷二《科場》記有吳蘭陔的一段科場經歷。 “吳蘭陔者,時文中之名手也。 其門下從學之徒數百人,發科甲入詞林者甚眾。惟先生落筆高古,屢困場屋,時年已五旬外矣,功名之念甚切。”④宣鼎:《夜雨秋燈錄》第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882、883 頁。未幾入闈應試,試題為《鄉人皆好之》。吳蘭陔早先作有此題,但入闈前已為本家吳生某抄去,蘭陔不勝悔恨,說:“得意之作既被人錄去,諒天意終身不得售矣”⑤宣鼎:《夜雨秋燈錄》第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882、883 頁。,遂信筆一揮,交卷而出。 錄取的結果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吳生歸,不作第二人想,卻居然落第;吳蘭陔已不指望被錄取,然“是科竟中”。 吳蘭陔帶著舊作去見座師,說那篇信手寫的考場文章實在代表不了自己的水平,請求用舊作換下那篇。座師同意了,但補充說明道:“雖然,此文若在場中,未必中式,蓋閱卷時走馬看花,氣機流走者,易于動目。此文非反覆數過,不知其佳處,試官有此閑情乎?”①宣鼎:《夜雨秋燈錄》第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883 頁。座師的話,直截了當,道出了考場閱卷與平時讀文章的區別。

為了彌補院試中考官閱卷可能出現的失誤,明清時代有一個不成文的做法:生員的錄取,可以不完全依據正場制藝,如果考生的平日聲譽不錯,或者確有才情,學道或學政有權破格錄取。比如蒲松齡的友人張篤慶,就是因為詩寫得好而被錄取的。 “順治十三年(1656 年)冬,施閏章奉使督學山東,翌年正月,試各郡所取童生,宣示:‘能作詩賦者,許各展所長。 ’年僅十六歲的張篤慶頗有點‘初生牛犢兒不畏虎’的氣概,按題作完八股文,于交卷后,請題賦詩。施閏章命以‘畫牛’為題,張篤慶略加構思,揮筆而就。 施閏章是位飽學之士,又是著名詩人,遠非一般試官可比。 他看出這個少年人頗有些詩才,連正場所作制藝寫得如何都置之不顧,便‘面許采芹’了。”②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 年版,第4-5 頁。這樣一種做法,兼顧考生的平日聲譽和才情,保留了幾分傳統的“鄉舉里選”遺風。

兼顧考生平日聲譽的做法也有副作用,可能引發一些人的刻意“營謀”。 比如,明末忠臣祁彪佳(1603—1645 年)在福建興化府作推官時,曾向當時的提學道上過一道稟帖,舉薦了林銘麒、陳篤士、卓朝日三名童生:“其一為糧道唐榖如公祖之婿,名林銘麒,又其門生紹興許芳谷公祖所懇托。其一為金華林澹生公祖之婿,名陳篤士,又其座師系妻父,亦再四見囑。 而近奉漳汀朱老大人札示,亦令卑職轉達于老大人。以上二童生,皆兩公祖所最鐘情,而托之卑職至再至三者。……又侍御卓真初之親子卓朝日,禮垣彭讓木之至戚,徐中玄俱懇懇致于卑職,其責望于卑職甚切。 蓋以薦賢之典,卑職或可蒙俯亮于老大人也。 ”③祁彪佳:《學道葛稟帖》,《祁彪佳文稿》第3 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年版,第2392 頁。祁彪佳所謂“薦賢之典”,沿用的是與“鄉舉里選”有關的術語;而之所以有人托祁彪佳向提學道“薦賢”,是因為提學道有權根據平日聲譽決定是否錄取某一個童生。

二、鄉試與院試的考察重點不同

鄉試比院試高一級,每三年考一次,地點是北京、南京及各省省城。 鄉試前的預試稱科考,由學政主持,主要功能是確定哪些生員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的主持官員稱主考,有正有副,由皇帝選派。 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

鄉試中被正式錄取的稱為舉人。考舉人的競爭之激烈,至少與考生員相當,每百名生員中,幸運者僅一兩名。舉人的功名則比生員重要得多。因為,舉人不但可以參加會試投考進士,即使考不中進士,也能參加“大挑”,或做知縣,或做學官,從此步入仕途;再退一步,哪怕不做官,在地方上以其紳士的身份,也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 考上舉人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志,在讀書人的人生經歷中是極為關鍵的一環。

