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萍
(河南省許昌市南關村小學 河南 許昌 461000)
群文閱讀,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探索性地閱讀一組相關聯的文章的閱讀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單元主題”下的群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為學生終身閱讀與發展打下基礎。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生命”這一主題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是如何在單元主題下,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的。
一組文章組合在一起,用一兩節課的時間完成全部教學,這意味著老師不能講太多話,不能提太多問題,不能引發太多討論,需要用非常敏銳的目光抓住幾篇文章的主題。人教版教材本身就以單元為基礎,圍繞同一主題編排的,帶給我們十分明確的指向性,為群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以“生命”為主題。《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四篇文章通過不同事例講述了生命的真諦。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于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地理解,而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美好。
“第五單元的課文都和生命有關。若是讓你用一個詞來說說你對生命的感受,每一篇課文你分別會用什么詞形容?”學生從每篇課文中提煉出一個中心詞:熱愛、延續、珍惜、勇氣。隨后我將四個詞寫在黑板上畫好的大樹內——這是一棵“生命之樹”,生命需要被熱愛被珍惜,生命的延續也需要勇氣。初讀課文便直達主題,對于生命的述說也更為完整,這樣的感悟不是單篇課文教學能得到的。這也體現出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時的整體性。
“群文閱讀”閱讀量的增加,意味著我們對于課堂不能有更細致透徹地講述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再以傳統單篇文章的教學目標作為目標,而應對原來的具體、細化的目標,做必要的整合,設定基于“群文”的目標,使群文教學的功效充分凸現出來。
第五單元的這幾篇課文都是通過一個個形象具體的人物和實例來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例容易理解,但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卻需要深入品讀才能有更深的領悟。因此,抓重點語句教學是本單元群文閱讀最合適的教學方式。而這幾篇文章都精心安排了一些關鍵語句,或揭示主旨,或闡明中心,或凝聚情感。找到這些句子,教學的重難點便解決了一大半。
“這幾篇文章都有那么幾句含義深刻的句子,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對待生命。請你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畫一畫,再想一想?!睊伋鰡栴},讓學生動筆勾畫,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多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快速瀏覽后,一個個句子很快被學生找出,放在一起后進行比較閱讀,理解感悟。這種“整合目標,化零為整”的學習方式為課堂節省了不少時間,效果不僅沒有打折,反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之后,我又將“語文園地五”中的生命格言隨文教學,更加深了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閱讀群文,不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學主題,更是依照例文寫作,掌握寫作方法的極佳機會。文學作品,正是因為具有千差萬別的多樣性,才使得文學創作具有難能可貴的獨創性。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在基于群文主題進行“求同”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法的“求異”品析,利用群文的“同”和“異”,從面和點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讀和賞析,對群文的表現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實現對寫作方法的領悟。
教材編者將四篇課文放在同一單元,因為它們的主題都和生命相關。但每篇課文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見解卻不同,課文的寫作方法也存在差異。學生在群文閱讀過程中自然會對同一類主題文章的寫作方法有較深的認識,會在多篇文章的表達方法中,對某一類寫作方法,由于“見多”,運用起來有范例,也會更熟練、更準確。
《觸摸春天》以“我”的視角寫了一個盲童安靜的故事,其中動作和心里描寫尤為出彩。《永生的眼睛》寫了一家三代捐獻眼角膜的故事,“我”的心理變化過程是文章的主線。而這兩篇都是描寫身邊的人熱愛生命的故事。《花的勇氣》也是一個故事,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通過草地上的花前后完全不同景象的對比得出生命的意義是勇氣。與另外三篇相比,《生命 生命》在課文結構上尤為特別。它在闡述生命是什么時列舉了三個小事例:飛蛾求生(動物)、瓜苗冒芽(植物)、心臟跳動(人物)。但是課文中并沒有直接表達“生命是什么”,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如“掙扎”、“極力鼓動”、“沖破”、“茁壯生長”等等,告知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對待生命的態度。
再看單元習作要求,提供的資料恰巧也是對應這幾篇課文的:名人背后的感人故事、身邊熱愛生命的人的故事、動植物頑強生長的故事。對于習作來說,本單元的這幾篇課文正是非常好的例文范文,對于明確作文習作要求,運用寫作方法,構建寫作結構有非常大的益處。因此,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求異”品析,體現了單元的整體性,實現了讀寫的結合,也對習作教學做了有利的鋪墊,一舉兩得。
總之,群文閱讀,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發展和有效補充,是閱讀教學的新命題。群文教學,應該準確定位、大膽設計,盡最大可能地為學生營造生態、開放的閱讀環境,最大程度地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品味閱讀,享受閱讀。