《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高翰林談到了“小場”與“大場”的區別,其實就是院試與鄉試的區別。高翰林道:“那馬純上講的舉業,只算得些門面話,其實,此中的奧妙他全然不知。他就做三百年的秀才,考二百個案首,進了大場總是沒用的。 ”“凡學道考得起的,是大場里再也不會中的;所以小弟未曾僥幸之先,只一心去揣摩大場,學道那里時常考個三等也罷了。”④吳敬梓:《儒林外史》,李漢秋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598 頁。高翰林稱“鄉試”為“大場”,與學道主持的院試相對,院試自然就是“小場”了。之所以把院試稱為“小場”,把“鄉試”稱為“大場”,可能與院試多出小題、鄉試多出大題有關。

院試重在考察考生的天分和文字駕馭能力,多出活潑輕靈的小題,以便考生有較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按文字說,考秀才所出的題目,總是一兩個字,或一兩句書,或半句,或截下,或截搭等題,總而言之都名曰小題。 考舉人與考進士的題目,也有不同,且會試則五經文很重,不只四書題”。①齊如山:《中國的科名》,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2 頁。院試的題目,雖然和鄉、會試一樣,都來自“四書”“五經”,卻不一定一本正經。比如,蒲松齡被錄取為生員的那一次院試,第一道八股文題為《蚤起》,出自《孟子·離婁》篇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的原文本已寫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蒲松齡的應試作文更是詼諧幽默,把齊人之妻欲伺察齊人外出真相而早起的復雜心理和情態,惟妙惟肖地呈現在了紙上。 施閏章的評語贊賞道:“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 ”②路大荒:《蒲松齡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 年版,第9 頁。也就是說,蒲松齡這篇八股文的長處,在于生動描寫富貴丑態,而不在于闡述儒學義理。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齡潛在的小說寫作才能,卻不能看出他的儒學素養多么深厚。 其他小題,如“歲寒”(出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也都有輕靈活潑的特點。

鄉試重在考察考生對儒學經典的整體把握水準和系統闡釋能力,通常都是典雅宏大、內容完整的題目。 比如明代前期的幾道鄉試題:“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永樂十二年福建鄉試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 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成化十六年浙江鄉試錄》)

時至清代,鄉試題的這一特點依然延續了下來。 茲以清道光朝湖北鄉試的“四書”題為例:

清宣宗朝湖北鄉試四書題

以上信息采自顧廷龍:《清代硃卷集成》第315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 年版,第1-77 頁。

上表顯示:這四科鄉試題分別為一句題、兩句題,或是一章題,沒有小場出現的截搭題、一字題、二字題等題目類型。 其內容緊扣各書主旨,體現了《中庸》《論語》《孟子》的核心理念,如《論語》題,“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涉及孔子關于學《詩》的論述,整章的意思是告訴門人,加強《詩》的修養,不僅可以獲得“鳥獸草木”方面的知識,也有助于治國、平天下。而《學而篇》中的“信”“義”“恭”“禮”,則是支撐儒家仁愛學說的重要概念。考生圍繞這些題目寫一篇制藝,必定觸及原著的完整內容和儒家思想體系,否則就不能充分闡發題旨。

明清鄉試閱卷由主考官和同考官合作完成,而明代產生的鄉、會試“十八房”閱卷制度在清代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①明代至乾隆朝前期,鄉、會試的經書題從五經中出,士子只須認領本經的題目。 主考官根據士子“五經”認領卷的多少來分配經房閱卷官。 具體情況,參見汪維真:《明清會試十八房制源流考》,《史學月刊》2011 年第12 期。。 同考官(“十八房”的房師)負責批閱所有的考卷,將自己認為優秀的卷子舉薦給主考官,由主考官決定是否取中。

明代的官方條例中尚沒有關于制藝評價標準的統一表述,但重視表述的典雅切實、文理純正是一貫的。 洪武四年,令“科舉凡詞理平順者皆預選列”②俞汝楫:《禮部志稿》卷二十三《科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第597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年版,第425、426 頁。,嘉靖六年(1527 年),令“科場文字務要平實典雅,不許浮華險怪以壞文體”③俞汝楫:《禮部志稿》卷二十三《科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第597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年版,第425、426 頁。。 萬歷十五年(1587 年),大學士沈鯉(1531—1615 年)上疏說:“今鄉、會試進程錄必曰中式,則典雅切實、文理純正者,祖宗之式也。 ”④俞汝楫:《禮部志稿》卷四十九《題乞文體疏》,總第597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年版,第914 頁。據張連銀統計,目下所見鄉、會試八股文批語字數最多達147 字,常見的批語有“典雅”“明確”“得體”“典則”“精結”“得經傳旨”“文理俱足”“清順客觀”“明暢可嘉”“純雅切實”,等等。 這些評語是明代考官運用詞句對比、證據考察、經義衡量等不同方法得來的共識。

至清代,八股文寫作已有數百年歷史,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關于制藝評價標準的統一表述,即“清真雅正”。 率先采用這一表述的是雍正皇帝,稍后又得到乾隆皇帝的倡導和推動,舉國上下皆奉為準。 如晚清徐棻(1812—1896 年)《利試文格序》所云:“國朝文格以清真雅正為宗,凡試者合格則利,遠則否。 余今年主城南講席,見門下士鐘運堯手輯一編置案頭,約皆近日縣郡科歲、官館月課前列者之所作。 觀其文,類皆清真雅正,與格符。 遂命再蒐得若干首,付諸梓氏為課士本,顏曰《利試文格》。 ”⑤轉引自王曉天:《曾國藩早年湘鄉縣試佚文的發現與考析——〈何謂也子曰不然〉當為曾國藩現存最早之文》,《湖南社會科學》2016 年第6 期。“清真雅正”是從理、法、詞、氣四個方面對制藝的具體要求:“理”指的是儒家的“綱常倫理”;“法”指的是“文章的做法”,包含“御題之法和行文之法”,既要審定、把握文題,同時要遵循八股文破、承、起講、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結語等一套功令格式;“辭”指的是“文采,文章字句的表達”;“氣”指的是“應試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才情的濃度……來自于作者涵養的積累,借助于文辭,外化而為文章行文之‘氣勢’”⑥龔延明、高明揚:《清代科舉八股文的衡文標準》,《中國社會科學》2005 年第4 期。。

三、會元選拔中的房師、座師及其選拔依據

在最高一級的考試中,會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會試錄取后,一般不會被淘汰。 會試由禮部主持,參加考試的是各省的舉人。被錄取者稱為貢士,經復試、殿試,才正式取得進士的稱號。進士幾乎都能做官。 他們在紳士階層中社會地位最高,威望和影響也最大。 名列前茅的進士通常被選入翰林院。 《儒林外史》中的高翰林,他那不可一世的氣概,就與其翰林身份密不可分。

會試閱卷官同鄉試一樣,除兩名主考官之外,還有多名同考官。 如果考生答卷被某位同考官賞識并取中,則這位同考官就是該生的房師,主考官則是其座師。同考官有薦卷的權利與義務,但取中與否得由主考官拍板。 一般說來,主考官尤為重視會元的選拔,他的權力在這一方面運用得最為充分。至于其他考生錄取與否,如無異常情況,主考官大都尊重同考官的意見。偶有同考不配合主考的事,倒也別有意味。 比如明神宗萬歷二年(1574 年)甲戌科,王希烈為兩位會試主考官之一,受首席大學士張居正之托,給同考官沈一貫打招呼,讓他想法找出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的卷子,推薦上來。沈一貫倒是找出了張敬修的卷子,卻故意藏著,不讓王希烈發現。 “居正大恨,敬修至下科乃中。 ”①李調元:《制義科瑣記(及其它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64 頁。

明代李開先《大中大夫太仆寺卿愚谷李公合葬墓志銘》記載了嘉靖二年(1523 年)癸未科定李舜臣為會元的具體程序:癸未會試,蔣敬所、石熊峰為主考,同考官葉成規得李舜臣(號愚谷)卷,“驚嘆以為詞雄氣厚,學博才高,不露鋒鍔,超出筆墨畦徑之外,若不拘北卷,作會元自當服天下人矣!遂上之二公,二公持示高陵呂涇野、泰和王改齋,王極稱賞,呂以王言為是,令中書聲音洪亮者誦二卷,其一乃姚明山,眾遂定愚谷第一。”②李開先:《李開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第773 頁。可以看出,李舜臣被確定為會元,在負責改卷的同考官和兩位主考之外, 其他同考官也參與了討論, 在取得了廣泛共識之后, 才最終確定下來。 又如萬歷十一年(1583 年)癸未科,余有丁、許國主會試,取晉江人李廷機為會元。 據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六《科場·癸未丙戌會元》記載,同樣廣泛地征詢了諸位同考官的意見:“李晉江取元時,各房俱無異議,惟《書》一房為吾邑馮具區太史,獨以鄒安福卷為當第一,即兩領房亦不能決,時大主考以詢先人,先人為《書》二房,謂李卷為勝,眾始和之,榜遂定。”③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楊萬里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9 頁。由這些事例可見,會元的確定,乃是會試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與上面說的程序相對照, 有些會元的試卷并非由同考官推薦, 而是由主考官從落卷中搜羅出來,比如明代的岳正。據李東陽《蒙泉公補傳》記載:“正統戊辰會試”,岳正的試卷已被同考官判為不及格,主考官之一的杜寧從落卷中搜出,贊許說:“此我輩中人。”遂定為會元④李東陽:《懷麓堂集》卷71《蒙泉公補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第751 頁。。杜寧的道德文章為時人所景仰,所以他的“獨斷專行”不僅未受非議,反而受到輿論的推崇。 而岳正之所以有被杜寧發現的機緣,是因為主考官有權搜尋落卷,這一規定旨在彌補同考官可能出現的失誤。

無論是所有考官都參與會元選拔的討論,還是主考官搜求落卷再征詢各位考官的意見,都說明會元選拔有其特殊的難度。其困難在于,對會元的制藝有特殊的要求:既要大雅平正,又不能平凡平庸,不能有“大眾臉”;既要自出胸臆,又要有規矩可循,不能劍走偏鋒,其間的分寸很難把握。

明代袁黃的《游藝塾文規》是一部討論制藝的專書,經常提到“元作”(會元的制藝)與其他高水平制藝的區別,揭示了“元作”所獨有的一些特性。《游藝塾文規》卷二《破題》在列舉了幾位會元制藝的破題后,歸納說:“大率皆冠冕妥貼,舂容蘊藉,并不鉆研小巧,只是口頭語,令人無處覓,此便是會元家數也。但善戰者不騖奇功,善賈者不圖厚利,善中者不必皆元。如會元文字定是大雅,定是平正,然刻意模仿而力量未到,便不能動人,往往坐消歲月而終身蹉過。 且要平淡,亦須從奇特處做起,做得純熟,自然斂奇為平矣。 蘇長公所謂‘非平淡也,乃絢爛之極也’。 今學文不可先學平淡,場中除元外,其余中式破題皆極奇極新。”⑤袁黃:《〈游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27、53 頁。《游藝塾文規》卷三《起講》也說:“元作專貴切題,自魁以下,要精采動人,須說人所不說的道理,方能醒目。”⑥袁黃:《〈游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27、53 頁。“凡會元文字,只平平說去,而道理自徹,不類小家,用句用意,須奇特也。”①袁黃:《〈游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218-219、67-68 頁。《游藝塾續文規》卷四《了凡袁先生論文》進一步強調:“大率元之作,多純多雅,多正多的當。新而未純,奇而未正,時有一段精光,咄咄逼人,此魁作也。”②袁黃:《〈游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218-219、67-68 頁。《游藝塾文規》卷四《正講一》的結論更為明確:“自古會元雖豐約異態,樸艷殊轍,總之,皆醇粹和平,正大爾雅,如端人正士,垂紳正笏而立于廟堂之上;又如宿儒講學,雍容理窟,刻畫逼真,而咳唾皆成珠玉,絕無崎嶇乖僻之狀。然文字有元之格,有元之識,有元之意,有元之詞,有元之氣,一一辨明,然后可以取法而入彀。”③袁黃:《〈游藝塾文規〉正續編》,黃強、徐姍姍校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218-219、67-68 頁。“劍走偏鋒”的文章,或以才氣勃發取勝,或以思致新穎見長,其長處容易看出,通常都會被錄取。但這樣的制藝,肯定是不能奪元的。 而能夠奪元的制藝,往往不是一眼看去就“精光逼人”,鑒別的難度反而更大。 明清科舉制度,考生于五經試題里各認考一經,錄取時,取各經之第一名合為前五名,稱“五經魁”(因分房關系,實際不止五名),亦稱“會魁”。袁黃所說的“魁作”,并不單指“會魁”的制藝,而是包括了會試中所有被錄取者的制藝。

會元選拔的另一困難在于,所選出的會元必須深孚眾望,與社會輿論保持一致。清代李調元《制義科瑣記》卷二《元可操劵》舉了四個明代的例子,說明會元的制藝,自有其公認的卓越之處,并非某個考官的青睞使然。 第一個例子是:“一人出闈,得意自以為會元矣。 偶夜散步,聞有誤墮泥中者,急呼曰:‘誰來救會元!’其人急往,挽之起,抵其寓閱文,果高一籌,曰:‘真恨事,我第二矣’。已而榜發,果然。 ”④李調元:《制義科瑣記(及其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68、68、68-69、69 頁。第二個例子是:“董思白將赴南宮,往辭其尊公,公嘆曰:‘兒入場須加意,我向決汝為元,今不穩矣。以吾前閱陶孝廉(名望齡)文,出汝上也。’宗伯謹受教。‘畜馬乘’題,‘聚斂’句已重頓矣,憶其尊公言,欲駕陶上,復改之。 已而場中定元,以董平發,不及陶,遂置第二(按,是年萬歷己丑科也)。 ”⑤李調元:《制義科瑣記(及其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68、68、68-69、69 頁。第三個例子是:“馮公夢正(禎)會試年,有貴介子弟預購闈題,聞有兩公密議曰:‘斗筲字,要之何用?’遂知為‘行己有恥’三節矣。馮即邀一契友,入西山靜養半月,得一破曰:‘圣人與賢者論士,而其所重者可知矣。 ’得意甚,曰:‘我會元矣。 ’已而出闈,遍訊同袍文,但聞其破,曰:‘不及我也。 ’榜發,果然(按,是年萬歷丁丑科也)。”⑥李調元:《制義科瑣記(及其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68、68、68-69、69 頁。第四個例子是:“湯宣城賓尹讀書山寺,上科某會元來訪傳衣缽者。 偶過其地,見湯徘徊于寺廊下,忽疾走狂笑,大擊寺鐘無數。 某公問之,則曰:‘我作一元文,樂甚也。 ’索觀之,曰:‘是矣,但未盡善。 ’因指其隙,湯大服,請教,遂以元脈授之。 已而果得元(按,是年萬歷乙未科也)。”⑦李調元:《制義科瑣記(及其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68、68、68-69、69 頁。正是從上述這類不無傳奇色彩的情形,阮吾山得出了一個結論:“有明墨牘,皆有程式相傳,奉為元程。惟主司明眼拔尤,考官聲名由是而起。計改亭謂洪、永會元十五人,宣德迄天順會元十三人,皆非雕飾之文。 成、弘十四人,章楓山懋、吳匏庵寬為冠,稍見法度,然未離乎樸也。正、嘉二十人,隆、萬十八人,如唐應德順之、瞿昆湖景淳、鄧文節以讃、王文肅錫爵、馮具區夢禎、李文節廷機,其文之矩矱神明,若有相傳符節,可以剖合驗視。其時天下承平,士之起家非科目不貴,科目非元不重,閉門造車,出而合轍,作者與識者如針石之相投也。 ”⑧梁章鉅:《制義叢話》卷12,陳水云、陳曉紅校注:《梁章鉅科舉文獻二種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3 頁。阮吾山的話中,“惟主司明眼拔尤,考官聲名由是而起”一句,不能草草讀過。哪個考生有資格奪元,社會輿論已初步形成共識,難的是考官怎么能夠識別出他的卷子。明代鄉試、會試的改卷,不僅是匿名的,而且內簾考官改的不是考生親筆寫的那份卷子,是經過外簾重新抄寫過的卷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識別出這份卷子,并非易事。 主考官之所以在這件事上全力以赴,是因為這與他的聲望直接相關。

明清兩代,選拔會元主要是依據正場制藝,尤其是首場四書文。 這一做法,在明代幾乎沒有例外,在清代則偶有以策文優劣決定會元人選的例子。 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辛卯恩科,主考官劉統勛得一卷,“五策淵奧”,以示同考官朱筠。 朱筠說:“此余姚邵晉涵也,故知名士”,力贊拔居第一。及拆卷,果真是邵晉涵。問朱筠何以知之,朱筠回答說:“今士之績學者,某莫不與之游,讀其文如覿其面,寧或失之耶?”①羅繼祖編:《朱笥河先生年譜》,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室輯:《乾嘉名儒年譜》第5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 頁。之所以出現這種以策文優劣決定會元人選的事例,是因為清代乾、嘉年間注重實學,一些考官認為,在會試閱卷中兼重對策,有助于選拔學識淵博的人才。 不過,這些考官的做法未能改變以“八股定去取”的格局,其原因在于,四書文的優劣評價,比起對策來,標準要客觀一些,較有可操作性。

經會試選拔出來的考生,還需要經過殿試,才能稱為進士。殿試是非淘汰性的,其功能主要是據殿試策排定考生名次,并賦予所有進士以“天子門生”的光環。 這里就不細說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天堂网|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内视频精品|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日韩精品资源|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91福利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网|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网址| AV熟女乱| 日本午夜网站| 国内黄色精品|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97综合久久|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拍拍拍|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中文字幕伦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 黄网站欧美内射|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屁屁影院|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va视频| 欧美爱爱网|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看|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日本国产精品|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亚洲一区第一页| 日韩毛片基地|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自在线播放|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